答|百度派 @啜飲湖水的麋鹿
不知道題主的「放開」思維導圖具體何指?但就「思維導圖」本身而言,目前已經在工作、職場、生活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運用。前段時間,我讀了一本名為《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一書,題主可以參考我的讀書筆記:
說起「思維導圖」,最初,我是在一些朋友的書評和讀書筆記中看到的。有人用思維導圖勾勒書籍的基本框架,有人用言簡意賅的詞句總結對某個問題的剖析,一目了然、提綱挈領,非常實用。於是,自己也在手機上下載了幾個「思維導圖」的app,在看書、做筆記的時候偶爾使用一番。
但我的使用,基本還是限於讀書時期老師課堂板書的水平:僅僅是將自己的所讀、所感用大括弧發散、簡單按照邏輯關係分類、再發散、再分類解釋……正當我想系統地學習一下思維導圖的使用方法時,我讀到了日本思維導圖培訓師矢島美由希的這本《日常生活中的思維導圖》。
比起我用手機app所畫出的簡單「列表」,封面上顏色各異、布局巧妙、細緻貼切,夾雜著一些有趣美妙的小卡通插畫的思維導圖不禁讓我嘆為觀止。尤其特別的是,一碗簡單的、冒著熱氣的拉麵,都能從吃飯時間、預定與否、價錢、是否有優惠券等幾個層級發散開來;並且進一步發散出了交通方式、所用時間等「分支」;另一幅關於旅遊計劃的思維導圖,更是讓人拍手讚嘆:作者根據日期安排、遊玩計劃畫出的思維導圖,不禁一目了然,更是清晰無比,導圖中點綴的插畫也讓人倍感溫馨。
於是,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了這本書。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科學、直觀的表達方式,目前已經廣泛應用於商業領域;但是作者明確在書中指出,除了商務和職場,思維導圖幾乎可以使用在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場景,並且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所以,她寫下了這本書---教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對「思維」的梳理:
是其創始人東尼·博贊為了探索大腦的使用技巧、即探詢提高記憶力的過程中使用的「從中央主題向四周發散線條的放射狀筆記。」
當你準備出門去超市購物,你得想想要買什麼;
當你準備和伴侶去海島享受甜蜜假期,你不僅要與旅行社溝通,還要購置潛水裝備、沙灘長裙、太陽眼鏡,等等等等……
哪怕是周末要在家裡來次大掃除,也得想想,是先洗衣服還是先拖地?怎樣才能幹的又快又好……
是不是覺得腦子裡已經有些「亂糟糟」了?
那麼,跟著思維導圖的畫法,讓思維變得井井有條: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個時候,可別只是「想想而已」,把這些想法寫下來,這樣才能保證儘可能少的疏忽細節和免於遺漏重要事項;而寫的時候,比起平鋪直敘和分項列表,思維導圖顯然更為實用。
現學現賣,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先用黑色的筆畫下了自己的第一副讀書筆記思維導圖:
「比較才知道差距何在」。與書中的導圖相比,我的導圖畫的相當稚嫩:顏色單一不說,分支線條也並沒有體現出封面上的思維導圖那樣重點與非重點的關係,更是沒有妙趣橫生的插畫。
但令我驚喜的是,本書中更加翔實的,是思維導圖的實例以及對這些實例詳細的解說:
分「日常生活篇」、「學習篇」、「職場篇」三個部分,分別向讀者介紹了22個類型各異、通俗易懂、非常實用以及簡單易上手的思維導圖範例。
解析完實際案例後,作者專闢一章,總結了思維導圖的七條規則:
讀完最後一條「總之先試試看」(TEFCAS規則:嘗試Trail,行動Event,反饋Feedback,檢查Check,調整Adjust,成功Success),我也忍不住躍躍欲試了。其實對於任何一件事情,我們都應該奉行這一「總之先試試看」原則,不要怕失敗、不要怕不夠完美,只要我們邁出第一步。
除此之外,特別要強調的是,思維導圖不僅是一種表達方式,更是一種溝通方式,從線條粗細、顏色選用、圖畫風格,我們都可以看出一副思維導圖的作者有著怎樣的特點;用思維導圖來與人溝通、商量事項,順著思維導圖分支線的不斷延伸,細節徐徐展開,相信無論是開家庭會議、還是工作中的小組討論,溝通都會越來越順暢。
嘗試著畫一幅思維導圖吧,選取目標、發散思維、尋找原因、追求辦法,在這個探尋的過程中,讓雜亂無章的思緒變得井井有條,何樂而不為呢?
因為,每個人的大腦,都是一座秘密花園;只要我們願意用心去探索,通過曲曲折折的小徑,我們終將會找到月下那朵最美的花。
以上內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