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深
昨日,李克強總理參觀了瑞士一個家庭農莊。他強調,要加強中瑞合作,促進農業現代化。瑞士的農業以及家庭農莊有何特點?有哪些可以值得借鑑的地方呢?新京報記者採訪瑞士駐華使館以及相關專家,進行了解讀。
1 家庭農莊經營有何特點?
家庭農莊是主導形式,機械化程度很高
瑞士位於歐洲中部,國土面積4萬多平方公裡,人口800萬。目前,農業用地106.7萬公頃。
瑞士駐華使館經貿處主任柯琳娜介紹,瑞士農業人口佔全部人口的4%,比大多數西歐國家都低,2011年農業人口是16.4萬人。
歐美同學會瑞士分會副會長許鐵兵曾在瑞士生活多年,他對新京報記者介紹,瑞士發展以家庭農莊為主導的農業經營模式,更多的是一種自然的傳承和演變。城市化進程中,農村人口大量進入城市,農村土地出現閒置,原來的種植大戶購買了鄰居的土地,進一步擴張。「瑞士沒有經歷過革命或者大的社會運動。農莊規模的擴大,不是靠政府的引導,也不存在爆發式的土地兼併。從農戶到家庭農莊的演變,在瑞士是一個自發、漸進的過程。」
許鐵兵介紹,目前,家庭農莊是瑞士農業經營的主導形式。瑞士家庭農莊有兩個特點。首先是農莊的規模都不大,平均每個農莊的面積是14公頃,這和美國農場規模動輒上千畝相比,有很大不同。因為農莊規模較小,所以勞動力主要是家庭成員。「每到小麥、葡萄的收穫季節,會有大量的義大利人和葡萄牙人來瑞士幫工。而平常,因為機械化程度很高,家庭成員已經綽綽有餘。」
其次,因為瑞士國境幾乎都在阿爾卑斯山脈之中,山地多,平原少,所以家庭農莊單純從事種植業的比較少,從事畜牧業的比較多。「瑞士牧草種植面積大,多種植葡萄、橄欖樹等經濟作物,因此,瑞士農莊不僅包括『農』,還包括『畜』、『林』、『果』等內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種植。」
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畜牧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玉滿介紹,歐洲農業基本是以家庭農場為主導,很多農場實行「兼業」模式。比如,既搞種植,也搞養殖。
2 瑞士農民收入情況如何?
瑞士農民收入世界最高,農業重要性憲法中加以確認
柯琳娜介紹,農業雖然佔瑞士經濟的比例不大,但農業的重要性在瑞士憲法中都得到了確認。瑞士聯邦憲法第104條規定,聯邦政府必須保持農業的多功能性和可持續生產能力,即要滿足人們對食物的需求、維護自然資源和鄉村生態、維護農村分散居住的現狀。
經合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瑞士是全世界對農業支持力度最大的國家之一。
2008年至2011年,瑞士聯邦政府向農業補貼投入了135億瑞士法郎(約878億元人民幣)。2010年,瑞士農民56%的收入源於政府補貼。因此,瑞士農民的收入,是世界上最高的,比歐盟國家農民收入高出約四成。
許鐵兵介紹,「從穿著、教育程度、收入等方面看,瑞士農民和城市居民差別不大。由於瑞士面積很小,很多在城市上班的人也住在農村,每天開車去城市上班。一個村莊中,非農業人口能夠佔到90%以上。」
許鐵兵說,在瑞士農業生產者和政府之間存在一個中間組織——農業生產者聯合會。「農聯會」代表農民與政府協商,在關於農業的立法、行政事務上,達成各種協議並落實。
3 家庭農莊經驗如何借鑑?
注重生態環保;農牧產品執行了比歐盟更高更嚴格的標準
柯琳娜介紹,對於瑞士而言,農業不僅能夠提供生產資料,更是維持瑞士生態環境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一些山區和人口稀少的地區。
瑞士是一個旅遊大國,非常注重保護生態環境。許鐵兵提到,「瑞士政府保護農業,也是出於生態環保考慮。」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瑞士沒有加入歐盟,但是多年來,在農牧產品上,瑞士都執行了比歐盟更高更嚴格的標準。
許鐵兵認為,農業規模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目前中國每年有1.2%到1.5%左右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即每年有1000萬的人進入城市居住。幾十年後,中國也會進入農業規模化經濟時代。」
但他認為,瑞士家庭農莊的經驗,主要適用於中國東北、新疆等土地比較充裕的地區。「即便城市化進程持續發展,中國城市人口會超過農業人口,但要達到人均5畝耕地還是很困難的。」
許鐵兵強調,「對於自貿區,我們更希望從產品質量、技術轉讓方面獲益,在這些方面,歐洲國家都做得不錯,其中瑞典、瑞士、荷蘭都很優秀。」
新京報記者 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