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汾河 錦繡太原!一條母親河的三年巨變

2021-01-12 小康雜誌社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簡宏妮 山西太原報導

變清變活的汾河水猶如為城市更換了血液循環系統,讓「一水中分,九水環繞」的太原城舊貌換新顏。這個城市的風貌和居民的幸福感,由此而改變。

攝影/寧穎

驅車沿著太原市濱河西路往西,一路到桃杏二中橋,全程9.9公裡的路上,沿途儘是高低錯落的樹木,秋季的河道裡淺水清澈、芳草萋萋,成群的水鳥在其間棲息和盤旋。這是如今在汾河支流九院沙河沿岸能見到的場景。

時間回到3年前,沿岸還是另外一種景象。「2017年之前,九院沙河是一條臭水溝,沿岸住著居民,居民打開窗戶,垃圾就直接丟進河道裡了。」在太原生活了近20年的張志偉回憶道。

閒暇的時候,張志偉會帶著家人去汾河西岸的長風文化商務區逛逛,那裡有新修的圖書館、科技館、劇院、博物館等文化類場館,還能欣賞汾河及沿岸風景。

汾河的變化,讓人看得到、聞得到,更感受得到。變清變活的汾河水猶如為城市更換了血液循環系統,讓「一水中分,九河環繞」的太原城舊貌換新顏。

這個城市的風貌和居民的幸福感,由此而改變。

「九河」清了

張志偉還有另一個身份——太原市政設施綜合管理處九院沙河治理項目負責人。2017年10月,張志偉接到了任務,負責虎峪河和九院沙河的綜合治理。十幾年前,張志偉是太原理工大學的學生,穿過兩個校區要經過虎峪河,他還記得當時蚊蠅叢生、黑水橫流的樣子,女同學通常都拿著書本擋住口鼻穿過河道。

太原城區段內,像九院沙河和虎峪河這樣的汾河支流一共有9條,2017年底,太原市決定在此前南沙河治理的基礎上,同步啟動其餘八河的綜合治理工程:總投資約258億元,控汙、增溼、清淤、綠岸、調水「五策並舉」。

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被山西人稱為母親河,全長713公裡,流經太原境內188公裡,太原城區43公裡。歷史畫卷裡的汾河,美麗、壯闊,和太原城2500多年的歷史融為一體。上世紀50年代,一曲《人說山西好風光》更是生動描繪了「汾河水譁啦啦地流過我的小村旁」的景象。

然而,由於汙水直排、過度開發等歷史原因,汾河曾一度斷流,渾濁不堪。南沙河、北沙河、北澗河、玉門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河、風峪河、小東流河等汾河在太原城區段的九條支流也遭遇生態破壞,河道垃圾遍布、汙水橫流,導致防洪功能弱化、生態環境惡劣等一系列問題。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為了豐富水量,太原市一方面做好生態補水。來自太原市水務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調水12.3億立方米,每天基本實現水長流,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調水3.1億立方米,同時對汾河幹流上的取水和用水進行管控。另一方面啟動東西山供水工程,實現全域化水資源配置:東西山供水工程建成後,可提高城區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決城區南端及城區外圍供水短缺問題。同時可置換地下水1.5億立方米,逐步恢復地下水採補平衡,明顯改善水生態環境。萬家寨引黃南幹線太原段目前供水能力3.2億立方米,2022年二期工程建成運營後,供水能力將達到6.4億立方米。

為了提升汾河水質、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太原市開展了「九河」綜合治理工程,遵循「源頭治理、蓄水調洪,雨汙分流、河水復清,快速交通、綠色長廊,連片改造、全面提升」的總體思路,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了河道綜合治理、水系雨汙分流、道路交通立體改造、綠化提質升級以及地下管線建設等工作。除了已經完成治理的南沙河外,其他8條河僅用一年時間就治理完畢。

汾河太原城區段的生態修復和美化工程,則始於1998年,截至2011年9月,完成了汾河城區段一二期20.5公裡的治理任務。2016年,太原啟動了汾河三期的治理工作,並在2019年6月完成了汾河三期治理。目前,汾河景區全長33公裡,已經成為貫穿太原城區的一條靚麗的綠色生態長廊。

親水 水清了,河淨了,汾河兩岸的景色越來越美,環境越來越好,這樣的親水之處也越來越多。攝影/寧穎

水活了,城市也活了

縱貫太原市南北的汾河上,眾多橋梁飛架兩岸,串連起人們的出行與生活。

躋汾橋是太原市首座大跨度景觀步行橋。站在橋上看水域寬廣的汾河,會有一種身處黃浦江畔或海河邊的錯覺,但又覺得這個城市的面貌跟上海、天津不一樣:河裡的殘荷在夕陽籠罩下顯得安靜柔美,蘆葦叢中,野鴨、白骨頂雞、灰頭麥雞、白鷺等水鳥悠然自得地覓食。河兩岸草木茂密,三五行人閒庭信步,不時有孩童騎著滑板車從橋上穿過——跨過躋汾橋,從東岸到西岸,正是太原一處新晉遛娃勝地長風文化商務區所在地。

長風文化商務區主要由山西大劇院、山西圖書館、太原市博物館、山西科技館和太原美術館等五大場館構成,集合了文化、購物、餐飲、休閒等多種功能。在太原市汾河景區管委會科員白麗娟眼中,這裡除了是一處文化聚集地,還為市民提供一個舒適的、放鬆的、休閒的城市空間。

長風文化商務區周邊高樓林立,住宅眾多。太原市汾河景區管委會綜合科科長郭凡介紹,汾河生態改善後,沿河樓盤的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河景房」成為太原樓盤的新賣點,兩岸的商業也發展起來了。

太原這座曾經的「煤都」,透著一種現代商業和生態野趣相映的獨特氣質。而城市面貌變化的背後,是前所未有的生態治理決心和行動力。

汾河景區被太原人稱為「城市會客廳」,全長33公裡,總佔地面積16平方公裡,水面寬300米左右,兩岸各寬100米的綠化帶,蓄水量2450萬立方米,相當於在太原市的城市中心安置了一個中型的水庫。

汾河景區的建成,改變了汾河太原城區段原來黃土裸露、汙水橫流、季節性斷流的狀況,提高了河道防護能力和水質淨化能力,改變了太原市的城市人居環境。

「九河」治理工程一舉多得,統籌實現了道路改造、沿線整治、蓄水調洪、雨汙分流、河水復清、中水回用的全方位綜合治理效果。特別是通過在河道兩側鋪設大口徑雨汙水管道,增設智能截汙設備,實現河道沿線汙水的全收集、全處理,從源頭上消除黑臭水體。通過清淤疏浚,進一步提升河道的防洪能力,使河道的防洪標準達到50年甚至100年一遇。在除南沙河之外的八河沿線道路敷設中水管線,實現中水回用於河道的水體補給,不僅可為兩岸的綠化美化提供水源,同時也為清水複流奠定了基礎。

沿河而居,幸福感漲了

張志偉還記得2004年去西山的情景,坐一個半小時的公交車,遙遠得像是跨城旅行。從2004年到2017年之間,他再也沒去過西山,因為參與九院沙河的綜合治理,張志偉再去西山時,發現十多年過去了,這裡竟沒有什麼變化。但最近這3年間,一切都變了。太原在啟動九院沙河治理的同時,還在沿河修通了快速路,全程無燈控,限速50公裡,從市區到西山車程只要十幾分鐘。「才三年時間,一下就不一樣了,就這麼快。」張志偉感慨於這樣的變化。

來自太原市城鄉管理局的數據顯示,「九河」治理工程同時對河道兩岸進行了快速化和立體化的交通改造,沿線新增快速路184公裡、雨汙水管線326公裡、高架橋25座、下穿通道151處、跨河橋98座,形成兩岸300萬平方米的綠色景觀帶。伴隨河道治理和道路建設的完工,同步實施的水、電、氣、暖、通信等基礎服務設施,也一併建設到位,提升了城市綜合承載力和競爭力,也為城市居民帶來了便利。

九院沙河兩岸設有寬度達15米的綠化帶,在人行道兩側,栽種了茂密的樹木,行人夏天可以在林蔭道舒適穿行。「相當於修了一個10公裡的公園,老百姓一出門就走到樹林中間。」張志偉說道。曾經住在河兩岸、開窗即將垃圾丟進河道裡的居民,如今住進了樓房,享受家門口好環境的同時也更加愛護這片土地。

九院沙河東北方向,汾河的另一條支流小東流河也在治理之列。全長6公裡的小東流河是人工開挖的一條排洪渠。太原市小街巷綜合整治改造中心書記、主任費翔介紹,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河的兩側由於缺乏管理,最高的垃圾山高度達到二三十米。老百姓形容此處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雨水汙水混流進同一根管子,最後流入汾河。2017年6月份,小東流河開工治理,2018年6月份正式完工。費翔說,治理完成後,沿河樓盤的價格從一平方米4000多元漲到了8000多元。

64歲的退休工人李志剛是生活在小東流河沿岸的居民,他在這一帶已經住了8年。最近每天清晨,他會下樓到河道附近轉轉,兩岸有林蔭道,也有小公園。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這兒以前就是一個灰渣地。」李志剛回憶。夏天時,李志剛還會去汾河溼地公園,他發現,汾河治理後,鳥類也多了,很多攝影愛好者會專門去拍鳥。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汾河沿岸保留了綠洲和鳥島,給鳥類一個棲息的地方,現在已經發現的鳥類有150種,其中包括大鴇鳥、白尾海雕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

退休前李志剛就加入了自行車隊,和車友們相伴騎行,是他退休生活中最愜意自在的時候。最近讓李志剛期待的一件事,是9月初啟動的汾河自行車專用車道修建項目,建成後,汾河自行車專用車道將成為騎行愛好者們的一個好去處。

太原市住建局宣傳統戰部部長李玉蓉告訴《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汾河自行車專用車道沿濱河東西兩側設計,東西全長66公裡,自行車道寬近5米,兩側各設兩米綠化帶,項目建成對構建汾河廊道多元交通體系、完善城市騎行網絡、創建綠色交通示範城市將起到積極推進作用。該項目預計今年12月底完工。

不論是汾河生態景觀的修復,還是九條支流的綜合治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治水」工程,而能在其中切身收穫幸福感的,是生活在這裡的太原市民。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閉幕後,太原市政府黨組第一時間傳達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會議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0年12月下旬刊

相關焦點

  • 保護「三晉母親河」 再現「錦繡太原城」
    太原汾河景區漪汾橋段。 本報記者李兆民攝初夏的太原汾河景區,萬木並秀、綠意蔥蘢。放眼望去,藍天碧水、兩岸錦繡,宛若一條玉帶穿城而過。5月12日中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察看生態環保和汙染治理情況。
  • 九河綜治 水城共融 繪就「美麗太原」新篇章
    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太原視察時,專程來到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聽取太原市汾河及「九河」綜合治理、流域生態修復等情況匯報,沿河岸邊步行察看汾河水治理及兩岸生態保護、城市環境建設等情況,對太原汾河沿岸生態環境的滄桑巨變表示欣慰。
  • 讓一泓清水永續長流——汾河太原城區段大力推進全流域生態治理
    汾河景區三期段迎賓橋北側。賀子毅/攝萬木並秀、波光旖旎,偶有飛鳥掠過。夏日的太原汾河景區,宛若一條玉帶穿城而過。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察看汾河水治理及兩岸生態保護情況,對太原汾河沿岸生態環境的滄桑巨變表示欣慰。「要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的美景,讓一泓清水入黃河」。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為我省進一步加強汾河流域治理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 為了一泓清水入黃河——山西堅決打贏汾河流域治理攻堅戰
    三晉大地也毫不吝惜,將自己最大的河流——汾河,源源不斷匯入中國的母親河——黃河。然而,如同孩子成長走彎路,山西在發展過程中也付出了沉重代價,曾經80%的河流遭受汙染,一度戴上汙染全國最重的黑帽子。母親河終究是母親河,看著自己犯錯的孩子,眼睛裡依舊充滿慈愛。她相信,這個淘氣的孩子正在慢慢長大,有一天會帶著一泓清水奔流而來。
  • 三探太原城的「錦繡」之秘
    新華網太原9月22日電 題:三探太原城的「錦繡」之秘新華網記者 金佳緒太原,古稱并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遺蹟眾多、氣脈悠長,史上也曾「山光凝翠,川容如畫」。目前,太原生態保護工作怎麼樣?記者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2020宣傳活動採訪團,通過汾河治理工程、土壤修復治理、廢舊礦山綠化改造項目等,實地感受太原城的「錦繡」之變。
  • 三探太原城的「錦繡」之秘
    新華網太原9月22日電 題:三探太原城的「錦繡」之秘  新華網記者 金佳緒  太原,古稱并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遺蹟眾多、氣脈悠長,史上也曾「山光凝翠,川容如畫」。  目前,太原生態保護工作怎麼樣?記者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2020宣傳活動採訪團,通過汾河治理工程、土壤修復治理、廢舊礦山綠化改造項目等,實地感受太原城的「錦繡」之變。
  • 汾河變奏曲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西時強調:「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西期間,又專程來到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察看汾河水治理及兩岸生態保護情況。他強調:「要切實保護好、治理好汾河,再現古晉陽汾河晚渡的美景,讓一泓清水入黃河。」
  • 又見汾河流水譁啦啦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 題:又見汾河流水譁啦啦新華社記者 高敬「汾河流水譁啦啦,陽春三月看杏花。」這首膾炙人口的山西民歌,唱出了昔日汾河兩岸的秀美風光。然而,這條山西的「母親河」一度不堪重負,水量少、汙染重。
  • 一體推進四治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
    盛夏時節的太原汾河景區,萬木並秀、綠意蔥蘢。 「汾河真的達到了總書記三年前來山西考察時說的『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要求,真的像歌曲中唱的那樣『譁啦啦地流著了』。」在汾河岸邊生活了30多年的韓愛英和老伴漫步汾河公園,感慨著汾河兩岸的滄桑巨變。 「山銜日落千林紫,渡口歸來蟻如簇。」
  • 山西太原再現「錦繡龍城」勝景 「九河」治理顯現成效
    中國青年網太原8月13日電 (記者 王子瑞)昔日臭水橫流、垃圾遍布,如今流水潺潺、植被茂密。作為山西人的母親河,汾河的9條邊山支流穿龍城而過,承載著400多萬太原人的生態宜居夢。隨著「九河」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如今的太原城一水中分、九河環繞,如同九條綠帶,串聯起市區與東西山,水清岸綠的「錦繡太原城」躍然眼前。九院沙河沿岸風光無限。吉喆 攝南沙河、北沙河、北澗河、玉門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河、風峪河、小東流河等九條河是汾河太原城區段的邊山支流。
  • 碧水藍天綠蔥蘢 「錦繡太原」意漸濃!我市生態綜合治理掠影
    治山增綠 碧林圍城 太原的秋天,風和日麗,一抬頭就是藍天白雲,正是出門遊玩的好時機。沿著東西山旅遊公路,可飽覽美麗景致。太原綠起來了、美起來了,成為大家的共同感受。 森棲谷與臺駘山相距不遠。曾經,這兩大景區是東山地區開山採石破壞最為嚴重的區域。
  • 又見汾河流水譁啦啦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 題:又見汾河流水譁啦啦新華社記者 高敬「汾河流水譁啦啦,陽春三月看杏花。」這首膾炙人口的山西民歌,唱出了昔日汾河兩岸的秀美風光。然而,這條山西的「母親河」一度不堪重負,水量少、汙染重。
  • 太原汾河溼地重新成為鳥類的棲息樂園
    新華社太原3月18日電(記者王飛航)「汾河流水譁啦啦,陽春三月看杏花。」這首膾炙人口的山西民歌,唱出汾河兩岸的秀美風光。「快看,天鵝,還有黑鸛!」連日來,太原市汾河溼地公園吸引了大量鳥類聚集覓食,為初春時節的溼地增添了無限生機和活力。  汾河被稱為山西的「母親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
  • 太原周末好玩的4座景點,一個是有著悠久的柳巷,一個是汾河公園
    1、柳巷柳巷是太原家喻戶曉的街道,同時它也是太原市歷史最悠久最繁華的商業老街,如果提它的歷史,大概有300年之久。如今的柳巷更是太原的一個地標 ,它濃縮了好幾個時代的繁華。在周末不論是本地人還是旅遊者,柳巷是一定會去的。
  • 太原的文化符號——太原八景
    三、烈石寒泉 由土堂村沿汾河上溯,在汾河東岸的蘭村東岸,即是太原八景之一的烈石寒泉位於汾河峽谷出山口的烈石山富含巖熔水,大小泉眼噴湧而出,匯成一池清潭,因為泉水寒徹徹骨,因而謂之寒泉。
  • 太原跨汾河人行景觀橋_2020年太原跨汾河人行景觀橋資料下載_築龍...
    瀏覽數:45 汾河,山西省的母親河,也是太原的「城市縱軸線」。在太原市城市框架南移的發展建設中,汾河三期的景觀帶處於中心區域的位置,備受公眾關注。汾河兩岸為晉源區、小店區,是太原城市南移發展戰略的基本點;汾河以西是政府舉全市之力打造的城市名片—晉陽湖;汾河以東是政府舉全省之力打造的綜改區。太原城南地區的「三橋一路」及汾河三期景觀工程在舉辦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前夕全面開放。
  • 航拍生態汾河:巨龍蜿蜒山間 澤潤三晉大地
    汾河二庫。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來到了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了解生態環保和汙染防治情況。早在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就提出「一定要高度重視汾河的生態環境保護,讓這條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重要指示和要求。
  • 走馬觀花太原汾河溼地
    太原城區地處汾河谷地,北、東、西三面環山,向南開口傾斜,屬於簸箕狀地形,汾河縱貫全境。尖草坪區位於太原盆地北端,前身為原太原北郊區,地形是縮小版的太原。三面環山,南為平川,汾河一水中分。西鄰秀美的崛圍山,北靠雄壯的天門關,汾水汩汩流淌而過,是太原市唯一擁有兩岸風光的城區。
  • 婁煩汾河溼地,人工溼地的太原樣本!
    九月底,位於婁煩縣靜遊鎮的石峽溝汾河幹流人工溼地全面投運。作為全省最大的人工溼地,其對於改善汾河水質具有重要意義,且看——人工溼地的太原樣本 汾河流域建有汾河水庫、汾河二庫、文峪河水庫三座大型水庫。其中,汾河水庫規模最大。
  • 山西一大型公園走紅,耗資5.6億不輸西湖,被稱太原「後花園」
    太原有一座汾河公園,是當地非常有名的一處園林,汾河公園北起勝利橋>汾河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其流經山西境內孕育著代代晉陽人民,也見證了錦繡龍城太原的歷史,是山西人民的母親河,在當地人的心中有著極大的地為,汾河公園內的主體就是汾河,汾河公園總投資近5.6億元,全長6公裡,寬500米,佔地約300公頃,是典型的人工複式的河槽,由隔牆分為東西兩個渠道,東面為清水渠為蓄水湖面,西面位渾水渠用於排洩與灌溉;其雖不及西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