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新京報「動新聞」
文 | 沈辛成
當地時間9月2日晚,巴西國家博物館被火光籠罩。兩個離博物館最近的消防栓竟無滴水流出,消防員只得就近汲湖水滅火。錯過了最佳時機,南美洲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一夜之間只剩滿目斷壁,各路學者兩百多年的心血灰飛煙滅。
大火是天災,更是「人禍」
次日早晨,消防員和聯邦警署在一地灰燼裡拯救倖存的展品,然而,除了隕石倖免於難外,消防員和博物館工作人員只搶出了幾個箱子,一些標本和顯微鏡。幾乎90%的藏品已經被燒毀。
博物館前院的鐵門外民眾雲集,人們除了來悼念失卻的童年記憶,也是要向失職的政府討個說法。
這一場災難,是天災,也是「人禍」。巴西經濟多年不振,債臺高築,自2014年危機以來,財政緊縮政策當道,執政的巴西民主運動黨砍掉大筆科學教育經費。公立的裡約熱內盧聯邦大學首當其衝,隸屬該校的國家博物館也受池魚之殃,四五年的時間,預算就從十三萬美元縮水到八萬美元。
▲火災現場。 圖/新華社
去年恐龍化石展廳鬧白蟻,巴西國家博物館館方竟要去線上眾籌方能消滅蟲害。相比起世界盃和奧運會的風光,其國家博物館失修多年,員工下班都得拔掉電源來預防火災。如今,儘管當地警方初步認定是博物館內部電路短路導致起火,但偶然之中多少帶著必然。
佩德羅二世考古收藏毀於一旦
巴西國家博物館的建築,原本是葡萄牙皇室在其南美殖民地的行宮,1808年,為了躲避拿破崙的入侵,葡萄牙國王約翰六世攜其家眷來到裡約熱內盧居住。約翰六世之子佩德羅王子與奧地利女大公利奧波蒂納成婚之後對這座行宮加以擴建,以至有今日之規模。此後,佩德羅宣布巴西獨立,成為帝國第一任皇帝,該建築遂成為皇宮,一直到1889年帝制結束。新成立的共和政府將佩德羅之子佩德羅二世趕去了歐洲,皇宮被改造成博物館,向普通民眾開放。
巴西國家博物館的機構,本身的歷史也很悠久。1818年6月6日由葡王約翰六世創建,起初為皇家博物館,用於容納十八世紀以來在巴西採集到的眾多動物標
本,真正經歷繁榮發展還是在巴西皇帝佩德羅二世治下。
▲火災後的巴西國家博物館。 圖/新華社
1820年代,佩德羅一世為了爭奪葡萄牙的統治權,攜妻女回到歐洲,意在讓其長女坐上王座,幼子佩德羅二世被獨自留在巴西,六歲登基,成為了巴西帝國的名義上的統治者。小皇帝衣食無憂,但卻孤苦寂寞,遂以讀書解悶,也使他其後一生都在皇帝和學者的身份之間掙扎。佩德羅二世十三歲便親政,一生很有作為,他推進現代化不遺餘力,軍事上穩中有進,一度使巴西躋身世界列強。然而,佩德羅的志趣始終是求學,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他開始巡遊歐洲非洲,沿途收購採集了不少標本文物,也是自此行起,他對皇位開始感到厭倦。當咖啡農場主因為巴西廢奴而集結顛覆帝國政權時,佩德羅二世選擇平靜離開,遠赴歐洲養老,去法國科學院進修,直到1891年因肺炎去世。
佩德羅二世畢生喜好讀書,能駕馭十餘種語言,甚至包括中文,其所收藏的數萬冊古籍皆存於巴西國家博物館內。他七十年代遠徵帶回來的埃及和古希臘古羅馬文物,構成了南美洲極為罕見的考古收藏,可謂巴西的鎮國之寶。
美洲最古老人類骨骼「盧齊亞」恐遭不測
除了古埃及和古羅馬的文物、恐龍化石外,巴西國家博物館還藏有美洲最古老的人類骨骼——擁有12000年歷史的「盧齊亞」。上世紀七十年代,巴西考古學者們在國境腹地發現了一處古人類遺址,巖畫上描繪著先民捕獵巨型犰狳的場景。巨型犰狳冰河時期就已滅絕,那麼,這樣的巖畫是否意味著人類出現在美洲是冰河時期之前的事?果不其然,考古學家在該遺址底部發現了不少人類遺骸,經過斷代發現時代最早的一具女性骸骨竟是一萬兩千年前,比迄今為止所有發現的美洲人骨都要早。
▲人類化石「Luzia」
這具化石骨骼後來被命名為「盧齊亞」,此名是著名的非洲古人類化石「盧齊」的變形,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很可能是非洲人,而不是亞洲人。人類或許在冰河時期之前就已經到達了南美,而不是在冰河時期間通過冰封的白令海峽遷徙而來。盧齊亞頭骨的解剖學特徵也證明了其並不形似蒙古人種,而是具有典型的非洲特徵。這樣石破天驚的人類學發現,也收藏於巴西國家博物館。只是現在看來,「盧齊亞」很難倖免於難。
如今博物館剛過兩百壽誕,這些珍品就遭此噩運。10月份巴西總統選舉就在眼前,只怕這場慘烈的火災將會成為黨派爭鬥的靶子。但回憶的遺失,歷史的消亡,這樣的傷痕又豈是政權更迭就能撫平的呢?
□沈辛成(青年作家、博物館學者)
我們發布了一個「稿事」計劃!如何投稿?請戳「閱讀原文」。
編輯:孟然 實習生:葛書潤 校對:陸愛英
推薦閱讀:
幼兒園開學典禮大跳鋼管舞,怎麼想的?| 新京報快評
家長「花樣求關注」,可送禮真能「送來」好老師嗎? | 新京報快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