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期間德國挑戰「海上霸主」——阿加迪爾危機

2020-12-11 悠悠歷史鏡

普法戰爭以後,虎虎有生氣、野心勃勃的德國在歐洲的心臟地區日益壯大,到「一戰」 前,德國的人口已上升到7000萬,超過了法國或者英國的人口,其鋼產量已經超過英國, 開始在海外殖民地的問題上向英法發起挑戰。在俾斯麥時代,鑑於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初 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由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日益要求德國政府爭取 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 及商品市場不足,於是開始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這觸犯了 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利益。阿加迪爾是摩洛哥的一個港口,摩洛哥北臨地中海, 西接大西洋,它的重要港口丹吉爾扼大西洋進人地中海的門戶直布羅陀海峽,具有重要 戰略地位,是歐洲列強爭奪的要地。歐洲經歷過緊張和鬆弛,但沒有經歷過安寧,1905 年和1911年的兩次摩洛哥危機,幾乎使英、法捲入對德戰爭。

19世紀時,得意忘形的英國殖民者曾狂妄宣稱:「大英帝國無落日。」當時英國倚 仗其經濟和軍事實力,運用炮艦政策,瘋狂地推行強權政治,侵略魔爪伸到了世界各地, 把凡是能夠搶到的土地都攫為己有。英國人主張獲得無限制的海權地位、對海域的管轄 權,以及遠洋貿易特權,主張對地球上所有財富的利用。「我們是世界第一的民族」是 每一個英國人的信條,他們簡直不能想像這一信條遭到置疑。一百多年以來,象徵著英 國的強大和其在世界上重要性的建築物一直矗立在著名的特拉法爾加廣場上,廣場的興 建是為了讓人們記住過去大英帝國海軍的榮耀。廣場西南角有一座巨型「海軍拱門」, 正中聳立著莊嚴的納爾遜紀念柱,頂端是全副戎裝的納爾遜塑像,高近六米。納爾遜曾 是擊敗拿破崙艦隊的英國海軍名將,紀念柱基座四壁是他曾指揮過的四大著名戰役的銅 雕,英國人小心謹慎地使它免遭破壞。

1904年4月,英法籤訂協定,法國承諾不幹涉英國在埃及的行動,英國則承認摩洛 哥是法國的勢力範圍。1905年2月,法國要求摩洛哥蘇丹在法國監督下進行「改革」, 企圖使摩洛哥成為法國的「保護國」。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的 丹吉爾,表示支持摩洛哥獨立,以此公然挑戰法國在摩洛哥的影響力。德皇的言論令法 國民眾普遍震怒。法國外長德爾卡塞採取強硬態度,並得到英國的支持,局勢頓顯緊張。 1906年在西班牙阿爾吉西拉斯舉行會議,由於英、俄支持法國,德國被迫讓步。會議宣 稱摩洛哥「獨立」,同時又承認法、西對摩洛哥擁有警察權。危機雖告結束,但危機加?

強了英、法結盟,也加劇了法、德的對抗。隨後法國在摩洛哥的勢力日益擴大,引起當 地人民的強烈抵抗。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爆發反對蘇丹和法國侵略者的人民起義, 當年5月,法國以保護僑民為由,乘機佔領摩洛哥的非斯及其他城市,1912年法國宣布 摩洛哥為其保護國。德國認為法國侵犯了自己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對法國在摩洛哥問 題上的不滿日益加劇,德國政府宣稱,他們在摩洛哥海岸的大西洋沿海地段一個港口及 其腹地擁有巨大的利益,德國外交大臣馮?韋希特向法國人提出這個意見。當年7月1日, 德國派出「豹」號戰艦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爾,藉口是「保護德國的利益」。其實這是 一種攔路搶劫的行為,德國人提出,如果他們能得到法屬剛果,就可以在摩洛哥問題上 有所讓步。7月9日,法德兩國開始談判,最後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地位, 法國則把法屬剛果中南部及鄰近地區轉讓給德國。這次危機總算過去了,但英國與法國 聯合對德國施壓,迫使德國打了退堂鼓,因此毛奇將軍在他的回憶錄裡留下了「如果再 次出現這種示弱的舉動,將對德意志帝國的未來絕望」的記錄。

英國人最顯著的性格特徵就是實利主義,他們追逐權力和財富。這種商業精神鼓舞 著作為獨立個體的英國人,同時也影響著整個民族的政治和軍事行為。英國人主張海權, 這對他們自己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但他們竟然從來不允許其他國家佔有優勢,摩洛哥危 機加重了英國對德國的敵意,英國不能容忍德國在直布羅陀附近建立海軍基地。倫敦太 全神貫注於鞏固它的洲際帝國,以致無力策劃戰爭,但德皇威廉的不斷增長的海軍力量, 卻是英國的政策制訂者感到焦慮不安的一個問題。阿加迪爾危機使英國人開始琢磨,非 洲大西洋海岸出現一個德國海軍基地會對其海運安全有什麼影響?英國人搞不清楚,德 國人此舉是在找尋對法國作戰的口實呢,還是僅僅試圖通過製造壓力和不安定以改善其 殖民的地位呢? 7月21日,英國財政大臣喬治發表了暗示英國不惜因摩洛哥問題與德 國一戰的演說,並進行相應的海軍作戰動員,面對英國的強硬態度,德國人保持了沉默。

英國是一個島國,海權對英國來說是一個非常敏感和至關重要的問題,特別在科學 技術還不夠發達的19世紀,海權不僅意味著國家的安全,更意味著殖民地,意味著資源、 財富和勢力範圍。自從1805年英國海軍在海軍將領威爾遜的率領下打敗了法國與西班 牙的聯合艦隊,一舉奪得世界海上霸主的地位之後,英國不允許任何國家威脅這一海上 霸主的地位。所以,歐洲大陸任何一國的海軍建設和擴充,大英帝國都視為對自己海上 霸主地位的挑戰而不能容忍。英國與德國的關係,早已因軍備競賽而變得甚為緊張,它 視德國在阿加迪爾的舉動是企圖挑戰它的海上霸權,德英海軍競賽迫使英國承認,即使 新建了無畏艦隊,但是如果沒有法國的協助,還是無法保護大英帝國的海上通道。在阿 加迪爾危機之後,英國強化了與法國的關係,使三國協約漸漸從殖民地協定變為軍事聯 盟,可以說,阿加迪爾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第一次危機。德國不斷加強海軍, 促使英國在1904年和法國達成了和平協議,這解決了兩國之間的許多突出矛盾。德國 於是在摩洛哥問題上挑起一場外交危機,以此作為回答並試圖瓦解增進中的盎格魯一法 蘭西友誼,但這個舉措使這兩個國家走得更近了。

相關焦點

  • 歐洲新貴VS海上王者:阿加迪爾事件拉開戰幕,歷史死敵徹底同盟
    直到20世紀初,英吉利依舊是海上王者,它的殖民地遍布全球,佔據著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而這樣一個超級霸主,雖然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中被打斷了擴張殖民之路,但是它在世界海權上依舊是獨裁者
  • 「阿加迪爾危機」,預示歐洲兩強對抗升級,為未來的大戰埋下伏筆
    經過幾場歐洲的大戰,原本分裂的德國正式宣布統一。而為了成為歐洲真正的霸主,統一後的德國開始向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發起挑戰,而選擇的方式也是比較特別,就是兩國都非常重視的海軍力量。兩大歐洲巨頭海軍對決的地點,居然選擇了位於北非摩洛哥境內的一個小地方,也就是今天我們要提到的阿加迪爾。為何選擇在此地?
  • 德國組閣危機 挑戰政治傳統
    她還表示,一旦德國重新舉行大選,她願意再次帶領聯盟黨參選。 新華社發    近年來,德國政局穩定、經濟穩步增長,被視為「歐洲的穩定器」。然而,正在發酵的德國組閣危機,不僅讓默克爾總理遭遇執政12年來最嚴重的挫折,更使以「穩定」著稱的德國政治文化傳統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德國組閣危機,有其國內政治勢力分化組合的複雜原因。
  • 一戰中德國遭遇重創,為何還敢在二戰中,挑戰蘇美英法等強國
    眾所周知,德國崛起的時間比英法等老牌帝國要晚得多。當時世界上的殖民地基本已經被瓜分乾淨,德國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得挑起了一戰。不過德國很快在一戰中失敗。失敗之後,德國被迫籤訂了《凡爾賽條約》,割讓出了近9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使得本來就不大的德國,只剩下不到5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了。除此以外,德國軍隊還被嚴格限制在10萬人之內。
  • 中國海軍關注度"驟然"提升 西方臆斷中美海上必有一戰
    在此後的5年裡,從國會到白宮,都頻繁對中國海軍力量增強發出警告,近來更有美國學者做出「中美海上必有一戰」的驚人論斷。該假想稱,2015年,在一場美中政治危機後,美國「喬治•華盛頓」號航母將被中國飛彈擊沉。
  • 德國為何能快速崛起?有兩大原因,霸主夢想讓英法俄感到了害怕
    整個一戰,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失蹤人口超過500萬。回望歷史,一戰的開啟得從資本主義帝國的侵略野心說起。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經濟迅速發展。再加上當時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統治,對外戰爭的勝利,使容克地主、資產階級沉迷對外侵略,民眾也樂意推動重工業和軍事發展,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開啟跳躍式發展模式。德國經濟突飛猛進的同時,國力也日益強大,渴望成為世界新霸主。此時的德國雖經濟地位提升,但政治影響力遠不如英法,且它的地理位置不好,正好被英法俄三個大國夾在中間,再加上起步較晚,殖民地基本上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
  • 英國和法國是一對冤家,為何一戰後卻走到了一起
    不過一戰後,這對宿敵卻突然握手言和,不僅摒棄了前嫌,而且還綁到了一起,成為了同進同退的鐵桿盟友。那麼為何一戰後,英法這對宿敵卻走到了一起?其實兩國走到一起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一戰前,隨著德國的崛起,英法感到了嚴重的威脅,德國向英法這兩個老牌強國發起了挑戰。憑藉強大的國力和軍事力量,德國向英法發起了挑戰。
  • 一戰前的英國海軍有多強大?主力艦600餘艘,長期保持兩強標準
    英國人能稱霸世界,強大的海軍是其保持霸主地位的重要軍事支撐。一戰前,英國海軍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當時的英國海軍主力艦多達600餘艘,英國海軍能同時擊敗當時任意兩國的海軍。也就是說,世界排名第二和排名第三的海軍加起來也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自16世紀英國人崛起開始,英國人就致力於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
  • 夕日海上霸主--戰列艦
    在航空母艦出現之前,戰列艦當然是海上的霸主。它是一種裝備有大口徑火炮和堅固裝甲的水面作戰船隻。戰列艦最早出現在17世紀中葉,當時的三桅風帆戰列艦主要由多艘列成縱隊戰列線進行炮戰,因此而得名。 現代意義上的戰列艦始於19世紀末。當時被後人稱為「近代海軍戰略之父」的美國海軍軍官馬漢提出了完整的制海權理論,直接刺激了戰列艦的發展。
  • 海軍軍備限制、經濟制約、外交孤立,一戰後美國對日本的戰略圍堵
    然而也正是日本,成為二戰前軸心國陣營中第一個入侵他國,挑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國家。事實上,在經歷了吞併琉球、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及一戰等一系列勝利之後,日本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急劇膨脹,其戰略地位不容小覷。不過,也正是因為其崛起勢頭太過於可怖,日本在一戰結束以後招致美、英等老牌列強的刻意打壓,戰略環境急劇惡化。
  • 來自摩洛哥阿加迪爾的海灘度假之旅
    阿加迪爾是摩洛哥主要的海灘度假勝地,儘管它並不總是享有這樣的特權地位。1960年,這個沿海城市被地震摧毀,許多當地人懷疑未來會發生什麼。城市規劃者著手規劃新的設計,他們建立了寬闊的林蔭大道和迷人的郊區。阿加迪爾可能缺乏摩洛哥其他一些城市所具有的歷史魅力,但吸引遊客並沒有任何問題。
  • 一戰前的「鎮靜劑」,戰雲密布摩洛哥[上]
    ,那就是,德法已30年未開戰,上次戰爭還是普法戰爭,法國在這上面憋了一口惡氣,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宣洩出來,而德國更忌憚法國會再次稱霸,那時,德國將永遠得不到新歐陸霸主的稱號,而且可能會受到法國以血還血的血腥報復,所以,趁著上次的光輝還在,德國應再次硬一口次,把法國勢力碾壓下去,讓法國從此對德國望而生畏。
  • 一戰失敗了,短短二十年,德國二戰為何那麼強?
    說二戰,先從一戰開始講。 在一戰之前,德國無論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已超越英國、法國、俄國等傳統強國,按照實力比較,德國理所應當認為自己是歐洲乃至世界的霸主。
  • 一戰前的滾滾狼煙:巴爾幹火藥桶與波士尼亞危機
    自 19 世紀奧斯曼帝國衰弱以來,俄奧兩國在巴爾幹地區就紛爭不斷,經過「近東危機」期間的博弈與「凍結」,雙方關係暫時緩和。到了 20 世紀初,巴爾幹局勢日趨緊張與複雜,波士尼亞危機再次引發了雙方的衝突,俄奧關係也逐漸走向不可逆轉的惡化,進而將整個歐洲拖入了戰爭的深淵。
  • 摸航道、打悶棍、襲客船、無限攻擊——一戰中的德國潛艇
    此文是《百年潛艇》系列第3篇,講述一戰中德國潛艇的那些往事。型號繁多的德國潛艇一戰期間德國共建造潛艇351艘,可分成6大類,34小類:第一類是科爾庭煤油動力潛艇,共18艘。慕尼黑博物館中的U-1號潛艇第二類是裝備曼恩柴油機的中型潛艇,是一戰期間的主力,生產數量較多。
  • 阿加迪爾:60萬人口有1.3萬名大學生,非洲最安全城市
    但阿加迪爾卻是北歐遊客最青睞的「最佳度假城市」,由於阿加迪爾只有60多萬人口,卻坐擁四所大學1.3萬名大學生,一度被譽為「非洲最有文化的地方」。 換個說法就是,在阿加迪爾能同時看到沙漠、海灘,以及市區十公裡外的森林與峽谷,阿加迪爾因此被《孤獨星球》稱為「最浪漫的城市」,所列舉的各個景點都很適合情侶體驗。
  • 獨家:一戰促使世界殖民體系走向崩潰邊緣(2)
    一戰使被殖民地區的民族工業得到發展空隙,經濟力量對比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傾斜,並促成新興社會階層的壯大。戰爭期間,殖民宗主國之間相互摧毀彼此的殖民經濟網絡,暫時無力控制被殖民地區民族工業的發展。上述地區的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藉此變得更為成熟、壯大,成為爭取民族解放的新興力量。
  • 土耳其允許大批難民前往歐盟邊境 德國強調2015年難民危機不會重演
    中新社柏林3月2日電 (記者 彭大偉)針對日前土耳其允許其境內難民前往歐盟邊境,德國聯邦政府發言人賽貝特2日在柏林回應稱,2020年的局勢與2015年難民危機時已經不同。他重申了德國總理默克爾此前的表態,強調2015年的情形將不會再重現。
  • 德國想重溫百年前的小炮艦外交?當年險些提前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
    有幾艘德國小炮艦曾多次登上西方各國的新聞頭條,讓「小炮艦外交」幾乎成為了當時德國殖民擴張的代名詞。 在一戰前的歷史,有個專門的歷史名詞叫做「豹號的跳躍」,作為第二次摩洛哥危機的代號,是協約國和同盟國形成陣營對立的關鍵性事件,幾乎提前三年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豹」號屬於「雞貂」級(1897年)炮艦的第六艘,於1901年下水,排水量為1193噸,最大航速13.5節,續航力3400海裡。該艦的武器包括2門105毫米炮和6門37毫米炮。
  • 17世紀最大的海上軍事霸主,是中國人
    17世紀的海上霸主,歐洲公認的是荷蘭,那時候荷蘭的海軍艦隻幾乎超過了英法兩國海軍的1倍。 荷蘭人雖然是那個時代歐洲的海上霸主,但是到了東亞照樣得給鄭家交保護費。 鄭家在東亞洋面的這種保護費生意,每年入帳上千萬兩白銀,富可敵國。 所以為什麼鄭成功能收復臺灣? 因為荷蘭人從來就沒打敗過鄭家,敗軍之將,何足掛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