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非要回國呢?楊麗認為,歸國的最大動因,是自身和家人的恐慌,面對疫情,當地國採取了和中國截然不同的方式,加大了華人對未來走向的不確定和不安全感。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沈怡然倫敦時間3月17日6:00,楊麗(化名)在英國曼徹斯特機場看到機場內近一半都是海外華人,安檢口排著長隊,但安檢人員尚沒有任何醫療防護,地勤也沒有戴口罩,只有排隊的中國旅客從口罩、護目鏡,到防護服、鞋套都穿戴著。
楊麗是一名留英中國學生,3小時後,她的航班將從曼城機場起飛,經停赫爾辛基和東京,最終落地大連周水子機場,落地後,她將趕往火車站,乘一夜臥鋪回家,旅途約40個小時。在她出發的這天,中國境外新冠疫情死亡病例與確診病例,首次超過中國境內。
3月中旬開始,大批華人動身回國,他們的到來,被認為很容易打破國內剛剛轉好的局面,而這一返程也讓他們本身承受旅途中感染的風險和越來越強烈的外在壓力。
為何非要回國?
3月19日,海外回國公益信息服務平臺發起人立軍(化名)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從年齡來看,當前回國者以青年、兒童為主,從身份來看,以華人中的華僑和留學生為主,他們普遍在海外持有綠卡或相關籤證,但依然是中國公民,擁有中國國籍。
今年1月底,立軍在武漢組織了一個「物資運送志願群」,後來他幫助海外華人回國,為200多名已經或準備回國的華人,組建了一個微信群,群內以交流回國信息、各國政策、航班信息為主。
立軍表示,面對疫情,在海外紮根已久的華人家庭中,父輩往往選擇讓子女暫時放下學業或工作,回國避險,而自己留在本地,邊工作、邊尋求抗疫的辦法。
即便是青年,回國也意味著在短期放棄學業、事業。楊麗在英國蘭卡斯特讀書,按照原計劃,她將在一周後結束為期一年的碩士課程,並著手準備畢業考試。現在,她要暫時擱置這一切,開啟一段特殊旅程。
為何非要回國呢?
楊麗認為,歸國的最大動因,是自身和家人的恐慌,面對疫情,當地國採取了和中國截然不同的方式,加大了華人對未來走向的不確定和不安全感。
在立軍看來,他組織中的成員,全部是為了避險,尚未有因感染而回國求醫治的,後者是該群體中的極少數人。此前新聞中「隱瞞病情回國求診」的個例,並不具備群體代表性。
據楊麗回憶,恐慌是從3月初開始的,3月5日英國累計確診了116例病患,楊麗發現,除自己居住的小鎮以外,周圍地區都出現了病例。當周華人開始囤貨,包括生活物資和醫療物資,一周後,當地人也開始搶購物資, 3月12日她曾去多家商超,發現人們排隊購買手紙、洗手液、午餐肉罐頭,部分商品開始限購。
至3月13日,英國選擇以「群體免疫」的方式管控,她在父母相勸之下決定回國避險。他們關注的是,一名留學生染病該如何安排治療?誰來承擔醫藥費?但在這方面,楊麗還沒有獲得準確的信息。
在她看來,英國人對這波疫情的重視程度和理解方式,與華人有所不同。一個細節是,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宣講,至今都沒有把口罩當成必要的防護措施,相比搶購口罩,當地人更多選擇買洗手液。
當日,楊麗學校的部分留學生聯名向校方申請停課,楊麗和導師協商後,也考慮用其他替代形式來布置畢業作品。
三張作廢的機票
3月13日下午,楊麗開始搜尋機票,發現無論票務平臺還是航司官網,都沒有直飛航班了,票價普遍漲至1萬元以上,多則7、8萬元,而在平常時期,飛往兩地的經濟艙票價在4000元左右。
楊麗先後訂了經停臺灣、慕尼黑的三個航班,皆因經停地政策變動而被取消。最後在3月15日買到了一張經停東京的航班機票,彼時,日本東京已經有90例患者。
通常情況下,轉機旅客有20-50小時的旅途。立軍認為,轉機給華人帶來一定風險——中轉國政策,和兩段乘務航空政策的頻繁變動。
中國民航大學航空運輸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現有70%多國際航線停航,很多留學生通過轉機利用剩餘30%航班回國。
對於機票漲價,3月16日,攜程對經濟觀察報表示,攜程數據顯示,3月中旬,義大利、伊朗、西班牙、美國、瑞典的回國機票價格漲勢明顯,而日本、韓國、新加坡、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多數國家的機票平均價格,也出現了不同幅度的同比增長。
大量回國者搶票,同時,國際航班供給正有收縮之勢。2月6日前後,中國開始減少國際航班(指內地及港澳臺通航國際的所有民航客運航班)執行,飛友科技AirSavvi數據顯示,3月以來,中國每日計劃飛行約4000個國際航班,實際僅供給了1/4的航班。
一紙健康申報表
對於大部分華人來說,回國並非一張機票、數十小時旅途那般簡單,歸國華人對於各種流程還需要一個熟悉的過程。
上述公益組織的一位華人表示,到達入境地城市後,要向戶口所在地報備,填寫入境健康申報證明,但是自己一直找不到能明確負責的部門,後來找到相關部門填表報備後,又遲遲得不到對方的回覆。
立軍說,國內單位還要求國外出具華人的健康申報證明,以證明健康狀況,並在入境後提交,但依照部分國家的醫療體系,機構無法給出符合要求的檢疫篩查。
一紙健康申報表明意義非凡。華人的湧入,對機場以及城市整體的防疫能力形成挑戰。而作為潛在輸入病例,他們在落地後,要遵循本地機場、疾控中心、社區等部門制定的流程。
以北京為例,華人抵達首都機場T3-D航站樓後,要完成登記信息、提交健康申報表等工作,並接受機場的檢疫、體溫篩查,若目的地是北京,則送往居住地附近酒店集中隔離14天,若非北京,則去相關駐京辦登記,然後中轉次日國內航班,並按照最終目的地的隔離政策,進行集中或居家隔離。
期間費用需自行承擔,中途若出現檢疫、體溫篩查結果異常,將被送至北京小湯山醫院接受更為深入的檢查。
上述對流程的總結,來自海外華人回國微信群,已順利回國的華人,將此經驗逐步分享給他人。更多人還在微信群中,捕捉有關機場安排、分流安排的消息。
「鬆一口氣?」
北京時間3月18日18:00,楊麗被分流出機場,她這才算鬆了口氣。現在,她將趕往火車站,乘一夜臥鋪回家。
在立軍看來,組織裡的華人在國外經歷了囤貨、搶票、辦手續,又加上國內輿論壓力,整個群體已如驚弓之鳥。
從3月中旬開始,大批華人歸國,國內新聞中出現了一些極端案例,鄭州男子隱瞞境外行程,致萬人隔離;澳籍回國女子返京後不按規定居家隔離,且外出跑步不戴口罩;歸國隔離女子堅持要喝礦泉水,質問隔離點,稱不給礦泉水的行為不講人權。
隨之輿論中出現一部分反對華人在這個階段歸國的聲音。反對者的理由是,大批華人入境,會給中國疫情防控增加壓力,同時,部分華人不按政策隔離篩查,會給更多國人帶來風險,打破國內疫情剛剛轉好的局面。
上述組織內的歸國華人表示,3月15日,看到網上有一句「國家建設沒有你,千裡投毒你第一」的話,當時感到氣憤、委屈,壓力很大。他認為自己身邊的華人們並沒有出現輿論中所指責的情況,這一波歸國人士普遍嚴守政策,還曾在2月初向國內捐贈防疫物資。
該華人表示:「希望大家不要繼續宣揚對立、煽動仇恨。」他覺得,華人這一次回家,可能永遠沒有正面的形象了。
(應採訪對象要求,楊麗、立軍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