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爺姓易,是貞宋公四子元性公的四子,名啟賓,字振華,生於民國四年乙卯暑月。有多少人曉得千年古村伏溪,就有多少人曉得橋頭有個懸壺濟世的老中醫,濟世爺。
在我的老家,爺奶叔嬸,皆出口分明。唯有濟世爺,村裡村鄰,年老年少皆呼之,大有敬重之意,無亂輩之嫌。
濟世爺名聲響亮,概因濟世爺醫術高明,還有一手絕活——針炙。
那年頭,缺醫少藥,村民有個頭痛腦熱、受涼發燒、胃腸不適之類的小毛病,都找濟世爺。濟世爺從粗布針袋裡取幾枚褐色銀針,對穴下針,順捻逆搓,插深拔淺,行針片刻,針拔病除。病人慶幸,再三額手稱謝,濟世爺臉上核桃紋微舒,揮揮手,去吧。
佐以針炙,濟世爺自採草藥,研粉熬膏,獨制無名藥丸藥膏,遇跌打損傷、瘡疔膿腫患者,濟世爺施針塗藥,幾經來回,病患祛之。眾人足不出村,小病小癢即除,老少皆樂。三裡五村百姓仰慕濟世爺大名,問診治病者絡繹不絕。
濟世爺診病,收費甚微。若困難者常分文不收,醫者感激不盡,常過意不去,摘些自種水果蔬菜或幾個雞蛋,提壺水酒送之,濟世爺笑而受之。
濟世爺不僅醫術精湛,還稔熟一些八卦小技。誰家雞鴨牛羊走失,都找濟世爺問卦。濟世爺隨手摺一樹枝,在地上劃道畫圈,掐指一算,總能說個八九不離十,眾人誰也不以此為迷信,皆曰:神。
某年秋日,已有意中人的堂兄難為母意,擇日定親,淋雨溼身,四肢無力,疼痛難忍,伯母急找老中醫。濟世爺取針扎穴,取藥粉一勺衝服,肚疼立止。隨後傳言女方,命相剋,不能成親。女方篤定,照禮結錢全退。伯母甚喜,提蛋雞感激,濟世爺笑而接之,曰:你家兒子心高,早有意中人,若主動反婚,分文難取。念你孤兒寡母可憐,才出此下策。
吾受益濟世爺有二:一日二姐上山,摘貌似金銀花野生植物,煮茶飲之,頭暈眼花、噁心嘔吐。濟世爺見狀,大罵二姐無知,誤食斷腸草險喪性命;二是腿生一毒疔,膿腫流汁,疼痛難受。二患自是濟世爺醫治,藥到病除,如華佗再世。
濟世爺風流倜儻,高高挑挑,英俊瀟灑,從那時銘刻在腦海之中。
濟世爺解放前乃一條血氣方剛漢子。曾為護寨衛村鄉勇,單槍匹馬智鬥河盜數人,在方圓百裡成為美談。
濟世爺父親元性公,廣施善交,為人有善,深得先居袁、王大姓好評。雖元性公先父自易家村(現武邵,黃泥,道光三村合併)逆流而上,安居於此,卻在橋頭擁有一方寶地,建青磚瓦屋當街門面四間,隔河相望是老橋頭一道亮麗風景。
家鄉老人談起元性公,自會津津樂道:借千借萬,不借掃帚與禾摑。話說元性公見有人來借,會拿出借物擺放橋面三刻,讓來人觀摩良久,然悄然收之。借物者羞赧,上山砍竹伐樹,手勤腦通心悟,感元性公指點迷津、用心良苦。
元性公見四子記性好,悟性甚高,授以祖傳醫方。元性公好友也見濟世爺聰穎,授以針炙絕活;解放後又得一南下老幹部的醫術真傳。濟世爺又拜當地著名老中醫為師,與當代邵陽名醫袁先虎,袁世書,陳端明都為同門弟子,曾在人民公社老橋東的袁家宗祠同處共事多年。
一年寒冬臘月,上遊來一襤褸「叫化」,濟世爺好心收留,安放老橋尾車田廟旁的城隍廟裡居住,施以茶水熱飯達一月之久。老者正月散宵告辭,無以相報,授濟世爺祖傳多方及傳以八卦小技。濟世爺名聲漸盛。
有一王姓鄉人,從田地歸來,放下鋤頭,突然昏厥。家人手忙腳亂抬到橋頭寺院,醫生個個搖頭,忙亂中有人說,快求濟世爺。濟世爺匆忙上岸,一手捻針,一手掐穴,片刻功夫,王姓家人長出一口氣,夢醒般睜開眼睛。濟世爺說,無大礙,天熱心躁急症。眾人皆鬆口氣。
然世道變故,不久見王姓鄉人,被淹河中而死。濟世爺憤然毅然,丟神針於河中,連同懸掛老街多年的葫蘆,告誡子孫,不再懸壺。
濟世爺丟棄神針,村民著急,怨言竊竊。村民就鄉醫,怨言之聲傳濟世爺之耳,難免有悔之意。雖憤而丟壺,但順時濟世依舊。一智者遂出主意,傳徒,這針灸絕技不能失傳。然濟世爺三子,皆對從醫不感興趣,終成遺憾!
濟世爺把希望寄托在孫兒身上,但孫兒個個聰慧過人,人人上大學、考研。教書,做生意,當官,唯獨對針炙、當歸、人參等不感興趣。
倒濟世有一張姓外孫,名三樂。聰明好學。濟世爺看在眼裡,喜在心中。
除手把手傳授醫術外,還書信師弟,引薦高學。
三樂學歸,技術猛增,中西結合,鄉民皆喜。
濟世爺子孫滿堂,於公元2005年閉上雙眼,駕鶴西去,享年九十有餘。仙逝之前特叫外孫三樂等近前,授以手抄《本草綱目》於之,並送布囊一個。囊中為何物,除在場知曉,外人不得而知。
濟世爺去世多年。千年古村的伏溪村人永遠忘不了,德高望重的懸壺濟世老中醫,濟世爺。
作者簡介
劉長軍,邵陽縣人,1988年邵陽縣一中輟學回家沒有離開家鄉半步。因家鄉伏溪村列為國家旅遊村拿起筆用僅有的文字記錄家鄉的人與事三百餘篇,分布發表在《魏源湖畔》、《湘楚山地文學》、《芙夷文苑》、《高舉閣》、《事事平論》、《醉歌文苑》、《邵陽人》、《鄉村旅遊》等網絡平臺或散見於縣市雜誌、報刊上。
伏溪人自己的公眾號!邵陽縣長樂鄉伏溪村公眾號發布平臺!
伏溪人的詩和遠方,外界人看伏溪,伏溪人看世界!及最鄉土的特產發布,最新家鄉建設信息,最新伏溪旅遊指引,……等等。
請關注鄉村旅遊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