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始創於清朝鹹豐年間,為「天津三絕」之首。剛出籠的包子,鮮而不膩,清香適口。也正因為它的美味,狗不理包子成為中外遊客來到天津必品嘗的小吃之一。那麼,大名鼎鼎的狗不理包子為什麼會起這麼一個奇怪的名字呢?
對於狗不理包子這個名字的由來,民間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當時,在天津郊區有一戶農家,四十歲喜得貴子,為求平安取名叫「狗子」。狗子長到十四歲時,來到天津學手藝,在一家蒸食鋪做小夥計,由於狗子心靈手巧,勤奮好學,練就了一手好活兒。其後,狗子不甘心寄人籬下,便自己擺起了包子攤兒。他發明了水餡、半發麵的工藝,做出的民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包子外表如同一朵綻放的白菊花,色、香、味、形獨具特色,吸引了十裡百裡的人們都前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狗子忙生意顧不上說話,人們都說:「狗子賣包子不理人」,就這樣天長日久,人們就叫他狗不理了。
第二種說法。一個十四歲的叫高貴有的孩子,從武清縣楊村老家來到天津,當了劉家蒸食鋪的小夥計。這家鋪子專賣什錦蒸食和肉包,主顧大都是往來運河碼頭的船工、縴夫、小商販。高貴有在店裡專管做包子,因為他幼年性格很強,父母給他起了個「狗不理」的小名。他人小心靈,做出來的包子好吃,賣得很快,受到人們的稱讚。他十六、七歲時,利用所積攢的錢,在附近開起了包子鋪,人家喊慣了他的小名「狗不理」,久而久之,就把他經營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了。
當時直錄總督袁世凱吃過狗不理包子連聲叫絕,隨即進京入宮將包子奉獻給慈禧皇太后。太后老佛爺品嘗了包子龍顏大悅,誇讚曰:「山中走獸雲中雁,腹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
狗不理包子的面、餡選料精細,製作工藝嚴格,外形美觀,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非常講究。2011年,「狗不理包子傳統手工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狗不理包子作為百年老字號也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小吃之一。
天津狗不理包子名字由來,不知道其意義,別再說你吃過狗不理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