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茫一水連灣碧,浩渺濛煙同鷺飛,長城並蒂雙鼎立,奔湧千年自雄魁。這幾句詩是小編在抖音上看到的,述說著大運河千年的歷史。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今天,小編給大家聊聊京杭大運河兩畔濟寧地段的生活。
京杭大運河形成於隋朝,而銜接南北河流域的濟州河段則要從元朝忽必烈馳騁大江南北,統一全國,定都北京後開始。當時北方經濟發展滯後,南方經濟不斷發展,任命水利專家郭守敬重新開鑿大運河,將運河東移,改道濟寧,成為古運河的咽喉之地。從開鑿至今已歷經千年風雨,大運河的通航,無疑是濟寧繁榮的開端,使原本閉塞的古任城一度成為繁華的都市。它促進了中國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也促進了河兩岸的繁榮和城市的興起。它貫穿南北,曾經輝煌一時,南來北往的貨物由此穿行而過,各色商賈絡繹不絕,文化、傳統交織於此,經濟文化在此盛行。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挺立的脊梁,那麼,大運河則是流動的血脈,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
濟寧運河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厚重,風景優美,穿越而過的大運河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由大運河繁衍生息,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濟寧人,運河兩岸的人民樸實善良,富於智慧,明代農民水利家白英,詩壇泰鬥喬羽都誕生在這裡,他們的風範與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精神的是對大運河最好詮釋。這裡雖不是瀕臨沿海的魅力港灣,卻曾擁有過江北最大的碼頭;這裡也不是繁華開放的美麗都市,卻曾商賈雲集,百業並興,客商往來,不分晝夜的盛景獲得「江北小蘇州」的美譽。隨著歲月的流逝,大運河早已風華不再,但那歷久彌香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讓後人很容易在撫今追昔中探尋昔日「富庶甲齊郡,繁華壓兩京」的盛世景象。
如今的大運河,綠脈秀水,碧波蕩漾,在薄霧飄繞、和風細雨中向人們展現了一幅如詩的畫卷,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佇立在岸邊,仿佛將人帶到了煙雨濛濛的江南水鄉。每當朝陽升起,跨越運河兩岸的興唐運河大橋便煥發出勃勃生機,一輛輛滿載貨物的車從橋上緩緩駛過;餘輝西下,東大寺散發出耀眼的光芒;龍首式建築的清真古寺在夕陽下越發顯得莊重肅穆;微風拂過,一片片的莊稼搖曳著;遠處,河中央一搜拉著千萬噸煤炭的船隻嗡嗡的由南至北駛過;這些都為人們描繪了一幅和諧俊美的畫卷。
飽覽運河兩岸的風光,感受千年運河風採,人們用自己的方式去傳承大運河後續的歷史,富有特色的地名,獨具風味的小吃,兩岸的建築,當年都是各色的店鋪和會館,現在雖然是仿古建築,但依然修舊如舊,恍惚間也是有一種穿越之感。耐人尋味的歷史傳說充斥著這裡,恬淡的生活猶如這流淌的古運河,靜靜地流淌著,繼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