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劉德華今年上映的第一部電影,《熱血合唱團》早早就被許多觀眾加進了片單,然而,11月13日電影上映後,票房和口碑方面的反響卻都不太理想。
一部電影擁有劉德華、吳岱融、謝君豪、關禮傑這樣的陣容,上映第二天,居然場均僅有5個觀眾,豆瓣評分也只有4.8分,簡直有些不可思議。
影片講述的是劉德華飾演的國際知名合唱指揮家嚴梓朗,為幫助昔日恩師返回香港,帶領一群因為闖禍而被迫參加「熱血合唱團試驗計劃」的學生,從零開始學習合唱,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一同成長、克服困難的故事。
聽起來是一部勵志熱血、基調溫暖的文藝片,令人聯想到那部著名的《放牛班的春天》,這樣的影片也許比不上槍林彈雨、飛天遁地的動作大片激動人心,容易票房飄紅,但自有自己的受眾。
根據貓眼的統計,截止11月14日晚10點,《熱血合唱團》的總票房1597.9萬,當天的票房略高於上映第一天,在本周五上映的新片中,票房排在《汪汪隊立大功之超能救援》之後,位列第二。
在豆瓣,《熱血合唱團》的評分一度低至4.5分,之後小幅回升到4.8分,有觀眾評價「不把這部電影稱作『爛片』,只是因為有劉德華」。
而劉德華的另一部文藝片《桃姐》在該平臺的評分是8.3分。
不管是給影片打高分的還是打低分的觀眾,普遍都認為這是一部溫暖,或者至少是一部試圖傳遞溫暖的作品。
但是在劇情、攝影、剪輯甚至配音方面,都有些奇奇怪怪的問題,令人無法沉浸其中,當然,最核心的還是劇情太潦草。
每個問題學生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庭,這個設定雖然常見但並不俗套,畢竟現實大多也是這樣。因此,要幫助一個問題學生往往很難,比如,張桂梅老師,只是為了要讓女孩子到學校讀書,就要和學生家長鬥智鬥勇。
然而,電影中,華仔扮演的指揮家卻只要對學生一通大道理,家長的酗酒也好、家暴也好就不藥而愈,這個轉變實在是處理的太簡單粗暴,缺乏說服力。
「愛能解決一切問題」這種知音體雞湯,已經過時了,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
整個電影給人一種省略了很多細節的感覺,大道理講給學生之後,學生有什麼心路歷程,學生又做了什麼改變了家長,或者至少啟發了家長去做出改變?
作為看過同類作品的觀眾,在理智上能夠理解這之中必然是有一個觀念傳遞和發酵的過程,但這不代表影片可以直接省略這個變化的過程,讓觀眾自己去腦補,畢竟,通常來說,這個過程才是有趣的、觀眾感興趣的部分。
不管是有流量小生,還是有天王巨星,說到底,觀眾看的是電影,還是要劇情過關,才看得開心,電影的票房也才好看,否則,就是這樣了,依然帥氣的劉德華也救不了《熱血合唱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