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象授時到四分曆法

2020-12-14 光明數字報

    【求索】

 

    顧炎武《日知錄》有言:「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

 

    在中國古詩文中提及天文星象的比比皆是,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經·豳風·七月》);「牽牛西北回,織女東南顧」(晉陸機《擬迢迢牽牛星》);「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杜甫《贈衛八處士》),等等。可見,在古代,「觀星象」是件尋常事,絕非難事。

 

    但到了近現代,天文卻成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學問。所以顧炎武慨嘆:「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20世紀60年代,張汝舟先生憑藉其紮實的古漢語功底、精密的考據學研究方法和現代天文歷算的知識,完整地釋讀了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發展主線。從夏商周三代「觀象授時」到戰國秦漢之際曆法的產生與使用過程,他撥開重重迷霧,釐清了天文學史中的諸多疑難問題,使得這一傳統絕學恢復其「大道至簡」的本質,成為簡明、實用的學問。

 

考據成果

 

    《周易》《尚書》《詩經》《春秋》《國語》《左傳》《呂氏春秋》《禮記》《爾雅》《淮南子》等古籍中有大量詳略不同的星宿記載和天象描述。《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更是古天文學的專門之作。

 

    夏、商、周三代觀象授時的「真相」,經歷春秋戰國的社會動蕩,到漢代已經說不清楚了。曆法產生後,不必再詳細記錄月相,以致古代月相名稱「生霸」「死霸」的確切含義竟也失傳。自漢代至今,眾多學者研究天文曆法,著作浩如煙海。研究者受限於時代或者本人天文歷算水平,有些謬誤甚深,把可靠的古代天文曆法寶貴資料弄得迷霧重重。張汝舟先生對此一一加以梳理。

 

    1.釐清「歲星紀年」迷霧。「歲星紀年」在春秋年代一度流行,少數姬姓國及幾個星象家都用過。歲星,即木星,運行周期為11.86年,接近12年。「觀象」發現歲星每年在星空中走過一辰30°,將周天分為十二辰,歲星每年居一辰,這就是歲星紀年的天象依據。可是,歲星運行周期不是12年整,每過八十餘年就發生超辰現象。這是客觀規律,無法更改。魯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出現了「歲在星紀而淫於玄枵」。「歲星紀年」因此破產了,僅行用百餘年。而古星曆家用以描述歲星運行的十二次(十二宮)名稱(星紀、玄枵、娵訾……)卻流傳下來。而後,星曆家又假想一個理想天體「太歲」,與歲星運行方向相反,產生「太歲紀年法」。但終因缺乏實觀天象的支撐,也僅曇花一現。另取別名「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作為太歲紀年的名稱,代替十二地支。閱讀古籍時,將這些「特殊名稱」理解為幹支的別名即可(見春秋戰國時期所用幹支紀年別名與幹支對應關係表)。

 

    2.糾正「四象」貽害。張汝舟先生繪製的星曆表是依據宋人黃裳《星圖》所繪二十八宿次序畫的。傳統星曆表迷信《史記·天官書》的「四象」說,二十八宿分為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由於四靈要配四象,於是宿位排列顛倒了,後人誤排二十八宿、十二宮方向,貽誤不淺。(見【表一】)

 

    張氏星曆表(見【表二】)糾正了二十八宿排列次序;刪除外圈十二地支;增加「歲差」方向;增加二十八宿上方括號內數字,這是唐宋歷家所測,與春秋時期數據差異不大。用此表釋讀古籍中的天象清晰明了。

 

    3.否定「三正論」。觀象授時時期,古人規定冬至北鬥柄起於子月,終於亥月,這是實際天象,不可更改。每年以何月為正月,則會導致月份與季節之間調配不同,這就是「建正」(用歷)問題。春秋時代人們迷信帝王嬗代之應,「三正論」大興,他們認為夏商周三代使用了不同的曆法,「夏正建子,殷正建醜,周正建寅」,即夏以子月為正月,殷以丑月為正月,周以寅月為正月。「改正朔」,以示「受命於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十月為歲首,也源於此。(見【表三】)

 

    實際上,四分曆產生之前,還只是觀象授時,根本不存在夏商周三代不同正朔的曆法。所謂周曆、殷歷、夏曆不過是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所用的子正、醜正、寅正的代稱罷了。春秋時代諸侯各國用歷不同是事實,實則建正不一。大量銅器曆日證明,西周用歷建醜為主,失閏才建子建寅。春秋經傳曆日證明,前期建醜為主,後期建子為主。

 

    排除「三正論」的幹擾,中流伏內的含義才得以顯現。依據《夏小正》「八月辰(房宿)伏」「九月內(入或納)火」「正月初昏參中」「三月參則伏」等連續的星象記載,確定中、流、伏、內是二十八宿每月西移一宮(30°)的定量表述。張汝舟在《〈(夏)小正〉校釋》詳加闡釋。《詩經·七月》中「七月流火」是實際天象,是七月心宿(大火)在偏西30°的位置,則六月大火正中,這是殷歷建醜的標誌。毛亨注「七月流火」(「火,大火也;流,下也。」),已經不能精確釋讀天象了。後世多依毛氏闡述,遠離了天文的「真相」。(見【表四】)

 

    4.否定《三統曆》。漢代劉歆編制的「三統曆」詳載於班固《漢書·律曆志》,《三統曆》被推為我國三大名歷(漢《三統曆》、唐《大衍曆》、元《授時曆》)之首,實則徒有虛名。「三統曆」本質即為四分曆,是《殷歷》「甲寅元」的變種,且從未真正行用過。劉歆用「三統曆」推算西周紀元元年,但受時代限制,他不明四分術本身的誤差,也不知道「歲差」的存在。所以他推算西周曆日總有三天、四天的誤差。王國維先生即是據《三統曆》推算結果悟出「月相四分說」,上了劉歆的當。

 

    「四象」「三正論」「三統曆」「歲星紀年」,張汝舟稱之為「四害」。去除「四害」,方能建立正確的星曆觀。

 

四分曆法

 

    語言學家、楚辭學家湯炳正先生曾言:「兩千年以來,汝舟先生是第一位真正搞清楚《史記·曆書·歷術甲子篇》與《漢書·律曆志·次度》的學者。」《歷術甲子篇》《次度》是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的兩大寶書,塵封兩千餘年,無人能識。張汝舟先生考據出司馬遷所記《歷術甲子篇》正是我國第一部曆法——四分曆;《次度》所記載的實際天象,正是四分曆實施之時,在戰國初年公元前427年(甲寅年)。依此兩部寶書,張汝舟先生還原了我國從戰國初到三國蜀漢亡行用了700年的四分曆。

 

    四分曆是以365又1/4日為回歸年長度,29又499/940日為朔策(平均一月長度),十九年閏七為置閏方法的最簡明曆法。張汝舟先生熟知現代天文曆法體系,明了四分曆的誤差,發明出3.06年差分的算法,以公元前427年為原點,前加後減,修正四分曆的誤差。這一算法的發明,使古老的四分曆煥發青春。簡明的四分曆法成為可以獨立運用的曆法體系,上推幾千載,下算數千年。其推算結果,既與現代天文學推測的實際天象相吻合(只有平朔、定朔的誤差而已),又與古籍、出土文物中的歷點相吻合,客觀上驗證了張汝舟先生所建立的天文曆法體系的正確性。張汝舟先生不僅還原了四分曆的使用歷史,同時構建了一套完整自洽並可以獨立運用的古代天文曆法體系。

 

    張汝舟先生精研古代天文曆法,首先應用於西周年代學研究。1964年發表《西周考年》,得出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106年,西周總年數336年的確鑿結論。

 

    《史記》年表起於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至今近三千年紀年,歷歷分明。共和之前西周各王年,向無定說。最重要的時間點即是「武王克商」之年。李學勤先生說:「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首先在於這是商周兩個朝代的分界點,因此是年代學研究上不可迴避的。這一分界點的推定,對其後的西周來說,影響到王年數的估算;對其前的夏商而言,又是其積年的起點。」

 

    《西周考年》中利用古籍、出土器物的41個寶貴歷點(有王年、月份、紀日幹支及月相的四要素信息),以天上材料(實際天象)、地下材料(出土文獻)與紙上材料(典籍記載)「三證合一」的系統方法論,確證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106年。張汝舟先生總結他的方法為一套技術——四分曆推步,四個論點——否定「三統曆」、否定「三正論」、否定「月相四分說」、確定「失閏限」與「失朔限」。

 

    「月相四分說」與「月相定點說」是目前史學界針鋒相對的兩種觀點。「月相四分說」是王國維先生在「三統曆」基礎上悟出的,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進一步演化為「月相二分說」。而張汝舟先生堅持的「月相定點說」是四分曆推步的必然結果,有古籍、青銅器中歷點一一印證。月相定點與否的爭執,本質是對古代四分曆法是否有足夠清晰認識的問題。

 

    清儒有言:「不通聲韻訓詁,不懂天文曆法,不能讀古書。」誠非虛言。考據古天文曆法是一項龐大繁難的系統工程。古天文曆法源遠流長,張汝舟先生的學術博大精深,本文所述僅是「冰山一角」。我們在從汝舟師學習的過程中有這樣的體會:一是要樹立正確的星曆觀點,才不至為千百年來的惑亂所迷;二是要進行認真的推算,達到熟練程度,才能更好地掌握他的整個體系。張汝舟先生古天文曆法體系又是簡明、實用的,用於考證古籍中的疑年問題遊刃有餘,用於先秦史年代學的研究屢建奇功。

 

應用舉例

 

    例1.《尚書·堯典》四仲中星及「歲差」

 

    《堯典》所記「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中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是觀象授時的最早星象記錄,當時僅憑目力觀測,未必十分準確。《堯典》作於西周時代應該無疑。運用張氏星曆表計算,南方星宿至東方心宿(大火)的距離為星7/2+張18+翼18+軫17+角12+亢9+氐15+房5+心宿5/2=100度(首尾兩星宿用度數1/2,其他星宿順序相加),心宿至北方虛宿82.75度,虛宿至西方昴宿94.5度,昴宿至星宿88度,四個數相加正合周天365.25度(中國古代一周天為365.25度,等於現代天文學的360°,古代一度略小於1°)。四個星宿大致四分周天,均在90度上下,正對應四個季節時間中點。若昏時觀天象,春分時,星宿在南中天。夏至時是大火正中,秋分時是虛宿,冬至時為昴宿。

 

    東晉成帝時代,虞喜根據《堯典》「日短星昴」的記載,對照當時冬至點日昏中星在壁宿的天象,確認每年冬至日太陽並沒有回到星空中的原來恆星位置,而是差了一點兒,這被稱為歲差。

 

    張汝舟先生利用「歲差」,分析古籍中「冬至點」位置變化,最終得出《次度》所記「星紀:初,鬥十二度,大雪;中,牽牛初,冬至;終於婺女七度」是戰國初期四分曆初創時的實際天象。

 

    張氏星曆表(見【表二】)可以直觀解讀古籍中的天文天象。

 

    例2.屈原的出生年月問題

 

    這是文史界的熱門話題。近人多信「歲星紀年」,用所謂「太歲超辰」來推證,生出多種多樣的結論,無法令人信服。

 

    《離騷》開篇「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就告訴了我們屈原生於寅年寅月寅日。考慮屈原政治活動的時代背景,其出生年只能在兩個寅年,一是公元前355年丙寅(遊兆攝提格),一是公元前343年戊寅(徒維攝提格)。我們用四分曆推步法來檢驗(推算過程略)。公元前355年丙寅年寅月沒有庚寅日,應該捨棄。公元前343年(楚宣王二十七年),戊寅年正月(寅月)二十一日(庚寅),正是屈原的出生日。這也是清人鄒漢勳、陳暘,近人劉師培的結論,張汝舟《再談屈原的生卒》又加以申說、推算。

 

學術發展

 

    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張汝舟《西周考年》中只用到41個歷點。20世紀80年代後,陸續出土上千件西周青銅器,其中四要素俱全者已接近百件。我們積累了文獻中16個歷點,青銅器82個歷點,繼續張汝舟先生的學術方向,更進一步確證武王克商之年在公元前1106年,得出西周中期準確的王序王年,排出可靠的《西周曆譜》,這些成果見於《西周王年論稿》(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匯總於《西周紀年研究》(貴州大學出版社,2010年)。

 

    我們以張汝舟先生古代天文曆法體系為基礎理論,以「三重證據法」為系統方法論,堅持「月相定點」說。針對日益增多的出土銅器銘文,發展出銅器曆日研究的正例變例研究方法、銅器王世系聯法等理論。我們有《銅器曆日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一書為證。

 

    我們堅信西周曆譜的可靠,是因為每一個歷點均與實際天象相合,非人力所能妄為。我們堅守乾嘉學派的學風「例不十,法不立」,反對孤證。對每一件銅器、每一個古籍文字均詳加考據。饒尚寬教授2001年排出《西周曆譜》後,又有畯簋、天亡簋等多件新增青銅器的重新釋讀,均能夠一一放入排定的框架,絕無障礙。我們自信地說,今後再有新的曆日出現,也必然出不了這個框架。

 

    「六經皆史,三代乃根」,這幾乎是歷代文化人的共識。中華文明五千年,她的根在夏商周「三代」。弄明白三代的歷史,是中國史學家的職責。201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夏商周三代紀年》一書。西周年代採用張汝舟先生可靠的336年說,商朝紀年採用628年說,夏朝紀年採用471年說,都做到於史有據。李學勤先生為此書題詞:「觀天象而推歷數,遵古法以建新說。」以此表示肯定。

 

    隨著學術的蓬勃發展,張汝舟先生的弟子、再傳弟子不斷有著作問世,豐富了其古天文學說。貴州社科院蔣南華教授出版了《中華傳統天文歷術》(海南出版社,1996年)、《中華古歷與推算舉要》(與黎斌合著,上海大學出版社,2016年);新疆師大饒尚寬教授出版有《古歷論稿》(新疆科技出版社,1994年)、《春秋戰國秦漢朔閏表》(商務印書館,2006年)、《西周曆譜》(收入《西周紀年研究》,貴州大學出版社,2010年);後學桂珍明參與編著《夏商周三代紀年》《夏商周三代事略》;後學馬明芳女士參與整理古天文學著作,寫有普及本《走進天文曆法》,併到各地書院面授這一學術。種種說明,古天文「絕學」後繼有人,溢彩流光。

 

    古代天文曆法,是「人類第一學,文明第一法」。張汝舟先生古代天文曆法體系提供了一套可靠的研究古籍天象的系統理論,必將在未來的應用中發揚光大。

 

    張聞玉,1941年生,四川省巴中人,現任貴州大學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曾在安徽滁州張汝舟先生門下問學,又從金景芳先生學《易》,在高校主講古代漢語、古代歷術、傳統小學、三代紀年等課程,從事先秦史學術研究,強調傳世文獻、出土器物、曆日天象「三證合一」;馬明芳,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師從張聞玉先生。

 

學人小傳

 

    張汝舟(1899—1982)名渡,自號二毋居士,安徽全椒縣章輝鄉南張村人。少時家貧而穎異好學,賴宗族資助讀書。1919年畢業於全椒縣立中學校,無力升學,被薦至江浦縣三虞村任塾師八年。1926年考入中央大學國文系,受業於王冬飲、黃季剛、吳霜崖等著名學者門下,學業日進。畢業後,任教於合肥國立六中、湖南蘭田國立師範學院等校。1945年任貴州大學教授。1978年應聘到滁州師專任顧問教授。1982年病逝於滁州師專。曾擔任中國訓詁學研究會顧問、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漢語大詞典》安徽編纂處覆審顧問、安徽省政協委員等社會職務。

 

    張汝舟從教工作、學術研究相得益彰,一生筆耕不輟,完成書稿近300萬字。他學問廣博,著述涉及經學、史學、文學、哲學、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考據學、佛學等各個領域,均有獨到見解。他對聲韻、訓詁、考據學的研究,發揚了章(太炎)、黃(侃)學派聲韻訓詁學的成果,堅持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凡所稱引,必言而有據;他對漢語語法的研究,堅持用中國的語言體系來研究古漢語語法,簡明、實用。他在古詩古文方面的著述涉及面甚廣,足以展現一代學人的全面風採。他對古代天文曆法的研究,於繁蕪中見精要,於紛亂中顯明晰,完整詮釋了古代觀象授時及四分曆法產生的全過程,獨樹一幟,自成一家。他為人平易純樸、恭謹謙遜,遇到不平之事卻敢於仗義執言。對青年後學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深受朋輩及後學的尊崇和愛戴。

 

    (作者:張聞玉 馬明芳(執筆))

 

相關焦點

  • 我國傳統曆法集大成者——授時曆
    郭守敬創製的簡儀(圖片來源於維基百科)同時為了編撰新曆,郭守敬與許衡、王恂等人開展了全國範圍的大規模天體測量(史稱四海測驗),在全國27個觀測點進行觀測,東起朝鮮半島,西至川滇和河西走廊,南到南海,北到西伯利亞,其範圍和精度不可謂不高,對古代天文的貢獻不可謂不大,為授時曆的編纂與準確性提供了牢固的基礎。
  • 古代天文曆法知識入門
    《中華古歷淺說》是蔣南華先生從他的《中華傳統天文歷術》中遴選出的文章合集,主要包含古代紀年、紀月、紀日的曆法原理和推算方法,以及二十四節氣、北鬥星等與曆法密切相關的基礎知識。看完這本書,能對我國古代曆法形成一個基本的認識,讓習慣了陽曆的現代人理解陰曆的基本制定原理和規則。
  • 觀象授時傳統文化產品文創店—媽祖硃砂文創館開業典禮盛大舉行
    2019年2月1日11時19分,在全世界媽祖信眾的聖地——湄洲島媽祖祖廟隆重舉行了觀象授時傳統文化產品文創店—媽祖硃砂文創館開業典禮,典禮現場獅躍龍騰
  • 不能忘卻的「時間印記」——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蒲城長短波授時臺...
    意思是帝堯命令羲氏和和氏,嚴肅謹慎的遵循天數,推算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制定出曆法,把天時節令告訴人們。這就是最早的「授時」。 漆貫榮說,有一位他的同班同學,因沒被分配到西安,自己買火車票坐車一路趕來,最後終於爭取到了留下來的機會。他感慨到,苦不算啥,對於學習天文專業的他們來講,在這個廣袤的土地上,能將自己的所學運用到實際,那是他們最大的心願。
  • 從農曆到二十四節氣——兼收並蓄的中國古代曆法
    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知道兩分兩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存在,到了秦漢時期,又逐漸確定了其他節氣,這就是著名的二十四節氣。漢代以後,中國的天文學研究主要局限於曆法方面。古代曆法除了需要確定年月,還要推算日月食和行星的運動。為了使曆法符合天象,就需要不斷進行觀測,並制定新的曆法。
  • 又到奉賢最美觀星季,你不想去看看?
    拍攝地:奉賢海邊說到星空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十二星座可是你知道嗎?拍攝地:奉賢海邊其實在古代,「欽天監」就是專門負責看天象的官員,「觀象授時」就是通過觀察天象來確定時間和創製曆法。節令的測定與農業生產直接相關,老百姓根據政權頒布的曆法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所以制定準確的曆法是農業社會的一件大事,而考察時序的基本途徑就是觀測天象,因此古人對其極為重視。
  • 老人說2021年是「甲田四分,兩人七鋤,草籽十分「,咋回事?
    就在那一波相對火熱的討論行將過去的時候,最近又聽村裡的老人說,要是依照過去老時年間的說法看年景的話,2021年應該屬於「甲田四分,兩人七鋤,草籽十分」。咋回事?農村老人所說的「甲田四分,兩人七鋤,草籽十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不得不說,農村和農民離不開農耕,有關年景的話題自然也多與農耕有關,就像這農村老人所說的2021年是「甲田四分,兩人七鋤,草籽十分」一樣。
  • 北京時間從這裡發出――國家授時中心蒲城授時部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大到國家的運轉、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都須臾離不開時間這個參數,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中國的標準時間、標準頻率的信號每天源源不斷地來自我國版圖中央的一個地方,這就是坐落在陝西渭北高原蒲城縣的國家授時中心授時部。
  • 國家授時中心:監測到「伽利略」導航系統時間異常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網站12月14日發文稱,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系統時間性能監測評估組監測到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Galileo系統)時間發生異常,異常持續時間3小時左右。
  • 除了定位導航,北鬥還能授時?
    寫在前面從早上醒來到上班下班、再到晚上睡著的前一秒,你每天問的最多的問題是什麼?英國格林尼治落球報時雖然古代的許多授時方式都因自身的局限性而逐漸被完全取代,但是,毋庸置疑,這些方式一度成為當時不可或缺的授時手段。再次印證,傳遞時間信息,真的太重要了!到了20世紀初期,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人們開始利用掌握的通信手段和技術實現授時。
  • 國家授時中心監測到伽利略導航系統時間異常
    12月14日,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系統時間性能監測評估組監測到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Galileo系統)時間發生異常,異常持續時間3小時左右。該小組監測發現,Galileo系統時間從UTC時間2020年12月14日0 時起(北京時間上午8點),部分衛星播發的時間信息存在無規律的跳變,導致監測到的系統時間出現異常。在UTC時間2020年12月14日3時左右,系統時間恢復。系統異常期間可能會影響伽利略系統導航、定位和授時性能。本次時間異常對系統的最終影響,該工作組將會進行進一步分析。
  • 國家授時中心監測到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時間異常,持續3小時
    國家授時中心監測到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時間異常,持續3小時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網站 2020-12-15 10:06
  • 5G中分布式基帶單元功能的授時影響
    第2階段增加了更集中的GPS源,授時通過數據包傳送到基帶單元(BBU)的「池」。第1階段和第2階段都使用了從BBU到無線電的專用授時鏈路。第3階段將時序分組協議直接擴展到無線電單元中,而不必依賴專用的授時,同時減少了DRAN基站對GPS的需求。隨著在5G中引入開放式RAN概念,BBU功能將分類為CU(集中式)和DU(分布式),並將發展為虛擬化和基於伺服器的功能,這些功能將不需要包含在授時路徑中。
  • 這裡誕生過世界最精準曆法,鬼谷子在此講學,達摩在此面壁
    提起河南登封,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如今寂寂無聞的小地方,卻誕生了世界當時最精準的曆法,謀聖鬼谷子在此講學,佛教禪宗祖師達摩在此面壁,這裡之於中國文化史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中國傳統文化畫卷上具有濃濃的一筆。
  • 「北京時間」的奧秘——訪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
    新華社西安1月2日電題:「北京時間」的奧秘——訪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新華社記者張伯達、鄭昕又是一個從歲末到新年的跨越。在位於陝西的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工作人員關注著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數字,分毫不差地把2021年首個北京時間的零點報時送到了千家萬戶。北京時間是中國國家標準時間,它產生於陝西並由位於陝西的國家授時中心發出。
  • 科學網—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監測到伽利略系統時間出現異常
    本報訊 12月14日,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系統時間性能監測評估組監測到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簡稱Galileo系統)時間發生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