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動開埠到全面主動開放 百載商埠擦亮「僑」字招牌

2020-10-23 金羊網

汕頭小公園核心街區 (資料圖片)

羊城晚報記者探訪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感受當地深厚人文歷史底蘊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映光 蟻璐雅

從邊陲漁村到通商口岸,到城市設立與發展,再到改革開放前沿……在汕頭發展的歷史血脈中,「港口」和「僑鄉」是兩個不可磨滅的印記。回望汕頭向海而生、因港而立、因僑而興的百年歷史,坐落在汕頭小公園開埠區內隔街對望的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則是兩個最主要的窗口。

10月22日上午,羊城晚報記者前往汕頭小公園開埠區走訪當地的人文歷史風貌,並走進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通過正在展出的珍貴文史資料,了解汕頭開埠歷史、設立經濟特區以來的建設發展情況,以及潮汕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

百載商埠成了主動開放的熱土

位於汕頭市金平區永平路1號的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是一座三層高的歐陸式建築。陳列館前的步街上,三組交融著中西文化元素的賣草粿小販、女留學生等古銅色塑像,與陳列館灰白色主基調的牆體相映襯,透露出厚重的歷史感。

「1860年的汕頭是在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下被動開埠的,但40年前的汕頭則是主動開放,並建立了經濟特區,如今新時代我們依然走在主動全面開放的大道上。」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講解員黃少彥告訴記者,該館正在舉辦的「汕頭城市開放史展覽」,濃縮展示了1860年1月1日汕頭開埠以來的發展,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反映了汕頭的開埠歷史、城市發展和改革開放歷程。

記者在館內參觀時看到,該館的展覽分設在三層樓,其中一樓主要集中展示了汕頭開埠後的情況,二樓主要集中展示辛亥革命以後汕頭城市的設立與發展變遷,三樓則主要集中展示了汕頭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偉大創舉。

在一張張泛黃的歷史珍貴照片中,記者發現汕頭的開埠,承載著一段屈辱的歷史記憶,也開啟了一段繁榮的歷史。汕頭位於韓江三角洲西南角的頂端,是粵東的中心地區,區位優勢明顯,自然條件優越,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衝」之稱,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始發港。

1860年開埠前,汕頭港是全國華工出境最為集中的港口。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汕頭被迫開埠後,外國資本、洋行及洋工廠大量湧入,進出口貿易快速發展,汕頭逐步成為南粵最重要的商業貿易城市之一,由此成就一段「百載商埠、樓船萬國」的繁榮。

此後,曾隨著開埠走出海外打拼的潮汕人,紛紛回到故土投資興業,用實際行動回報桑梓,其中潮汕鐵路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由華僑投資興建運營的商辦鐵路,而汕頭也逐漸形成了以小公園為中心的「四永一昇平」等繁華商業街區。

1980年,汕頭經濟特區因僑而立,汕頭成為了全國首批4個經濟特區之一,自此駛上了主動開放、快速發展的快車道。其中,港口經濟成為引領汕頭發展的重要一環。如今,汕頭港是國家「一帶一路」重點建設的15個港口之一,航線網絡基本覆蓋東南亞主要港口和國內沿海各港口。

時至今日,華僑依然是汕頭經濟特區最為顯著的優勢之一,也是助推汕頭改革開放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相關統計數據顯示,40年來,汕頭累計引進外商投資企業5000多家,實際利用外資93.8億美元,其中近九成為僑資。2014年,全國唯一一個以「華僑」為主題、以「經濟文化合作」為紐帶的國家級創新發展平臺「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落戶汕頭,更成為了汕頭經濟特區再出發的新裡程碑。

南澳大橋的建成通車圓了汕頭南澳人民陸海相通的百年夙願 林桂炎 攝

一紙僑批寫不盡滿腔家國情懷

從160年前的被動開放,到40年前設立經濟特區,再到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汕頭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特區發展中始終離不開豐厚的華僑資源。

與開埠文化陳列館隔街相望的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是全國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這裡館藏了約12萬封僑批。2013年6月,「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成為人類共同的記憶遺產,汕頭市僑批文物館在其中發揮了積極的重要作用。

「每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千千萬萬封僑批匯聚起來,就是一部厚重的華僑史。」汕頭市僑批文物館館長林慶熙告訴記者,在潮汕方言中,「信」稱為「批」,海外華僑通過「水客」和僑批館等民間渠道,寄回到家鄉眷屬的銀信合一的家書便是「僑批」。

「媲美徽學 海邦剩馥 」——在僑批館二樓入口處,國學大師饒宗頤高度評價僑批文化的這八個大字,格外醒目。饒宗頤認為,僑批文書「與徽州的契據、契約價值相當」,其內含的文化價值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是文化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

記者在僑批館內參觀時,一封罕見的長達3000字的僑批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該封僑批中,書寫者先是勸導為瑣事口角的父母,再對不爭氣的子弟做家風教育,最後講述當時的時局政策。從家庭到時政,一封僑批,同時記錄下親情和歷史。

「批一封,銀二元,叫妻刻苦勿煩愁,仔兒著支持,教伊勿賭錢,田園著繳種,豬仔哩著飼,待到賺有猛猛歸家來團圓。」僑批館內,除了展出一封封情深意切的僑批原件、複印件外,也有許多因僑批而衍生而來的方言歌謠文化等。

林慶熙告訴記者,僑批的初衷是贍養眷屬,但它其實還包含有更多的感情意義:作為「家庭生活的生命線」,僑批是家鄉僑眷和海外僑胞感情維繫的紐帶,也是華僑對家庭不忘根本的承諾,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僑批更承擔了特殊的角色,有著特殊的歷史貢獻。「在1895年至1937年,潮汕地區的經濟社會一直處於貿易逆差,但卻能夠保持相對繁榮穩定,就是靠僑批產生的外匯起到平衡和調劑的作用。」林慶熙向記者展示了一份當時海關的進出口統計表說。

「帶錢八元,另帶鞋子帽子背心,並託朱貴兄買大海參一元。」林慶熙向記者展示了一封清代的僑批說,當時因僑批而催生的水客其實也有現當代盛行的海外代購的影子,而僑批的運作中其實也有許多現代金融體系屬性的呈現,並蘊藏有「誠實守信、艱苦奮鬥、勇於開拓、心系桑梓」的精神內涵。

參觀期間,林慶熙還向記者展示了一張特殊的回批:「這是抗戰時期,由周恩來、葉劍英、潘漢年和廖承志特地聯名寫給三位泰國華僑的回批。這三位泰國華僑,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通過泰國批局,以『口批』的方式捐贈了國幣200元,捐款歷經波折、輾轉才送至抗日軍政大學。中國的海外僑胞,以這樣的方式,支援著祖國的正義鬥爭。因此,僑批更體現的是愛國愛鄉的深沉情懷。」

林慶熙將自己稱為「歷史碎片的打撈者」,汕頭僑批文化的守門人。他表示,他與同事以及汕頭所有熱愛潮汕文化的同志們將更加堅定搶救僑批文化遺產、弘揚僑批文化的決心。要繼續講好靠一封封僑批傳遞出來的汕頭故事、華僑故事、中國故事,為傳承和弘揚潮汕文化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來源:金羊網

相關焦點

  • 探訪「百載商埠」汕頭:見證被動開埠到全面主動開放
    中新社汕頭10月14日電 題:探訪「百載商埠」汕頭:見證被動開埠到全面主動開放  中新社記者 張見悅 程景偉  習近平總書記13日下午來到廣東省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走進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了解汕頭開埠歷史、設立經濟特區以來的建設發展情況,和潮汕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
  • 「牢記囑託再出發」探訪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成為回望汕頭百年歷史的重要窗口百載商埠成了主動開放的熱土位於汕頭市金平區永平路1號的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是一座三層高的歐陸式建築。「1860年的汕頭是在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下被動開埠的,但40年前的汕頭則是主動開放,並建立了經濟特區,如今新時代我們依然走在主動全面開放的大道上。」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講解員黃少彥告訴記者,該館正在舉辦的「汕頭城市開放史展覽」,濃縮展示了1860年1月1日汕頭開埠以來的發展,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反映了汕頭的開埠歷史、城市發展和改革開放歷程。
  • 前往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學習參觀的黨員群眾熱情空前
    展現從被動開埠、主動開放到全面開放歷程十月的陽光下,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大樓靜靜地佇立於開埠區,嶄新的牆體、啞紅的格窗,掩不住厚實的歷史感。這座歐陸建築風格的大樓,前身曾是民國時期的臺灣銀行、報館舊址,建國後作為汕頭西醫院、報社、法院等機構的辦公地點,它見證了汕頭開埠的歷程。
  • 在汕頭探尋潮僑文化足跡
    如果來汕頭旅遊,就一定要了解汕頭的開埠歷史,以及僑宅和僑批。而這些歷史痕跡,就藏在眾多人文景觀中。如今,不少人文景觀經過修繕和活化,可以讓遊人「穿越時空」,感受當年的歷史場景。紅頭船博物館展示了「過番」人的艱苦歷程,很多潮人因為生活所迫冒險乘船遠渡重洋,帶著「過番三件寶」市籃、甜粿和水布,到海外白手起家,然後回報家鄉,寄回了僑批,帶回了各種新式用品,慢慢讓樟林古港逐步由漁港轉為商業港,走向繁榮,形成「八街六社」商埠,成為各種生活和生產用品的集中貿易地。新興街就是當時「八街六社」商埠的一個歷史見證,這條古街,如今依然保存比較完好,依稀可以尋覓到當時商鋪林立的盛況。
  • 汕頭的南京路,有汕頭第一座電梯,見證當地「百載商埠」歷史
    某種程度上城市和人一樣,都有記憶,如果說在南京路是上海百年歷史的見證,那麼在汕頭,見證其「百載商埠」歷史的,便是汕頭小公園,汕頭於1860年開埠,曾被恩格斯稱為中國「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而汕頭小公園所在的舊城區堪稱汕頭的城市發祥地。
  • 發揮城市公共記憶空間作用,結合南粵古驛道做好「僑」文章
    「那時候不是叫『汕頭』,而是叫『沙汕頭』,屬潮州府管轄,只是作為了一個對外的通商口岸,被動開放的。西堤公園所在的西堤碼頭舊址是韓江與榕江的匯流處與出海口,是近現代以前溝通梅州、潮州乃至福建、江西以至出洋的重要水域航道。通商口岸開放後,列強外國資本、洋行及洋工廠大量湧入,進出口貿易經濟發展快速。
  • 廣東一「小型」公園走紅,位於鬧市之中,見證汕頭「百載商埠」
    汕頭小公園承載了老汕頭人的記憶,它經歷了汕頭市的低谷和輝煌,也見證了汕頭市的「百載商埠」。汕頭的「百載商埠」是繁華的商業活動,而這些造就出熱鬧的汕頭小公園,現如今隨著汕頭經濟中心的遷移,老市區已經沒有當時那麼繁華了,不過還是有很多老汕頭人經常來這裡遊玩,因為這裡有著他們最美好的記憶!對於廣東一「小型」公園走紅,位於鬧市之中,見證汕頭「百載商埠」你們有什麼看法?期待留言!
  • 汕頭:百年商埠聚僑心,大型基建煥新機
    汕頭作為中國近代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依託僑鄉文化廣納人才,藉助區位優勢,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區域經濟,當好粵東地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領頭羊」。  主打僑牌,全力打造人才「歸谷」  汕頭因僑而立,因僑而興。「不惑之年」的汕頭經濟特區不忘初心,發揮百載商埠的優勢,憑鄉心聚賢士,以厚遇攬英才。
  • 赤峰成為對外開放商埠的始末
    圖為日本旅行家玉井莊雲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內蒙古東部旅行時,用素描的手法表現了赤峰西橫街一帶繁華的景象。赤峰土地肥沃,街道寬敞,商店林立,儼然為天然商埠。這兩個帝國主義的要求,使正做皇帝夢的袁世凱惶恐萬分,當即授權內閣總理趙秉鈞召開內閣會議聽取意見,閣員一致同意自闢商埠以免被動。會上責成內務部、農商部稅務處、財務部會同選派專員前往滿蒙東西路選擇開埠地點,滿足日俄的要求。
  • 汕頭:以僑為橋 探索開放新格局
    汕頭:以僑為橋 探索開放新格局 汕頭新聞 汕頭新聞微信號 sttvnews 功能介紹 汕頭權威新聞發布平臺 收錄於話題地區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7.28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694億元,汕頭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積極吸收和利用僑資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 從「小郭熱線」到「供水熱線」上海擦亮服務金字招牌
    東方網通訊員胡碧君、喻曉12月10日報導:上海城投水務集團的金字招牌,從「小郭熱線」到上海供水熱線的沿革深化,反映了上海改革開放40年服務品牌的延伸發展。該熱線獲得過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全國巾幗文明崗、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狀、上海市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單位、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等多項榮譽。
  • 如何守好擦亮「安嶽檸檬」川果金字招牌?國內外的大咖這樣說
    省市縣領導、國際國內檸檬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100餘名嘉賓匯聚一堂,圍繞如何守好擦亮「安嶽檸檬」川果金字招牌,各抒己見。  2010年以來,安嶽檸檬保持年均5萬畝的增長速度,檸檬的規模、產量、市場佔有率均佔全國80%以上,品牌價值評估到173.61億元,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排名中位列全省第二,全國第十。2017年,安嶽檸檬產值首次突破100億元,成為當之無愧的「檸檬王國」。目前,安嶽檸檬產值已達102.4億元,檸檬產量佔全國83.6%,被譽為「中國檸檬之都」。
  • 象山:擦亮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國字」招牌
    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推進藍天、碧水、淨土、清廢四大行動,積極創建省級海洋生態建設示範區,嚴格守好生態保護紅線,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進一步擦亮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國字」招牌。
  • 不像公園的「公園」,見證汕頭百載商埠繁華,承載深厚文化底蘊
    一般說起公園,就讓人聯想到綠地草坪和野餐的場景,但在汕頭,這裡也有個小公園,卻跟我們常見到的公園不同。汕頭小公園,位於汕頭市老市區的商業和文化中心,是汕頭老城的核心地域和文化標誌。後來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城區中心的轉移,百貨大樓日漸沒落,直到今時今日它雖然重新修繕後,但原先的「百貨大樓」功能早已不復存在,成為汕頭的一個歷史見證物,仍矗立在小公園邊上。
  • 汕頭小公園開埠區上演精彩「嘉年華」
    原標題:小公園開埠區上演精彩「嘉年華」 本報記者 方淦明 攝   國慶中秋假期第二天,汕頭市2020國慶中秋嘉年華系列活動繼續在小公園開埠區精彩上演。各個演出團隊帶來的現場表演別具特色,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為市民遊客帶來一場傳統與時尚碰撞的文化「嘉年華」。   小公園開埠區承載著「百載商埠」的印記,是海內外潮人共同的「精神家園」,老埠的文化、文物古蹟遍布大街小巷,留下了永久的歷史記憶。
  • 小公園開埠區:傳統與時尚碰撞的「嘉年華」
    國慶假期第二天,汕頭市2020國慶中秋嘉年華系列活動繼續在小公園開埠區精彩上演。小公園開埠區承載著「百載商埠在昇平路東段,美食一條街有潮汕工夫茶、手打豬肉丸、大鼎牛雜等各式展位展現潮汕地方特色,古樸的小公園開埠區把非遺、文創、美食、民俗等元素融入,為市民遊客打造一個傳統與時尚碰撞的國慶中秋嘉年華。
  • 浙江金華:民營經濟強市「揭開」全面小康「金」字招牌
    洪兵 攝中新網杭州11月17日電 (張斌 奚金燕)這裡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小商品市場和中國最為密集的影視產業集群,一半以上的中國日用百貨來自於此,中國市場75%的安全門和70%的炊具也在這裡生產……以市場經濟發端,民營經濟強市——浙江金華揭開了「全面小康」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