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小公園核心街區 (資料圖片)
羊城晚報記者探訪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和僑批文物館,感受當地深厚人文歷史底蘊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映光 蟻璐雅
從邊陲漁村到通商口岸,到城市設立與發展,再到改革開放前沿……在汕頭發展的歷史血脈中,「港口」和「僑鄉」是兩個不可磨滅的印記。回望汕頭向海而生、因港而立、因僑而興的百年歷史,坐落在汕頭小公園開埠區內隔街對望的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則是兩個最主要的窗口。
10月22日上午,羊城晚報記者前往汕頭小公園開埠區走訪當地的人文歷史風貌,並走進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通過正在展出的珍貴文史資料,了解汕頭開埠歷史、設立經濟特區以來的建設發展情況,以及潮汕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
百載商埠成了主動開放的熱土
位於汕頭市金平區永平路1號的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是一座三層高的歐陸式建築。陳列館前的步街上,三組交融著中西文化元素的賣草粿小販、女留學生等古銅色塑像,與陳列館灰白色主基調的牆體相映襯,透露出厚重的歷史感。
「1860年的汕頭是在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下被動開埠的,但40年前的汕頭則是主動開放,並建立了經濟特區,如今新時代我們依然走在主動全面開放的大道上。」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講解員黃少彥告訴記者,該館正在舉辦的「汕頭城市開放史展覽」,濃縮展示了1860年1月1日汕頭開埠以來的發展,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反映了汕頭的開埠歷史、城市發展和改革開放歷程。
記者在館內參觀時看到,該館的展覽分設在三層樓,其中一樓主要集中展示了汕頭開埠後的情況,二樓主要集中展示辛亥革命以後汕頭城市的設立與發展變遷,三樓則主要集中展示了汕頭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偉大創舉。
在一張張泛黃的歷史珍貴照片中,記者發現汕頭的開埠,承載著一段屈辱的歷史記憶,也開啟了一段繁榮的歷史。汕頭位於韓江三角洲西南角的頂端,是粵東的中心地區,區位優勢明顯,自然條件優越,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衝」之稱,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始發港。
1860年開埠前,汕頭港是全國華工出境最為集中的港口。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汕頭被迫開埠後,外國資本、洋行及洋工廠大量湧入,進出口貿易快速發展,汕頭逐步成為南粵最重要的商業貿易城市之一,由此成就一段「百載商埠、樓船萬國」的繁榮。
此後,曾隨著開埠走出海外打拼的潮汕人,紛紛回到故土投資興業,用實際行動回報桑梓,其中潮汕鐵路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由華僑投資興建運營的商辦鐵路,而汕頭也逐漸形成了以小公園為中心的「四永一昇平」等繁華商業街區。
1980年,汕頭經濟特區因僑而立,汕頭成為了全國首批4個經濟特區之一,自此駛上了主動開放、快速發展的快車道。其中,港口經濟成為引領汕頭發展的重要一環。如今,汕頭港是國家「一帶一路」重點建設的15個港口之一,航線網絡基本覆蓋東南亞主要港口和國內沿海各港口。
時至今日,華僑依然是汕頭經濟特區最為顯著的優勢之一,也是助推汕頭改革開放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相關統計數據顯示,40年來,汕頭累計引進外商投資企業5000多家,實際利用外資93.8億美元,其中近九成為僑資。2014年,全國唯一一個以「華僑」為主題、以「經濟文化合作」為紐帶的國家級創新發展平臺「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落戶汕頭,更成為了汕頭經濟特區再出發的新裡程碑。
南澳大橋的建成通車圓了汕頭南澳人民陸海相通的百年夙願 林桂炎 攝
一紙僑批寫不盡滿腔家國情懷
從160年前的被動開放,到40年前設立經濟特區,再到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汕頭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特區發展中始終離不開豐厚的華僑資源。
與開埠文化陳列館隔街相望的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是全國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這裡館藏了約12萬封僑批。2013年6月,「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成為人類共同的記憶遺產,汕頭市僑批文物館在其中發揮了積極的重要作用。
「每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千千萬萬封僑批匯聚起來,就是一部厚重的華僑史。」汕頭市僑批文物館館長林慶熙告訴記者,在潮汕方言中,「信」稱為「批」,海外華僑通過「水客」和僑批館等民間渠道,寄回到家鄉眷屬的銀信合一的家書便是「僑批」。
「媲美徽學 海邦剩馥 」——在僑批館二樓入口處,國學大師饒宗頤高度評價僑批文化的這八個大字,格外醒目。饒宗頤認為,僑批文書「與徽州的契據、契約價值相當」,其內含的文化價值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是文化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
記者在僑批館內參觀時,一封罕見的長達3000字的僑批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該封僑批中,書寫者先是勸導為瑣事口角的父母,再對不爭氣的子弟做家風教育,最後講述當時的時局政策。從家庭到時政,一封僑批,同時記錄下親情和歷史。
「批一封,銀二元,叫妻刻苦勿煩愁,仔兒著支持,教伊勿賭錢,田園著繳種,豬仔哩著飼,待到賺有猛猛歸家來團圓。」僑批館內,除了展出一封封情深意切的僑批原件、複印件外,也有許多因僑批而衍生而來的方言歌謠文化等。
林慶熙告訴記者,僑批的初衷是贍養眷屬,但它其實還包含有更多的感情意義:作為「家庭生活的生命線」,僑批是家鄉僑眷和海外僑胞感情維繫的紐帶,也是華僑對家庭不忘根本的承諾,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僑批更承擔了特殊的角色,有著特殊的歷史貢獻。「在1895年至1937年,潮汕地區的經濟社會一直處於貿易逆差,但卻能夠保持相對繁榮穩定,就是靠僑批產生的外匯起到平衡和調劑的作用。」林慶熙向記者展示了一份當時海關的進出口統計表說。
「帶錢八元,另帶鞋子帽子背心,並託朱貴兄買大海參一元。」林慶熙向記者展示了一封清代的僑批說,當時因僑批而催生的水客其實也有現當代盛行的海外代購的影子,而僑批的運作中其實也有許多現代金融體系屬性的呈現,並蘊藏有「誠實守信、艱苦奮鬥、勇於開拓、心系桑梓」的精神內涵。
參觀期間,林慶熙還向記者展示了一張特殊的回批:「這是抗戰時期,由周恩來、葉劍英、潘漢年和廖承志特地聯名寫給三位泰國華僑的回批。這三位泰國華僑,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通過泰國批局,以『口批』的方式捐贈了國幣200元,捐款歷經波折、輾轉才送至抗日軍政大學。中國的海外僑胞,以這樣的方式,支援著祖國的正義鬥爭。因此,僑批更體現的是愛國愛鄉的深沉情懷。」
林慶熙將自己稱為「歷史碎片的打撈者」,汕頭僑批文化的守門人。他表示,他與同事以及汕頭所有熱愛潮汕文化的同志們將更加堅定搶救僑批文化遺產、弘揚僑批文化的決心。要繼續講好靠一封封僑批傳遞出來的汕頭故事、華僑故事、中國故事,為傳承和弘揚潮汕文化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