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灣雲嘉南濱海風景管理區和臺灣生態旅行促進會聯合主辦的第9屆亞洲賞鳥博覽會於2018年11月17日至19日在臺灣嘉義舉行,來自26個國家的國際環保機構、臺灣島內30餘個鳥類保護團體、政府組織和商業分支機構參加了此次活動。作為2016年亞洲賞鳥博覽會的主辦方,寸草心鄉村環境保護促進會受邀參加了此次博覽會,並以攤位形式介紹和展示了寸草心若干年鄉村觀鳥成果和生態保育建設情況。
第九屆亞洲賞鳥博覽會大會logo,設計:Arnel Telesforo
logo釋義:在每年的季節性遷徙過程中,優雅的反嘴鷸在嘉義海岸找到了一個安全的避風港,這隻帶有明顯上翹的嘴的鳥兒因而有了一個覓食站。第九屆亞洲賞鳥博覽會的標誌給黑白羽色的反嘴鷸描繪上繽紛的色彩,象徵著來自不同文化和國家的鳥類愛好者聚集在一起慶祝鳥類珍寶。就像遷徙的反嘴鷸跨越地理邊界,因為它遷移到千裡之外的嘉義,ABF參與者來自遠方,超越了文化和民族的差異,因著對鳥類的共同愛好而緊密聚合。
2016年11月11-15日,第七屆亞洲賞鳥博覽會在中國湖北省京山市舉行,這是在中國大陸首次舉辦的亞洲賞鳥博覽會。
作為亞洲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賞鳥人盛會,亞洲賞鳥賞鳥博覽會(Asian Bird Fair,簡稱:ABF)迄今已舉行了9屆,每一屆的ABF都由不同的組織舉辦並在不同的城市舉行,是世界上第一個洲際賞鳥博覽會。從2010年菲律賓達沃市,到2016年的中國湖北省京山市,直到去年(2017年)的韓國蔚山市,亞洲賞鳥博覽會將觀鳥作為休閒活動和鳥類保護行動帶進了公眾視野,呈現出各自的獨特風格與主題,像是一場驚豔的旅程,讓整個活動非常地全球化卻又充滿亞洲精神。
今年的亞洲賞鳥博覽會在臺灣嘉義舉行,主會場在嘉義布袋高跟鞋教堂園區。嘉義處於臺灣西南沿海,嘉南平原北端,北回歸線從境內穿過。嘉義靠西邊與臺灣海峽接壤的區域,往南延伸到臺南市,向北延伸至雲林縣,屬於雲嘉南濱海風景區,這裡涵蓋了好幾處重要的觀鳥點。風景區的地形景觀以衝積沙洲、潟湖、河口等特殊海岸溼地地形為主,孕育出極為豐富的魚、蝦、貝及紅樹林等淺灘溼地物種,長期吸引了無數的水鳥及候鳥聚集。風景區轄區範圍內,包括北端的湖口溼地、鰲鼓溼地、布袋鹽田溼地,以及北門潟湖、七股溼地和南端的四草溼地等,皆是候鳥渡冬棲息的樞紐,也是亞澳海線候鳥遷徙的中轉站,鳥況十分熱鬧,處處是賞鳥樂園。尤其臺南曾文溪口,更是全球瀕危物種之一的黑臉琵鷺每年到臺灣過冬的重要棲息地。
2018年第九屆亞洲賞鳥博覽會在嘉義布袋高跟鞋教堂園區舉行
布袋鎮高跟鞋教堂是嘉義市的景觀標誌之一,系大型裝置藝術造景。外觀為藍色透明玻璃高跟鞋造型,主體結構總高約17米,長達11米,以1269根鋼架和320片玻璃拼組而成,每片玻璃的大小與拼裝角度各異,整體設計象徵女孩夢想的美麗高跟鞋與幸福人生,設計概念則取自臺灣近現代嫁娶文化中,新娘穿上高跟鞋踏破瓦片,以此告別過去不好的種種,從此展開美好人生的意涵。
博覽會的主場館便搭建在高跟鞋的一側,由大小帳篷和活動舞臺依序組成,現場攤位超過了110個,包括會議、論壇中心,各國生態組織、保育機構、旅遊商業機構的展示攤位。按照主辦方的介紹,這是歷年來參加國家最多,展示團體最多的賞鳥博覽會,堪稱空前盛大。
整個博覽會展示活動為期兩天(11月17日-18日)。亞洲賞鳥博覽會執委、臺灣雲嘉南濱海風景管理區和臺灣生態旅行促進會負責人出席了17日上午的開幕儀式並擔任了主禮嘉賓。寸草心鄉村環境保護促進會秘書長鄭文芳,理事萬偉、熊文彪、郭浩及夫人參加了全程活動。
博覽會除給每個參會組織提供展位以展示其鳥類保護成果及公益產品外,還舉辦了「2018臺灣賞鳥馬拉松」、公眾講座和文藝表演等等活動形式。博覽會現場還邀請藝術家進行了鳥類繪畫教學及傳統民俗技藝等DIY教學,其中甚至有中國的傳統文化技藝「糖畫」。寸草心鄉村環境保護促進會攤位展示了寸草心的生態德育成果及湖北省京山市的觀鳥環境,現場售賣了鳥類相關文化產品,並向各國(地區)生態保育團體和當地民眾介紹了寸草心自2018年開始在一帶一路國家舉辦的「一帶一路」中國(京山)國際觀鳥節。短短的兩天時間,我們利用多種形式,宣傳寸草心「愛鳥愛自然,做個環保人」的理念,加深了與各國各地觀鳥組織之間的了解。
11月的嘉義,氣候依然十分炎熱,會場上空,豔陽高照,頗有炙烤的味道。此次的活動,亞洲各國積極參加,包括中國大陸、印度、日本、斯裡蘭卡、韓國等等,其他幾大洲國家也是熱情參與:包括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斯洛維尼亞、瓜地馬拉、哥倫比亞、烏幹達等等。大家你來我往,互相拜訪,加上嘉義當地民眾的熱情前來,會場氣氛一時為盛。每天下午,普通鸕鷀排著「人」字形或者陣型散漫的從不遠處的海域上空飛來,又在鳥人們的長槍短炮和望遠鏡中陸續飛過,從容不迫。
寸草心理事參加了此次的博覽會活動,左起:鄭文芳、郭浩、熊文彪、萬偉
雲嘉南濱海風景區官員到訪寸草心攤位
韓國環保團體製作了鳥類道具,與遊客和參訪者互動。
飛越博覽會場地上空的普通鸕鷀
博覽會DIY教學專區
在歡迎晚宴上的寸草心理事:熊文彪、郭浩、萬偉
在17日的聯誼晚宴上,臺灣原住民藝術團體挑起了歡快的民族舞蹈。
在17日的聯誼晚宴上,寸草心與主辦方互贈並交換了禮物。
在19日晚的交接晚宴上,伴隨著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城市宣傳片和熱情的馬來西亞舞蹈,砂拉越旅遊局及當地協會與臺灣生態旅遊協會舉行了2019年ABF交接儀式,馬來西亞砂拉越州正式成為第十屆亞洲賞鳥博覽會主辦地。
作為馬來西亞最大洲,砂拉越被稱為"犀鳥之鄉",擁有超過47種婆羅洲特有鳥種,包括一些稀有和難以捉摸的特有物種,如黑鸝(Black Oriole)和慄頰蟆口鴟(Dulit Frogmouth)等等。其錯綜纏結的河流及盛產的胡椒皆在召喚著旅客,前往欣賞這豐富的熱帶雨林以及擁有多元生活方式的土著人民。
馬來西亞砂拉越州正式成為第十屆亞洲賞鳥博覽會主辦地
除了豐富的鳥類資源外,雲嘉南濱海地區另一大特色為「鹽業文化「。以環境教育/活動產業為永續經營策略,將鹽田生產、生活與生態結合,兼具文化、觀光、教育功能,遊客用雙手雙腳親自體驗鹽場的老靈魂與新魅力。
媽祖是臺灣的主要民間信仰之一,具有濃烈的宗教色彩。
媽祖廟外,遭遇了一隻星頭啄木鳥。
布袋鎮的當地村落將村莊打造成了彩繪村,極具風情。
蒜頭糖廠在日據時期曾是全臺第三大廠。糖廠內的小火車是當時的物料運輸方式,現在成為了一條觀光路線。沿路的電線上,站著成排成排的火斑鳩。
博覽會結束後,大會組織了一天的文化參訪活動,主要是參觀嘉義的糖廠、媽祖廟宇以及當地的鹽業文化,中間摻雜觀鳥點以便於鳥人們過過「鳥癮」。
臺灣當地的觀鳥組織則在鰲鼓溼地等觀鳥點進行了「2018臺灣賞鳥馬拉松」賽事。參賽隊伍在規定時間段內搜尋著鳥兒的蹤影,在不驚嚇、不引誘、不追逐,不破壞及不捕捉等原則下,以觀察記錄到最多種鳥類來決定勝負,完成「馬拉松」比賽。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博覽會得到了臺灣當地各大觀鳥協會的大力支持,形成了嚴謹務實、服務細緻、分工有條不紊的志願者團隊(當地稱為「志工」),其中包括主辦方臺灣生態旅行促進會,還有臺北野鳥會、臺灣鳥會、臺灣步道協會、新銳旅行社以及眾多的會員志工,共同撐起了此次活動組織的多方力量。
臺灣的志工文化較為悠久,不僅為臺灣贏得了美譽,還成為了當地人民的精神象徵。ABF執委餘維道談到組織心得,他說:「你要走得快,就一個人走;你要走得遠,就要一群人一起走。在群策群力之下,我們努力執行第九屆ABF在臺灣的任務,將世界的鳥人帶來臺灣,讓ABF聯合世界鳥人之翼飛向全球」。這表達出了ABF各舉辦國組織者的心聲。
按照慣例,ABF所有活動結束後,主辦方將在自願有償原則下,組織針對國外友人的會後賞鳥行程,並提供不同的線路供大家選擇。大會結束後,各國到訪者在組織者的帶領下分赴鰲鼓溼地、杉林溪、大雪山森林公園等地觀賞鳥類,開展了為期1-5天不等的會後賞鳥行程。
在遊覽間隙,鳥人們對鳥的興趣持續不減,在當地的溼地引發了一輪輪的觀察追捧。
鹽田溼地外,一隻紅嘴巨鷗在海面上盤旋,尋找著獵物。
溼地上空,一隻夜鷺在空中飛過。
臺灣雖小,卻是眾多鳥友夢寐以求的觀鳥地。從高山苔原到熱帶低地海濱,臺灣幾乎展示了亞洲大陸的每個氣候帶,這使臺灣成為單位面積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猶如一個獨特的活的實驗室,我們往往稱之為「寶島臺灣」。這裡生活著670種鳥類,更有27個特有種(包括:帝雉、藍腹鷳、黃痣藪鶥、臺灣黃山雀、臺灣斑翅鶥等等),還擁有56種特有亞種。不過,有一半以上的種類,需到中高海拔地區才能找到,比如大雪山森林公園、合歡山森林公園、玉山公園塔塔加地區以及太平山森林公園等區域。
阿里山的普通鳾(shi)
臺灣特有種之一:臺灣噪鶥(玉山噪鶥)
從1960年代開始,臺灣的鳥類學研究開始復甦。1970年,東海大學美籍教授歐保羅等人在英文中國郵報上發表了介紹性文章《臺灣鳥類指南》。之後東海大學與觀光局開始在島內推廣觀鳥活動,這使許多業餘人士加入鳥類調查和鳥類學研究的領域。1973年臺北賞鳥會成立,開始有組織地進行一些鳥類觀測活動,1984年正式註冊為臺北市野鳥學會。嗣後臺灣各縣市紛紛成立鳥會,鳥會也成為協調和組織業餘觀鳥者進行鳥類學研究的重要機構,一些規模較大的鳥會本身甚至直接承擔多項研究課題。
由此,臺灣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鳥類學研究的全民參與時期,觀鳥者的足跡遍及全島,他們廣泛而充分的參與極大地擴展了基礎數據的來源,為專業人士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使臺灣鳥類學研究呈現空前的繁榮景象。
臺灣當地的鳥類團體每一年都會舉辦豐富多樣的觀鳥節和觀鳥大賽。其中最為有名的是自1999年開始舉辦的臺北國際賞鳥博覽會,每一年都會吸引中國及亞洲各國鳥類保育組織參加,並成為了各亞洲國家取經的對象。
臺灣最負盛名的鳥類:帝雉(黑長尾雉)。圖片來自網絡,作者:A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