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哪個國家最忙碌?近日,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新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工作時長上,東亞人明顯超過歐洲人。其中,日本人工作時間最長,中國人緊隨其後,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工作時間總體比東亞國家少三分之一。
到今天,東亞的日本、韓國、中國臺灣、香港、澳門和新加坡等都已成長為發達經濟體。可是,在某些指標上,東亞經濟體始終落後於歐美,比如平均勞動時間等。有人把這些指標差距歸為文化差異,其實並非這麼簡單,那麼東亞人為什麼會活得累呢?
一、我們要知道,東亞經濟體真正繁榮到現在不過50年
總的來說,和世界其他地區相比,東亞的特徵是「用五十年時間走完了一百年的路」,社會財富、各個產業或無形資產等積累不夠,趕得這麼著急,能不累嗎? 速度太快就容易「累」,像高鐵有減速玻璃,就是避免暈車的。
如果我們把視線投到十五、六世紀的歐洲,你會感嘆:歐洲人為什麼活得這麼苦?
那時歐洲土地貧瘠、瘟疫橫行、貿易路線被死敵奧斯曼帝國卡住,貴族過的生活也不過和東亞小地主差不多。如果你再看看那些東亞像日本航海的人,你會覺得這些人的生活簡直就是煉獄。
而同時期的東亞呢?無論如何,生活遠比歐洲來得輕鬆。可是,苦難不是無收益的,安逸也不是無代價的。
東亞大航海時代付出的代價,就是讓歐洲成為世界霸主,確立了遍布全球的勢力範圍,擷取了巨大財富,確立了自身在科技、金融、貿易規則和國際秩序等方面的絕對優勢地位。如今他們可以躺著掙錢,這都是他們的先輩用命換來的。
而東亞呢?現在活得這麼累,就是在做歐洲先輩們做過的事情。
二、如今落後數十年的代價:東亞在金融上被歐美掠奪了
要知道,日韓的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在OECD國家中排名靠後,大幅落後於歐美,比墨西哥之流的只能算強點,日本的全要素勞動生產率長期在G7中墊底。可日韓在全球產業鏈上並不落後,也不是沒錢,問題出在哪裡呢?
勞動生產率(或是TFP)高,說明西方發達國家確實不需要工作那麼長時間,就可以保持較高的單位勞動產出和收入,因為人家擁有一些除了資本和勞動力之外的優勢。
這是2020年6月份的數據:澳加是資源國,討論其勞動生產率沒有意義,資源國貨幣匯率是全球經濟的領先指標,這是經濟學常識;瑞士在金融上有其特殊地位,同樣無法討論其勞動生產率。
不過,在這種貿易中的貨幣優勢,歐美在全球外匯儲備上主要以國債形式等優勢更明顯:美元約佔65%,歐元約佔20%,其他所有貨幣加起來還沒第二的歐元佔比高。
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美國和歐盟的貨幣政策,不但對東亞,對全世界都有溢出效應。貿易收割一波,儲備再收割一波,除歐美外的全球勞動價值,其中東亞佔比最高,就這麼進了歐美的口袋。
三、無論日本、韓國,還是中國臺灣和香港、新加坡等,都有巨額外匯儲備
我們可以看下這個數據:單單中國大陸的人均外匯儲備和全球最富裕的盧森堡都差不多。
為何東亞國家要有巨額外匯儲備?其實這些儲備是進出口順差的結果,是當地居民辛勤勞動的結晶,展現了東亞企業強大的出口競爭力,而東亞國家的社會壓力大、普通人活得累的根源,或許正來自於其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結構。
因為東亞人需要生存。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東亞人不出口,就會活得更累,多數東亞國家都需要進口大宗商品,比如能源、礦產、農產品等,還需要和其他國家開展一般貿易,比如日本能生產汽車,但可能有日本消費者就是偏好某款法系車等,來滿足自己國民的生產生活需要,而這些都需要美元。
更重要的是,此時,東亞國家的產品和服務必須比歐美的更物美價廉,才能在歐美賣得出去;東亞商品進入亞非拉麵臨比歐美商品進入亞非拉更多的貿易壁壘,這也要求東亞的商品必須物美價廉,而物美價廉通常也意味著企業必須薄利多銷才能賺取一點微薄的利潤。
可見,東亞人必須比歐美人更強,更有競爭力才能活得更好,這種只有比別人強的社會現實深深烙印在每個東亞人的心中,焦慮也在每個東亞人心中蔓延,工時自然會更長。
總之,或許要等到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終端消費市場,東亞人可以用本幣在全世界消費,東亞建立起共同市場,東亞國家佔據中高端產業鏈,提升國際貿易的話語權,東亞人民也會過得很輕鬆,活得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