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工時都是全球之最,東亞人為什麼活得累?

2021-01-12 騰訊網

世界上哪個國家最忙碌?近日,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新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工作時長上,東亞人明顯超過歐洲人。其中,日本人工作時間最長,中國人緊隨其後,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工作時間總體比東亞國家少三分之一。

到今天,東亞的日本、韓國、中國臺灣、香港、澳門和新加坡等都已成長為發達經濟體。可是,在某些指標上,東亞經濟體始終落後於歐美,比如平均勞動時間等。有人把這些指標差距歸為文化差異,其實並非這麼簡單,那麼東亞人為什麼會活得累呢?

一、我們要知道,東亞經濟體真正繁榮到現在不過50年

總的來說,和世界其他地區相比,東亞的特徵是「用五十年時間走完了一百年的路」,社會財富、各個產業或無形資產等積累不夠,趕得這麼著急,能不累嗎? 速度太快就容易「累」,像高鐵有減速玻璃,就是避免暈車的。

如果我們把視線投到十五、六世紀的歐洲,你會感嘆:歐洲人為什麼活得這麼苦?

那時歐洲土地貧瘠、瘟疫橫行、貿易路線被死敵奧斯曼帝國卡住,貴族過的生活也不過和東亞小地主差不多。如果你再看看那些東亞像日本航海的人,你會覺得這些人的生活簡直就是煉獄。

而同時期的東亞呢?無論如何,生活遠比歐洲來得輕鬆。可是,苦難不是無收益的,安逸也不是無代價的。

東亞大航海時代付出的代價,就是讓歐洲成為世界霸主,確立了遍布全球的勢力範圍,擷取了巨大財富,確立了自身在科技、金融、貿易規則和國際秩序等方面的絕對優勢地位。如今他們可以躺著掙錢,這都是他們的先輩用命換來的。

而東亞呢?現在活得這麼累,就是在做歐洲先輩們做過的事情。

二、如今落後數十年的代價:東亞在金融上被歐美掠奪了

要知道,日韓的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在OECD國家中排名靠後,大幅落後於歐美,比墨西哥之流的只能算強點,日本的全要素勞動生產率長期在G7中墊底。可日韓在全球產業鏈上並不落後,也不是沒錢,問題出在哪裡呢?

勞動生產率(或是TFP)高,說明西方發達國家確實不需要工作那麼長時間,就可以保持較高的單位勞動產出和收入,因為人家擁有一些除了資本和勞動力之外的優勢。

這是2020年6月份的數據:澳加是資源國,討論其勞動生產率沒有意義,資源國貨幣匯率是全球經濟的領先指標,這是經濟學常識;瑞士在金融上有其特殊地位,同樣無法討論其勞動生產率。

不過,在這種貿易中的貨幣優勢,歐美在全球外匯儲備上主要以國債形式等優勢更明顯:美元約佔65%,歐元約佔20%,其他所有貨幣加起來還沒第二的歐元佔比高。

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美國和歐盟的貨幣政策,不但對東亞,對全世界都有溢出效應。貿易收割一波,儲備再收割一波,除歐美外的全球勞動價值,其中東亞佔比最高,就這麼進了歐美的口袋。

三、無論日本、韓國,還是中國臺灣和香港、新加坡等,都有巨額外匯儲備

我們可以看下這個數據:單單中國大陸的人均外匯儲備和全球最富裕的盧森堡都差不多。

為何東亞國家要有巨額外匯儲備?其實這些儲備是進出口順差的結果,是當地居民辛勤勞動的結晶,展現了東亞企業強大的出口競爭力,而東亞國家的社會壓力大、普通人活得累的根源,或許正來自於其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結構。

因為東亞人需要生存。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東亞人不出口,就會活得更累,多數東亞國家都需要進口大宗商品,比如能源、礦產、農產品等,還需要和其他國家開展一般貿易,比如日本能生產汽車,但可能有日本消費者就是偏好某款法系車等,來滿足自己國民的生產生活需要,而這些都需要美元。

更重要的是,此時,東亞國家的產品和服務必須比歐美的更物美價廉,才能在歐美賣得出去;東亞商品進入亞非拉麵臨比歐美商品進入亞非拉更多的貿易壁壘,這也要求東亞的商品必須物美價廉,而物美價廉通常也意味著企業必須薄利多銷才能賺取一點微薄的利潤。

可見,東亞人必須比歐美人更強,更有競爭力才能活得更好,這種只有比別人強的社會現實深深烙印在每個東亞人的心中,焦慮也在每個東亞人心中蔓延,工時自然會更長。

總之,或許要等到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終端消費市場,東亞人可以用本幣在全世界消費,東亞建立起共同市場,東亞國家佔據中高端產業鏈,提升國際貿易的話語權,東亞人民也會過得很輕鬆,活得很幸福。

相關焦點

  • 東亞之殤:為何中日韓都是世界的打工人
    東亞之殤:為何中日韓都是世界的打工人我們有的時候在評價別國的時候,部分人醉心於沙特等國的不用勞作就有石油,部分人醉心於歐美的繁華。也有很多人認為日韓做的的確不錯。不過當前來看,中日韓都逃不過一個身份:世界的打工者。
  • 東亞人為什麼活得累?
    國家層面上,由於東亞地區近代以來未能追趕上工業革命的東風,未能在第一時間參加對新大陸等欠發達地區的掠奪,至今來看東亞主要三國中、日、韓皆為後發國家。的確需要「擼起袖子加油幹」來保證未來的發展。個人層面上,由於東亞地區一直人口眾多,每個人的憂患意識也很重。我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慌遠比歐美嚴重。
  • 中日韓首屆「東亞文化之都」交流活動在橫濱閉幕
    人民網東京11月18日電(趙松)旨在促進中日韓三國文化交流的首屆「東亞文化之都」系列活動17日降下帷幕,活動閉幕式當天在日本橫濱市舉辦。包括中國泉州市、韓國光州廣域市在內的三國地方政府代表出席了閉幕式,三市還圍繞今後繼續開展文化交流活動籤署了友好合作城市協議。
  • 中日韓三國共同發布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
    人民網北京12月21日電 (白帆)近期,經過中日韓三國各自評選,中國的紹興市與敦煌市、日本的北九州市、韓國的順天市共同當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 「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是中日韓領導人機制下創建的中日韓三國文化領域的重要品牌,自2013年啟動以來,每年各國評選出1-2個城市當選「東亞文化之都」。
  • 中日韓三國共同發布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
    中國日報12月21日電(記者 程思) 近期,經過中日韓三國各自評選,中國的紹興市與敦煌市、日本的北九州市、韓國的順天市共同當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是中日韓領導人機制下創建的中日韓三國文化領域的重要品牌,自2013年啟動以來,每年各國評選出1-2個城市當選「東亞文化之都」。
  • (文化)中日韓三國共同發布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周瑋)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近期,經過中日韓三國各自評選,中國的紹興市與敦煌市、日本的北九州市、韓國的順天市共同當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根據慣例,三國文化部長在每年的中日韓三國文化部長會上共同為當選城市授牌。
  • 東亞人為什麼活得累?
    國家層面上,由於東亞地區近代以來未能追趕上工業革命的東風,未能在第一時間參加對新大陸等欠發達地區的掠奪,至今來看東亞主要三國中、日、韓皆為後發國家。的確需要「擼起袖子加油幹」來保證未來的發展。個人層面上,由於東亞地區一直人口眾多,每個人的憂患意識也很重。我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慌遠比歐美嚴重。
  • 外交部:中日韓合作是東亞合作的動力源
    在今天(22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據報導,中日韓三國共同發布了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中國的紹興市和敦煌市、日本的北九州市、韓國的順天市共同當選。「東亞文化之都」是三國文化領域合作的重要項目。能否進一步介紹一下疫情期間包括文化在內的中日韓各領域合作情況?
  • 中日韓非遺保護提出「東亞經驗」
    作為東亞地區相鄰的國家,中日韓目前都是擁有教科文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較多的國家。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與保護項目的形成,亦可在半個世紀以前亞洲的日本、韓國關於「無形文化財產保護」觀念中找到先聲。在「多元、共生、互尊、互助」的共同理念的指引下,專家們就中日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協作提出了「東亞宣言」,倡議在此共識基礎上開展東亞非遺保護的協作研究。
  • 中日韓三國共同官宣!紹興當選2021「東亞文化之都」
    、韓國的順天市共同當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據了解,「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是中日韓領導人機制下創建的中日韓三國文化領域的重要品牌,自2013年啟動以來,每年各國評選出1-2個城市當選「東亞文化之都」。
  • 2019「東亞文化之都」·中國西安活動年閉幕
    西部網訊(記者 賀桐)12月11日晚,2019「東亞文化之都」·中國西安活動年閉幕式在陝西大劇院舉行,西安市分別與日本豐島區、韓國仁川廣域市籤訂了《東亞文化之都InXiTo文化旅遊聯合事業加強合作協議書》、《中國西安市與日本東京都豐島區文化旅遊國際交流與合作備忘錄》、《中國西安市與韓國仁川廣域市文化旅遊國際交流與合作備忘錄》。
  • 第三屆中日韓「東亞文化之都」交流活動在奈良開幕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馬麗】據日本共同社3月27日報導,旨在通過藝術文化增進中日韓相互理解的交流活動「東亞文化之都2016奈良」26日在日本奈良市的世界遺產東大寺舉行了開幕式。日本文化廳長官青柳正規在致辭時表示:「(本次活動)將成為向世界宣傳日本文化資源的絕佳機會。」
  • 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第二任秘書長:中國正成為東亞經濟核心
    圖據中國政府網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第二任秘書長巖谷滋雄日前接受紅星新聞記者專訪。他表示,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努力,這也是20年來中日韓合作的最大成果。「中國正在成為東亞經濟的核心。」巖谷滋雄稱,他希望中國今後能夠繼續保持東亞地區經濟發展領頭羊的地位,為周邊國家帶好頭、引好路。
  • 地球的一半|中日韓相繼承諾「碳中和」,助力全球綠色復甦
    事實上,新冠疫情給東亞經濟帶來重挫。世界銀行6月份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2020年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增速將下降至0.5%,為1967年以來的最低增速。中國、日本、韓國作為較早受到疫情衝擊的國家,經濟合作和人員往來密切,在面臨疫情反彈、經濟復甦、氣候風險的多重壓力下,三國亟須通過加強經濟、貿易、氣候等多個領域合作,協力促進區域綠色復甦,成為繼歐盟之後帶動全球復甦的領跑者。
  • 專家學者:開展中日韓文化研究利在三國、惠及東亞
    新華網首爾10月27日電(記者田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東亞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東亞文化交流與互鑑」座談會日前以線上、線下會議的形式召開。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開展中日韓文化研究利在三國、惠及東亞,有助於開闢三國合作研究新空間,推動東亞文化交流,增強東亞文化影響力。
  • 2020「東亞文化之都」奏響新春樂章
    三地合璧共匯傳奇音樂色彩「東亞文化之都」城市新春音樂會,是自疫情發生以來首個大規模東亞文都的文化活動。西安通過此次音樂會,向全球人民送上來自中日韓三國的新春祝福。音樂會以交響樂作為主要形式,輔以合唱、唐詩吟誦。
  • 敦煌市當選「東亞文化之都」
    中國甘肅網12月25日訊據甘肅日報報導(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文博)近日,中日韓三國共同發布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中國的敦煌市與紹興市、日本的北九州市、韓國的順天市共同當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
  • 2020「東亞文化之都」奏響新春樂章
    」西安新春音樂會,共睹唐詩之都的盛世風採。音樂會以交響樂作為主要形式,輔以合唱、唐詩吟誦。中日韓地緣相鄰,文化相近,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始於2013年的「東亞文化之都」活動,是中日韓文化交流的旗艦品牌和重要平臺,也是亞洲第一個國際性文化城市命名活動,對宣傳城市形象和拉動文旅產業的效果明顯。
  • 中日韓「東亞旅遊文化圈」正浮出水面
    新華網北京4月14日電 記者14日獲悉,中日韓三國旅遊觀光業將在下月首次聯手,共同向歐美市場推廣亞洲之旅。據悉,上海、大阪、釜山將組成東北亞地區旅遊「黃金大三角」,展示各自的旅遊資源,並以此為契機加強這三大城市間包括旅客互送在內的旅遊合作。
  • 文化濟南擁抱「東亞文化之都」
    「文化之都」,文化城市的世界品牌文明時代,一切競爭最後都是文化的競爭。100多年前,全球城市發展普遍開始「文化轉向」,世界各大洲或地區紛紛啟動文化城市品牌創建和評選。1985年啟動了「歐洲文化城市」評選,並於1999年更名「歐洲文化之都」,它旨在「用文化作為橋梁,把歐洲人連接在一起」,如今這一概念已經跨越歐盟邊界向全球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