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學者林毅夫從臺灣遊泳回到大陸,不求榮華富貴,只因心懷家國

2020-12-14 趣觀歷史

引言

自甲午海戰,清軍敗退,到抗戰結束,臺灣回歸。此間,臺灣與祖國已經分別了50年。「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詩人在《春愁》中寫盡了國人在被迫割讓臺灣時的心痛與無奈。

01

本是同根生的兩岸兒女,曾幾何時,只能隔海相望,徒作《悲歌》:「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如今,臺灣雖然回歸了大陸,但與大陸是分權而治,也時常面臨對立的邊緣,離真正的統一還比較遙遠,這也是中華兒女的肩上重任。

兩岸未能實現真正的統一,團聚對於分居兩岸的一家人亦是奢望。本人的主人公——林毅夫就是如此。

▲林毅夫

林毅夫,漢族,原名林正義, 1952年生於臺灣宜蘭。1971年,考入臺灣大學,學習農業科學,在校積極參加實踐活動,擔任學生會主席。之後,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入學陸軍官校四十四期步兵科,留校後擔任學生連的排長。次年,成功考入了國防公費臺灣政治大學的企業管理研究所。1978年,拿到了碩士學位,選擇回到軍中,後被調到金門。

▲臺灣大學

1979年,金門對大陸還是警備狀態。當時擔任金門前線馬山連連長的林毅夫,通過泅渡的方式來到了大陸,之後,更改自己的姓名,入學北京大學,專攻政治經濟學,並獲得了碩士學位。1982年,獲得公派留美的機會,考入芝加哥大學,學習農業經濟,導師是西奧多·舒爾茨——197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最終拿到了博士學位;87年,又轉入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後,之後回國。1994年,與幾位研究者一同成立了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時任主任一職。98年,擔任世紀銀行的副行長,刷新了該銀行的記錄。這一路,看似平坦,實則也很曲折。

▲西奧多·舒爾茨

02

林毅夫原名林正義,取的是為人正直之意,泅渡來到大陸之後,他為自己改名「毅夫」。

林毅夫碩士學生回到軍中時,被調往金門的馬山播音站前哨,時任陸軍上尉連長。這支隊伍的官兵全部是優選出來的士兵,裝備各方面都是全師中最好的。只因為這是全金門和大陸距離最近的據點,兩岸軍民利用望遠鏡就能夠看到對岸的一舉一動。所以,臺灣當局將此據點作為防務重點,打造成鐵壁屏障。一直希望兩岸統一的林毅夫對此深感痛心,但又無法左右現實。

▲臺灣黃昏碼頭

1975年5月16日,林毅夫借著演習軍令的由頭,下達了宵禁令,禁止駐站官兵入夜後離開營房;還命令士兵,如果發現有人遊泳,不允許開槍,就算有槍聲,也嚴禁出營房。他這是利用命令,為自己泅渡回到大陸創造了天衣無縫的機會,也成功回歸了祖國大陸的懷抱,希望有機會可以為兩岸統一貢獻微薄的力量。

03

當晚,發覺林毅夫消失後,所有駐軍連夜排查全島水陸兩域。避免「叛徒」洩露軍機,連隊修改了作戰計劃,還進行了全島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離開之前,他並非有百分百的把握,也很清楚被抓到的後果,但他還是堅決地踏上了這條道路,只為了心中堅持的家國大義。

這樣心懷大義的林毅夫,也難以忍受親人離世的悲痛。1996年,臺灣傳來噩耗,林母去世,林毅夫接到消息後,傷心悲戚,急欲返臺為母送終,但由於臺灣當局的阻攔而成為終生的遺憾。

▲臺灣城市夜景

2002年,林父去世。林毅夫在舊金山參加學術會議,聽聞噩耗,也是傷痛不已。同樣,很快向臺灣當局提請返臺,此時,這一舉動受到了海峽兩岸的密切關注。他20多年前泅渡的事情也被曝光。最後,因為輿論甚囂塵上,他的奔喪請求被畫上了政治因素,林毅夫及家人不得不取消返臺的計劃,而是由妻子陳雲英獨自一人回臺奔喪。

有家不能回的林毅夫,只能藉助網際網路看一眼父親及親人的牌位,當從法師口中得知父親臨終時對自己的期盼時,他再也忍不住自己悲痛,大哭不止。

早在決定泅渡前往大陸時,林毅夫就想到了後來的諸般境地,也早已將親人、父母拋到了身後。但當這些境況真的發生的時候,就算是心中已有打算,又有誰能忍住心中的悲痛呢?

結語

為了祖國的統一,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竭儘自己所能。以林毅夫為榜樣,抱著「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的心境,若人人都能如此,相信離祖國真正統一也時日不遠了。

參考資料:《春愁》《悲歌》

相關焦點

  • 林毅夫:遊泳穿海峽回大陸,不為錢財,為國家情懷
    1979年5月16日,林毅夫遊泳逃到對岸大陸,他利用上尉連長的職務之便,下達宵禁令:禁止駐地官兵在晚上點名後走出營房,同時以執行任務為藉口,嚴禁對可能出現在海中泅水遊到對岸的人實行射殺,為自己逃向大陸提供了相對安全的外部環境。
  • 穿越臺灣海峽,遊泳3公裡,林毅夫開啟跌宕人生
    林毅夫他是新中國第一位海歸經濟學家,曾師從世界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被稱為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中國學者。1952年,林毅夫出生於臺灣宜蘭一個貧苦家庭,但艱苦的環境並不影響林毅夫報國之志,家國情懷就是林毅夫一生傳奇的開始。大學畢業的林毅夫選擇在臺灣參軍,沒來大陸之前,他被稱為投筆從戎的典範。
  • 林毅夫從臺灣夾著籃球遊到大陸 笑言「長不大」
    從臺灣夾著籃球遊到大陸  或許,另外一段往事,更能印證林毅夫「精力充沛」的程度。  1979年5月的一個夜晚,當時名為「林正誼」的臺灣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連長,望著對岸福建廈門的海岸沉思良久,然後毅然夾著兩個籃球跳入黑暗籠罩下的臺灣海峽,冒死從金門遊泳兩千米成功泅渡廈門,並更名為林毅夫。
  • 林毅夫傳奇:抱著籃球從臺灣遊到大陸
    林毅夫據香港《大公報》報導,在中國經濟學界,能用「傳奇」二字形容而決無誇大的學者,莫過於可能出任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林毅夫。抱球泅海投奔大陸 現年55歲的林毅夫,30年前是國民黨金門馬山駐軍的一名連長,本名林正誼。在1979年的5月16日夜,他做了一個驚人的抉擇,隻身抱著兩個籃球從金門島跳海遊到了距離兩千米外的大陸廈門。
  • 1979年,林毅夫「叛逃」臺灣遊回大陸,後讀經濟學成中科院院士
    林毅夫從小受父親影響很深,父親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他經常會把孫中山先生的教誨講給林毅夫聽,希望他好好用功讀書,長大以後可以將振興中華作為自己終身的奮鬥目標。第二步,他事先得知當晚的退潮時間,並知曉這可能將是近期最大限度的退潮,這樣又一定程度的減少了需要遊泳的距離,確保他能保留體力遊到對岸。萬事俱備,林毅夫穿著事先準備好的救生服,帶著相關證明材料,遊了三個小時終於平安到了角嶼島。
  • 林毅夫原是臺灣金門駐軍 當年抱兩籃球遊到大陸
    林毅夫委員發言。 中新社發 任海霞 攝林毅夫當年抱籃球遊到大陸1979年5月16日夜,隻身抱兩個籃球從金門遊到2000米外的廈門在中國經濟學界,能用「傳奇」二字形容而決無誇大的學者,莫過於可能出任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林毅夫。
  • 林毅夫:臺灣被韓國趕超 主因未利用好大陸發展良機
    中新網3月25日電 臺灣《經濟日報》25日刊發對知名經濟學家林毅夫的專訪。林毅夫認為,中國大陸仍具備20年經濟平均增長7%至8%的潛力;在談到臺灣經濟時,林毅夫表示,臺灣本比韓國好,但如今經濟發展被韓國趕超,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韓國非常積極利用大陸迅速擴張的市場,而臺灣在政策上沒有好好利用大陸發展所帶來的機會。
  • 林毅夫:若回臺灣會令臺軍負責人尷尬 我願意等
    來源:臺灣「中央社」   中新網4月17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世界銀行副總裁林毅夫16日表示,「鄉愁是鄉音永遠改不了,希望早點回臺灣」。對臺灣防務部門負責人高華柱賭上烏紗帽不願林毅夫返臺,林毅夫說,「如果我回去讓他尷尬,我可以等。」
  • 39年前,他遊過臺灣海峽到大陸,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林毅夫曾在2008年全國兩會上澄清,抱著籃球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擅長遊泳的他是徒手遊過去的。投奔大陸不久,林毅夫輾轉來到北京,想繼續讀書。他說:「臺灣回歸大陸是早晚的事,那時,既需要懂大陸經濟的人,又需要懂臺灣經濟的人,我想成為第一個這樣的人。」1980年,北京大學經濟系多了一位名為林毅夫的學生,他的身份是新加坡華僑。
  • 當年曾從金門泅水來到大陸 林毅夫妙答臺灣問題
    當年曾從金門泅水來到大陸 林毅夫妙答臺灣問題 2008年03月07日 18: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三月七日電 (記者 黃翔 全安華)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七日攜夫人陳雲英在此間接受媒體集體採訪,時值臺灣地方領導人選舉臨近之際,二十多年前從金門泅水來到大陸的林毅夫今天「遭遇」許多涉及臺海關係的敏感問題
  • 林毅夫:只要大陸經濟發展得好,臺灣經濟就會更好
    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林毅夫教授在北大以「臺灣經濟發展 」為主題的講座實錄,林毅夫教授在講座中談到:我們需要智慧、需要用冷靜的頭腦來解決目前在臺灣的那些亂象。我相信,如果這個問題能夠得到解決的話,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們幾代知識分子所不斷追求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一定能夠實現,而且只要大陸經濟發展得好,臺灣的經濟就會發展得更好。
  • 1979年他從金門遊到廈門 林毅夫今將在廈大演講
    1979年,他從金門遊過來後就再也回不去臺灣了,但他說回平和也一樣,那兒和臺灣宜蘭的景象相似。  當一路陪他回鄉的閩南師大黨委書記林曉峰先生在動車上向他介紹本報及旗下臺海雜誌後,輕易不接受媒體採訪的林毅夫欣然答應本報專訪:「好的,我們聊聊。」  不管聊臺灣,還是聊海西,三句話不離本行,林毅夫聊著聊著,又奔向了經濟。
  • 世界銀行迎來首張中國面孔 為什麼是林毅夫?
    2007年10月31日,作為登上國際經濟學界頂級講壇的第一位中國學者,林毅夫在英國劍橋大學馬歇爾講座上演講的主題,即是「發展與轉型:思潮、戰略和自生能力」。  根據自己對中國改革發展和許多發展中國家、轉型中國家改革發展成功與失敗原因的認識與理解,提出一套新的發展經濟學和轉型經濟學的理論體系。這也是林毅夫自己「最引以自豪的成就」。
  • 林毅夫團隊公布學者微信群激辯吉林報告:因行得知,用知踐行
    ,最不靠譜的就是告訴企業應該生產什麼產品;學者做政府諮詢的,最不靠譜的就是告訴政府應該發展什麼產業。不盲目,不傲慢,不清高,不虛妄。我們新結構經濟學希望避免第二種情形,尊重並借鑑第一種情形中的學者的有益成果,爭取實現第三種情形。林毅夫:@王勇 〔贊〕張小茜:談談自己的一點小感受。
  • 林毅夫:大陸是臺最大機會 用好兩岸資源市場
    2018年年會兩岸企業家圓桌會上指出,大陸是臺灣最大的機會也是唯一的選擇,如用好兩岸資源和市場,將同時為大陸和臺灣發展做出貢獻。林毅夫發言時指出,過去十年全世界30%的市場擴張在大陸,而且未來十年二十年仍將如此,抓住這個機遇就能乘風而上,變成世界級的企業。林毅夫認為這就是臺灣最大的機會,利用好大陸人才資源、市場優勢,不僅為大陸發展作貢獻,也能為臺灣的發展作貢獻。
  • 林毅夫1979年從金門遊到廈門 今日在廈大演講
    信中,您透露來大陸的初衷,就是推動中國統一。這30多年來,您認為您盡力多少?成效如何?林毅夫:我想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讀書研究,我盡了自己的力量。但是我想,兩岸和平、發展,應該比我的預期快很多。因為當時我離開,我的妻子兒女都在臺灣,我對妻子說,要學習王寶釧,苦守寒窯18年。沒想到,4年不到,我們就團聚了。我相信,兩岸和平發展,是適應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是不可阻擋的。
  • 臺灣「民心在變」!臺籍代表:生於臺灣 願歸於大陸
    來源:澎湃新聞陳雲英來自臺灣,是經濟學家林毅夫的夫人,是中國特殊教育第一人。今年3月初,她再次以臺灣省籍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在北京履職。陳雲英。澎湃新聞記者 湯琪 圖無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陳雲英走到哪裡都自帶光環。
  • 「財經縱橫」林毅夫:只要大陸經濟發展得好,臺灣經濟就會更好
    林毅夫:只要大陸經濟發展得好,臺灣經濟就會更好財經縱橫 ★★★★★主辦者希望我今天談談臺灣的經濟問題,我想談兩個問題。那麼為什麼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那麼低的收入水平、人民生活那麼差的狀況之下,能夠在持續三十多年的時間裡經濟取得高速增長?作為學者,我們總想解釋它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看過一些文化學者,尤其是北京崇拜儒家文化的學者,認為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國民黨的統治之下經濟能夠維持三四十年的快速增長,到了80年代變成一個新興工業化經濟的原因是儒家文化的影響。
  • 林毅夫與臺灣記者用閩南話聊天
    林毅夫與臺灣記者用閩南話聊天60) "← →"翻頁 3月5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林毅夫在與臺灣記者用閩南話聊天時
  • 新聞述評:林毅夫張維迎之爭,是專家和學者之爭
    早幾天,林毅夫和張維迎開了一場辯論會,辯論產業政策的是非功過。其實,這個話題,他倆已經「互掐」多個回合,最近這場不過是「續集」。  今晚有閒,看了看他倆那天的辯論內容,和之前的觀點大同小異,沒有新的猛料。  在我看來,林張之爭,本質是專家和學者之爭。  專家和學者,區別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