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楊氏是何來歷?為何明朝需要出動二十餘萬明軍才能徹底平定?

2020-12-11 奧古說歷史

播州,位於今貴州北地,轄地和今遵義市相當。唐貞觀九年(635年),唐太宗以「隋柯郡之柯縣」為由,在柯郡的北部地區,置郎州,領恭水、高山、貢山、柯盈、邪施、釋燕等六縣之地。

十一年,「省郎州並六縣」,十三年,「又於其地復置播州及恭水等六縣」,即在原郎州之地置播州,轄恭水等六縣。「播州」之名,自此而始。此後,「播州」區劃屢變,或為州,或為郡,或為都督府。

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改「播州」為都督府,置都督。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改播州都督府為「播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唐肅宗復播州郡為「播州」。

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播州土著叛亂。次年,代宗命「榮率師南徵,剿撫並用,蠻方永靖」,以羅榮為六州都督、沿邊招討使,負責率兵平叛,隨後羅榮率兵鑿山開道,剿撫並用,7年之後,播州叛亂被平定。

平定叛亂之後,羅榮被代宗「即其地分封,命世侯播土」,封播州侯,自此播州成為羅氏的世襲封地。

後羅氏統治了播州八十餘年,歷經四代傳至羅太汪。大中十三年(859年),崛起於滇西北的南詔國向東擴張進攻播州,羅太汪戰敗,播州丟失。次年,唐宣宗派安南都護李鄠率兵擊退南詔國,播州重回羅氏之手。

可好景不長,鹹通二年(861年),南詔羅閩氏族部再次佔據播州,羅太汪再次戰敗,後逃往瀘州。乾符三年(876年),羅太汪在同族楊端的協助下,率八姓族人自瀘州出發「逕入白錦,軍高遙山。據險立呰,結土豪蔣、黃三氏,為久駐計。蠻出寇,端出奇兵擊之,大敗。」一舉擊潰佔據播州的南詔羅閩氏族部。

後唐朝廷再次冊封羅太汪為播州大首領,楊端為播州刺史,自此播州歸羅氏、楊氏共同管轄,但是因羅氏後人太過無能,播州的最高統治權終被楊氏所奪。之後楊氏開啟了對播州長達725年的實際統治,自唐末楊端入播,楊氏共傳27世,至末代楊應龍敗亡。

乾德三年(965年),楊端後人楊實率播州上下軍民歸附宋朝。宋廷詔建播州、遵義軍與遵義縣,雖設州縣,但播州之地仍為楊氏所控。至宋亡,至元十四年(1277年)楊氏十六代土司楊邦憲上書忽必烈「本族自唐至宋,世守故土,將五百年,今願納土內附」歸順元朝,而後忽必烈授予楊邦憲紹慶、珍州、南平等處邊宣慰使職。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楊氏十七代土司楊漢英被忽必烈冊升為播州宣撫司,負責管轄貴州十九個長官司和諸苗族峒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貴州之地被明玉珍所佔,楊氏二十一代土司楊鏗歸附明玉珍,明玉珍仍讓其掌控播州。

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一統天下,楊鏗遂歸附明朝,明太祖讓其仍領播州宣慰使,並「詔勅賜鏗衣幣」以示恩寵。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楊氏第二十九代土司楊應龍反叛明廷,萬曆皇帝命李化龍節制川、黔、湖廣三省軍務,率領20餘萬大軍,分兵八路進剿播州。此後歷經114天,李化龍始平播州,楊應龍自殺身亡,自此於公元724年在播州即已建立的楊氏世襲統治徹底宣告終結。

至於在播州之役時,對於僅僅只是擁有一隅之地,擁軍不過數萬的楊應龍,明廷動用20餘萬大軍去平叛才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播州優越的地理位置。播州地處西南高原,介於四川、貴州之間,山川深阻,地勢險要。《續修四庫全書·兩朝平攘錄》載:「封域南極牂牁,西連棘道,東西一千四十裡,周圍遠近三千裡,蓋西南奧區也。西此出四川綦江、南川,為前門;西南出赤水、烏撒、水西、黃平,為後門;其東出湖廣偏橋、沅州,為右肋。凡聯三省,此地勢西北塹山為關,東南俯江為池,中皆山谷盤亙。巉崖峻壁,跨接溪峒,人馬不得並行。」

《華陽國志.南中志》亦載:「(牂牁)特多阻險,有延江、霧赤、煎說為池衛」。依史而載,我們可以得知播州地勢的險峻,屬易守難攻之地,憑藉著這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播州與中原道路的不通暢,所以一旦誰盤踞於此,即可迅速形成割據狀態,而中原王朝對此也就處於束手無策的狀態。

當然,中原王朝要想徵服播州並不是不可能,但因播州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周邊都是崇山峻岭的地勢,所以朝廷要想徵服播州就必須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沒有幾倍於播州的兵力,及充足的糧草和軍備,中原王朝很難徹底徵服播州之地。

而這也是為什麼歷代的中原王朝都願意接受播州楊氏的歸附,畢竟要徹底佔領播州,所得到的利益與付出完全不成正比。既然楊氏願意歸順,朝廷也自然樂得開心。

2、豐富的物質資源。播州很難攻佔的原因除了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獨特的自然資源。「播州東西二千裡,南北數百裡,樂土也」,至唐時,播州就有了「稻粟再孰,無徭役」這樣衣食無憂的繁榮之景。

同時,播州不僅擁有肥沃的農田,還有可放牧的牧地。此外,由於山林眾多,播州可供採摘的植物資源,及狩獵的動物資源都十分的豐富。而憑藉著這等豐厚的物質資源,播州完全可以做到不依靠外界,就可做到自給自足。

如此,當時的播州土司楊應龍就憑藉著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物質資源一次又一次地抵禦住明朝大軍的進攻。

為此楊應龍的謀士曾自信地說道「本州山河雄壯,兵食充盈,又得群苗為羽翼,據而用之以圖大事。……今朝廷說動兵徵剿也,只是虛名。太爺今只預備糧草,整飭險隘,將五司七姓仇家掃蕩以絕禍根。又將海龍囤修理,堅壁重關,以為退步。就有幾多兵馬來也,無奈我何!左右歸還,一個撫!」。雖然楊應龍的謀士說的這句話有點誇大的嫌疑,但他說的話也不無道理。

當時的楊應龍的確能做到依靠著易守難攻的地勢,及儲備豐厚的物資資源,再加上播州周邊的雄關,來抵擋住明朝的一次次進攻。

而明朝則很難擊潰楊應龍,一旦在兵力上沒有對楊應龍形成絕對的壓制,沒有一擊擊潰楊應龍,楊應龍完全可以藉助著地勢和豐厚的物資來於明朝周旋到底,也就是打遊擊戰。真到那時一旦時間拖得太久,明軍的物資供應不足,將士又疲於奔命,明必敗。

總的說「播州之役」明朝要想獲勝,絕非易事。地理上的艱難險阻,非平野曠野可比。所面對的對手,非平庸之輩,而是善戰之輩,其戰鬥力,更非一觸即潰的弱兵,而是善戰敢戰的精銳。

同時明朝面對的對手可是盤踞播州700餘年的楊氏土司,楊家在播州的統治可謂是根深蒂固,播州的五司土官皆聽命於楊氏,而明朝在此是毫無根基可言,它做不到像楊應龍那般熟悉播州的地形,又能在播州自給自足。

再者此戰明軍輸不起,一旦「播州之役」慘敗,明廷必定喪失對於整個西北地區的掌控,到那時明朝必定陷入動蕩之中,本就傷痕累累的明朝更會雪上加霜變得更壞。所以此戰明廷一定要勝,而且是要大勝。

如此在種種的原因下,最終讓萬曆決定派遣20餘萬大軍去平定僅有一隅之地的楊應龍。只有集幾倍於敵的優勢兵力,以多勝少,明朝才能有絕對的把握獲得勝利。

相關焦點

  • 努爾哈赤十三副甲起兵奪天下,為何播州楊氏卻被扣上「叛亂」的帽子?
    一、播州楊氏的「起復」準備1.關於播州——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要說播州楊氏為何有這樣的底氣,敢和萬曆皇帝叫板,首先要說的就是播州這個地方,不管怎麼說,想要起兵奪取天下,至少要先有自己的根據地,播州就是當時楊氏佔據的主要勢力
  • 歷史上最牛的家族,在播州做了720年土皇帝,歷代遵守一條祖訓
    這個家族就是播州楊氏家族,播州就是今天的遵義市,在唐朝的太宗貞觀十三年,唐朝政府廢隋朝牂柯郡設置播州。僖宗乾符三年,太原人楊端率軍擊敗佔據播州的南詔,取而代之雄踞播州,此時唐朝政府已經搖搖欲墜,無力再對民間割據力量進行管轄,就順水推舟讓楊端做了播州宣慰司宣慰使,楊氏家族從此在播州生根發芽,開始了長達700多年的統治。
  • 明明是島國,動員的兵力竟比明朝多?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這樣說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戰爭中,日軍的數量一直多於明軍。第一次日軍有15萬-20萬之間,第二次日軍也有十幾萬。但兩次明軍都不超過10萬。小小的日本,為何能動員比明朝更多的兵力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朝鮮周邊的地形。
  • 明朝為什麼要設立貴州省?
    貴州海龍屯土司遺址,曾經播州楊氏土司的堡壘,堅固的建築搭配顯著的地形優勢,一旦反叛便可割據一方﹀到了明朝初立之際,雖然明軍已經克復中原、幽雲、川甘和江南,但是西南雲南地區仍為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率領的元朝殘部控制,與逃到大漠的北元勢力南北勾連,意圖反撲。「惟是滇南北上,必假道茲土」。基於歷史教訓和現實情況,明太祖朱元璋決定徹底掃平雲南地區的元朝殘部。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先以貴州作為戰略支撐點。
  • 土木堡之戰,明軍20萬大軍土崩瓦解,明朝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在這場戰爭中,明軍一敗塗地,最終在土木堡戰敗投降,明英宗被俘,文武中樞全部覆滅,而此時距明成祖朱棣北伐不過二十多年。那麼,還處於強盛時期的明軍,為何不敵數萬蒙古軍呢? 當然,王振錯誤的指揮並不是明軍慘敗的唯一原因,明英宗的倉促準備亦為明軍的失敗埋下伏筆。明英宗朱祁鎮熱衷於指揮戰爭,但他的指揮能力卻遠不及他的先祖。在土木堡之變前,明英宗剛剛指揮數十萬明軍進攻西南叛亂的麓川土司,儘管明軍損失慘重,但明英宗還是因為成功平定叛亂而覺得自己堪比先祖。
  • 統治遵義七百年的楊氏土司 自稱楊家將的後代 是漢人還是少數民族
    唐大曆初年(公元766年),羅榮率兵南徵今天的遵義,當時稱為播州,採取了剿撫並行的策略平定播州後,唐代宗李豫授羅榮太子太保、榮祿大夫,並命羅榮及其子孫世代守衛播州。唐乾符年間,羅氏統治播州傳至第四世羅太汪手上時,因其年幼無力管轄,南詔乘機叛亂,入侵播州。萬般無奈之下,羅太汪不得不向土酋楊端求救,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楊端率領鄉兵從合江、消州等地進入播州,並與當地士族聯合,打敗了南詔,並乘機喧賓奪主佔據播州,取代了羅氏對播州的統治,並就此開創了725年楊氏土司統治播州的歷史。
  • 明朝倭寇橫行,到底是倭寇厲害,還是明軍戰鬥力下滑了?
    1555年,有一股50到70人的倭寇(具體人數不詳)在明朝的陪都南京繞了一大圈,殺人越貨暫且不說,就這樣大搖大擺居然無人能擋。在明朝,由於南京的特殊性,其附近有12萬的駐軍,然而卻未能阻擋這麼一股倭寇。為何會有這麼荒誕的一幕發生?明朝軍隊可是連蒙古鐵蹄都能砍得過,為何對付不了倭寇?
  • 曾北逐元朝、五徵草原的明軍,為何到中後期沒有大規模騎兵部隊?
    比如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就十分重視對於騎兵部隊的建設,明朝大臣們也說過:「國事莫大於戎,軍政莫及於馬」。朱元璋正是有了機動能力超強的騎兵部隊,朱元璋才能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屢屢擊敗元朝大軍,明朝大將更是多次率數萬精騎長驅而戰大破元軍。
  • 遊貴州遵義海龍屯遺址 聽播州戰場奇聞軼事
    這個蘊藏著千年土司文化的寶地,自秦漢以來,在楊氏土司的維護中輝煌一時,最終於明朝落幕。千年古城在歲月中沉睡於遵義匯川的地底,如今被人們再度喚醒。ZAKER貴陽主播團隊將組團「穿越」千年,直入海龍屯,聽考古學家和當地人講述海龍屯的奇聞軼事。2015年7月4日,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聯合申遺成功。海龍屯成為中國第48處世界遺產,貴州省首個世界級文化遺產。
  • 明朝的滅亡真的是因為一個土司造成的嗎?看完你就都明白了
    這三大戰役分別是李如松平定蒙古人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 權入侵的「朝 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關於前兩場戰役,可能談論的人比較多,但是最後那場「播州之役」卻很少有人去研究。
  • 為何要說這是一場場失敗的勝利?
    經過萬曆三大徵之後,大明王朝不僅平定了邊疆地區,除去了背叛明朝的大臣楊興龍,也幫助朝鮮人民打退了當時的日本侵略者,即穩定了外部環境,又平定了國內的局勢,可以說對大明王朝的統治有很大的穩定作用。當然事物都有兩面性,萬曆三大徵也給大明王朝帶來了很多弊端。我們今天就來主要看一下萬曆三大徵指的是哪三件事,並且來分析一下這三場軍事活動給大明王朝帶來的影響。第一站是寧夏之役。
  • 明朝能收回獨立七百年的雲南,為什麼放棄獨立時間短得多的越南?
    明宣宗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隨著明軍在馬鞍山之戰中的慘敗,明宣宗朱瞻基被迫答應了交趾權臣黎利的議和請求。雙方正式停戰,明軍主帥王通奉詔回朝。明政府冊封黎利所立的傀儡國主陳暠為安南國王,明軍全線撤出交趾,正式宣布放棄了越南這塊土地。
  • 熊廷弼,兩敗努爾哈赤,為何卻註定做不了薩爾滸之戰的明軍統帥
    既能挽救遼東危局,又能兩敗努爾哈赤,熊廷弼充分展現出了自己的統帥之才,那麼問題隨之而來:熊廷弼為何做不了薩爾滸之戰的明軍統帥?要解答這個問題,得從熊廷弼巡按遼東講起。萬曆三十六年,情況出現了變化,沈一貫被東林黨逼走,東林黨重要人物葉向高成了新的內閣首輔,為了徹底打垮齊楚浙三黨,東林黨將李成梁放棄寬甸六堡的舊事翻了出來。李成梁成了眾矢之的。為了平息事態,明神宗令都察院選派一名御史巡按遼東,徹查李成梁棄地之事。
  • 土木堡之變令明朝軍事衰落?不存在的,看看之後數十年明軍戰績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率二十萬大軍親徵,計劃從大同北上,欲與瓦剌大軍決戰。途中接到密報,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隨即返回,中途遭到瓦剌騎兵多次襲擾,恭順侯吳克忠、成國公朱勇所部先後被殲滅。剩餘明軍退入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被瓦剌軍隊包圍,明軍大敗,死傷慘重,幾乎全軍覆沒。
  • 松山一戰為何明軍依然戰敗?他們把老祖宗傳下來的謀略忘光了嗎?
    明朝祟禎十三年至十五年,明朝大軍與清軍在松山一帶進行了一場關乎明朝國運的戰爭,歷史上稱為明清松山戰役。在松山之戰中,明朝的主力軍隊幾乎 被清軍全殲,從而加速了明朝滅亡的進程。為什麼明朝軍隊會在松山之戰中戰敗了呢?
  • 明朝最後一次統治越南,為何僅僅堅持了20年?
    戰爭徹底結束之後,明朝在交趾建立了一套同明朝一模一樣的行政機構,其中由明朝派來的官員佔據了主要職務,比如三司之中大多為明朝官員直接任職。其中最值得引人關注的就是,當時明成祖朱棣下令要在安南境內尋找各種才能人士,在這之中有三位人士比較特殊,他們不是別人,正是之前胡朝的當權者,胡氏父子。有說法認為,戰後被押解到當時明朝首都應天府(南京)的胡氏父子,先期都被投入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