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的方法論—考古學文化和民族的形成

2020-12-20 騰訊網

考古學文化和民族的形成

在史前考古學的領域內,主要是在新石器時代考古學上,考古學文化的研究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在研究考古學文化時,必須注意各類遺物之間以及遺物與遺蹟之間的共存關係。例如,通過廣泛的調查,發掘,發現某幾種特定類型的陶器及石器、骨器和裝飾品等經常從某種特定類型的墓葬或居住址中同時出土,這就證實了它們之間的共存關係。這種共存關係是陶器與陶器之間的共存關係,也是陶器與石器、骨器、裝飾品之間的共存關係,而且還是陶器、石器、骨器、裝飾品等遺物與墓葬、居住址等遺蹟之間的共存關係。這樣的共存關係,便構成了史前考古學上的「文化」,稱為「考古學文化」。

調查發掘工作證明,「考古學文化」是代表同一時代的、集中於一定地域內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徵的遺蹟和遺物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應該是屬於某一特定的社會集團的。由於這個社會集團有著共同的傳統,所以在它的遺蹟和遺物上存在著這樣的共同性。與民族學的資料相結合,可以認為,新石器時代的各種「考古學文化」類型是體現當時各個部落和部落聯盟的存在,與民族的形成有關。這樣,通過對考古學文化類型的發生、演變以及對不同地區的各種文化類型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研究,便可以了解當時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同時可以了解民族形成的歷史。當然,如前所述,在運用「考古學文化」這一概念對民族的形成進行研究時,必須作周密的思考,特別要注意避免簡單化和絕對化。

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 考古學》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張光直:考古學和中國歷史學
    ①不過,歷史學不斷地從新的技術、新的理論和方法中取得營養。其中的一些技術和方法便是通過考古學的途徑而來。以考古學研究中國歷史,有兩個十分重要的標誌:一個完成於公元1092年的呂大臨的《考古圖》,它標誌著中國傳統的古器物學的開始;再一個是1920年中國石器時代遺址的首次確認,它揭開了中國科學考古研究的序幕。
  • 世界考古論壇:促進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
    12月13—18日,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在滬召開,主題為「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研究」。本次論壇的主題設為「文化交流與文化多樣性的考古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希望通過對人類歷史經驗的總結,為當今乃至今後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鑑。  王偉光指出,社會發展呼喚創新、文化建設更需要創新。
  • 訪談︱徐堅:中國早期考古學和博物館的日本淵源
    徐堅:無論是考古學,還是博物館,在中國都沒有本土淵源。兩者都是作為19世紀晚期輸入的外來文化出現的。我們不能孤立地搜索特定詞彙,或者截取似是而非的文獻,就證明19世紀晚期之後在中國出現的新生事物都是古已有之的。這是20世紀前半葉急切期盼以「學術」服務於政治,以歷史成就增強民族自信,振奮民族精神的學者們的慣用做法。
  • 「以考古經世」:唯物史觀與歷史語言研究所時期夏鼐的考古學研究
    在古代埃及學和中國史前考古學中,夏鼐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提出了文化系統說,呈現了人類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多樣化文化格局,形成了自己的考古學思想。史語所時期夏鼐的考古學研究還不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然而為夏鼐成長為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奠定了基礎。
  • 考古學空間性研究:從文化史到聚落形態的多重空間建構
    賀雲翱認為空間性是考古學文化遺存認知的第一要素[14]。1984年, 雷德·費林《遺址內空間形態及其聚落———生存系統分析中的作用》認為考古遺址是空間———文化分析的基本場所[15]。多納·C·羅珀《論遺址區域分析的方法和理論》提出文化圈、文化區和聚落形態是考古學家處理空間次序的三種方式[16]。
  • 西伯利亞考古學的濫觴
    西伯利亞位於歐亞草原的中、東部,在地理上與中國最為接近,是考察文化交流和互動問題時應首先關注的地區。  Ⅰ  隨著考古新發現的增多和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考古學家開始認識到,早在絲綢之路開通以前,以歐亞草原及其邊緣地帶為媒介的東西方文化交流就曾在中華文明形成的過程中發揮過關鍵性作用
  • 遙感考古學
    1 空間信息技術與人類文化遺產 我國幅員遼闊,是世界上唯一有著5000年連續發展歷史的文明古國,文化遺產遍布全國。如,公元前2世紀開闢的絲綢之路從陸地和海洋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因此,認識這些人類文化遺產信息對研究中國和整個人類歷史都具有重大意義。作為研究人類發展歷史的考古學,19世紀初在西方誕生,20世紀初傳入中國。
  • 看考古學如何「圈粉」青少年
    記者詢問了多名牛牛班上同學的家長,有的覺得學習考古學「耽誤學習」「增加負擔」,更有家長直言:「考試又不考這些,孩子以後也不當考古學家,學了有什麼用呢?」 孩子學習、了解考古學,真的是「浪費時間」嗎?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郭妍利表示:「青少年從小學習考古學很有必要。即便今後不從事考古相關工作,學習考古學對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 魔獸世界考古學介紹 考古學獎勵大全
    魔獸世界考古學介紹 考古學獎勵大全 發布時間:13-04-25 13:51 來源:未知 作者:
  • 趙賓福:遼東半島考古學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
    我本人長期致力於東北地區的考古學文化研究,先後出版的《東北石器時代考古》和《中國東北地區夏至戰國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研究》,對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考古學文化進行過系統梳理和研究,其中也包括了遼東半島這一重要區域。
  • 高校考古教師暢談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五千多年的深厚文明,是民族復興的活水源頭和文化沃土;豐富的文化遺產,是文化繁榮的深厚滋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敘事中,考古學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新時代考古學的新使命是,凝練文明基因,構建價值體系,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復興。
  • 從考古學看「大一統」觀念
    例如,疑古學派代表人物顧頡剛提出,要打破中國傳統上古史敘述體系中的民族出於一元、地域向來一統、古史黃金時代等觀念。蒙文通、傅斯年、徐炳昶等人的研究也提出,上古中國並非只有一種文化、一個政權、一個民族,而是多元文化共存。如果從文化是人類適應環境的主動方式這一本質來看,地域廣闊、地理環境複雜多樣、歷史傳統各不相同的中國,歷史上只存在單一文化和族群也是不可思議的。
  • 《考古公開課》你不知道的考古學
    穿越歷史的時空,拂去時間的塵埃,用科學和想像力拼接歷史的碎片,還原真相,在探尋和推理中感受考古者的智慧和艱辛。《考古公開課》,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 仰韶文化:中國考古學文化的源頭
    同時,仰韶文化也是中國第一個被發現和命名的考古學文化,在考古學研究和考古學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仰韶文化的由來仰韶文化最早由瑞典學者安特生發現並命名。他曾兩次前往河南澠池仰韶村考察,並於1921年末對仰韶村遺址進行正式發掘。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稿】從考古到歷史類博物館:基於考古學的解讀和展示
    ,獲取、整理、分析、解釋和研究這些資料需要具有專門的技術、方法和理論,考古學研究的終極目標是人類古代社會和歷史【1】。上世紀八十年代,夏鼐先生在《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前言中,把考古學具體研究方法和改變和進步作為那個階段的重要標誌之一,指出,「考古學上特有的理論問題是包括古代物質文化發展的規律,物質文化和社會經濟形態、社會組織、意識形態等的互相關係,物質文化和自然環境的互相作用,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從前從事專門研究古器物或古文字的考古學家所不注意的」【6】。
  • 光明日報文史哲周刊:愛斯基摩起源之謎及其考古學研究
    原標題:愛斯基摩起源之謎及其考古學研究  作者:曲楓(聊城大學北冰洋研究中心主任)   1576年,英國航海家馬丁·弗羅比舍爾遠航至加拿大巴芬島,並將一位愛斯基摩人帶回英國。自此,生活在格陵蘭島和加拿大巴芬島的愛斯基摩人為歐洲社會所知,他們在寒冷環境中形成的獨特生活方式也引起了西方人的強烈關注。
  • 王巍:新中國70年考古學回顧與思考
    70年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學科建設經驗,為建立中國考古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奠定了重要基礎,也對增強文化自信和中華文化凝聚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新中國成立後,因戰爭而被迫中斷多年的中國考古學開始復甦。
  • 上海交通大學神話學研究院舉辦「玉成中國:神話學與考古學專家對話...
    2019年10月31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學神話學研究院主辦的「玉成中國:神話學與考古學專家對話」論壇在閔行校區人文樓211會議室順利舉辦。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顧鋒發表論壇致辭,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齊紅主持開幕。
  • 殷墟在中國考古學中的地位
    從1928年首次發掘殷墟以來的70年間,考古工作的指導思想不斷調整,方法與技術不斷改進,田野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從殷墟考古70年走過的道路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考古學從初創到成熟不斷發展的過程。客觀地說,殷墟70年間的考古工作在中國考古學從初創到發展進程中,起到了其它任何遺址都不能比擬的重要作用,因而確立了它在中國考古學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 「十三五」期間中國考古學的主要成就
    、形成和早期發展的過程,揭示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展現了各地區文明起源、發展的歷史場景和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為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極好的精神動力和源泉。繼北京大學成立考古文博學院之後,吉林大學和西北大學的考古文博先後獨立,成立了考古學院和文化遺產學院。很多大學設立了考古專業或文博專業,或文物保護專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各高校設立的考古、文博、文保和文化遺產專業共99個,比「十二五」期間增加三分之一以上,呈現出我國考古文博人才培養的良好態勢。國家文物局還積極支持高校開展田野考古實習,鼓勵各具備考古團體領隊資質的高校設置田野考古實習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