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色皇城梅克內斯古城以北直線距離不到15公裡,沿著N13公路卻需鬥折蛇行35公裡方能到達的一處山地,有一座名聞遐邇的古老遺蹟——沃呂比利斯古城,它是摩洛哥9大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其微縮景觀至今陳列於世界遺產博覽會非洲館內。
即將到達沃呂比利斯古城時,路邊右側會閃現一座呈三角形鋪疊在山坡上的一座小城,千萬別小看它,它可是摩洛哥最重要的聖地——穆萊伊德裡斯聖城,它是摩洛哥史上伊德裡西王朝的締造者伊德裡斯一世的安息之地。
而左前方的一塊高臺上,筆直矗立著幾十根象牙白的大理石柱子和一些殘垣斷壁,這便是摩洛哥乃至北非保存最為完整的古羅馬遺址——沃呂比利斯古城,遺址在藍天白雲的簇擁之下,滄桑古樸,壯美如昔,令人心生一種穿越感。
公元785年,阿拉伯先知的後人穆萊·伊德裡斯因派別權力之爭逃亡到北非後,在此得到當地皈依伊斯蘭教的柏柏爾人的擁戴,並在什葉派穆斯林的支持下於公元788年創建了摩洛哥史上首個伊斯蘭王國——伊德裡斯王朝,定都沃呂比利斯。伊德裡斯一世作為王國締造者,被廣大教徒尊為聖人(伊瑪目),去世後葬在沃呂比利斯對面山下,人們在他的陵墓上建起清真寺並發展成一座城市,千百年來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小城已成為摩洛哥人心中最神聖的聖地。
梅克內斯這一帶,據說是摩洛哥的風水寶地,數百年來幾大王朝都是從這裡開始發跡。站在沃呂比利斯遺址博物館大門可以遠眺數百米外的遺址廢墟,儘管荒草叢生、滿目瘡痍,那些傲然孑立的斷壁殘柱也絲毫無損古城當年的輝煌和榮耀。
在遺址門口的展廳,可以粗略了解一下古城的前世今生:古羅馬人一直垂涎於北非地區的橄欖油等豐饒物產。公元前30年,凱撒大帝的繼承者屋大維率大軍跨過地中海攻入埃及亞歷山大裡亞城,城破當日,其前任姐夫羅馬將軍安東尼與妻子埃及豔后雙雙自殺,於是沃呂比利斯等地中海沿岸城市相繼淪陷並成為羅馬帝國在北非的堡壘和補給站。
沃呂比斯利位於梅克內斯和菲斯之間的埃爾.哈澤布高原上,平均海拔500米左右,氣候溼潤、土地肥沃,盛產橄欖、小麥、大麥、玉米等糧油作物和檸檬、柑橘、葡萄和柚子等水果。這就是當年輾軋穀物、麥類的石磨。
古羅馬人是世界上最愛沐浴的民族,在每座城市都會修建大量浴室,而在羅馬人的沐浴文化中,橄欖油是健康和美容禮儀最重要的一部分,沃呂比斯利是最上乘的橄欖油產地,龐大而精緻的油磨坊遺址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再看看古城遺址中精美的浴室建築,浴池、引水道、鮮豔的馬賽克拼畫,無不讓人訝然於2000多年前古羅馬人的精湛技藝和奇思妙想。不少反映古羅馬生活的影視劇都有這樣的鏡頭:貴族和富人們常常泡在浴池飲酒作樂,而浴後第一件事就是由奴隸為其塗抹橄欖油進行按摩。
古羅馬人所建的公共浴場一般都建有管網豐富的供排水管道和供暖設施。在浴池地板下有磚石壘砌、縱橫交錯的甬道,它們與牆體內以及拱頂裡的陶管相連,天冷時可將火房中木材燃燒釋放的熱氣流輸送到浴室內,起到保障和調節浴室恆溫的功效。
沃呂比利斯古城有著極其明顯的古羅馬建築風格和特徵,城市布局十分完整合理。好大喜功的羅馬皇帝和貴族們,往往把歌頌權力、炫耀財富、讚美功績的凱旋門作為城市建築的首要目標,幾乎每座城市都建有壯麗華美的凱旋門。
公元前25年,屋大維將埃及豔后之女塞勒涅立為努米底亞的女王,並將她嫁給兒時玩伴、忠誠助手,努米底亞末代國王朱巴一世的兒子朱巴二世共同治理王國。夫婦二人後來到達茅利塔尼亞,將沃呂比利斯作為國都。位於城市中軸線,高20米,寬10米,氣勢非凡的凱旋門便是為歌頌讚美國王朱巴二世而建,右壁上的圓環內雕刻著朱巴二世的頭像。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和形制相當多,不僅規模樣式壯美,手法豐富、結構設計的水準也很高,而且建立了初步的建築系統理論,這對後來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的建築風格,都起到承前啟後的深遠影響。
劇場、競技場與浴場等大型公共建築設施的建設,充分展示了古羅馬極高的建築水平和藝術成就,他們在吸收古希臘建築特點的基礎上,創新出柱式與拱券相結合的券柱式和連續券組合,既作結構,又作裝飾。既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又豐富了建築表現手法,從而達到西方古典建築的一個巔峰時期。
從沃呂比利斯遺址滿地的石頭看,古羅馬的城市建築主體大多採用大理石建造,他們著手建設一座城市,肯定會選擇附近有山有水的地方。當初朱巴二世與塞勒涅選擇定都沃呂比利斯時,就是看中南邊4公裡外的花崗巖山。
朱巴二世打小就在羅馬宮廷長大,他與屋大維是兒時玩伴和親密戰友,也是一名文學家、哲學家和建築藝術家,由於接受過當時最先進的教育和文化,所以他和王后塞勒涅決定將沃呂比利斯城按照羅馬城的形制進行設計和建設。
佔地47公頃的古城雖然早已坍塌頹敗,但身著現代制服的保安與灰白色的古舊大理石柱依然形成一個巨大的反差——今與古、渺小與高大。可以看到部分大理石的石柱間用紅磚填補進行過修復。其實我很欣賞這種毫不掩飾的修補,真實的疤痕更容易發人深思和令人反省。
雄偉的凱旋門、高大的城牆、整齊的街道、精美的石柱,宮殿、法院、劇院、浴池、民宅、磨坊、妓院和市場等遺址歷歷在目,依稀可辨,透過這些殘磚片瓦仍能遙想當年的繁華盛況!
這些大型石料堆砌的建築風格雄渾,堅固耐用,構圖和諧凝重,形式多樣,歷經數千年風雨不倒,至今雄風猶存。據說造成現在這般模樣,很大程度是因為400多年前,阿拉維王朝奠基人穆萊·伊斯梅爾定都梅克內斯時,為了節省工期,大肆拆卸這裡的石料;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公元1775年裡斯本大地震將已被拆卸得七零八落的大部分剩餘建築震塌。
陽光穿透後人用磚石替代大理石修補過的廊柱,斑駁的發散出一種慈祥智慧的輝芒,古來萬事東流水,羅馬帝國的興衰是多麼奇妙?不由得想起圓明園之殤,人類的文明哪怕經得住天災肆虐,卻最終敵不過人禍滔滔。
古城遺址殘存的石柱,柱頂和基臺雕琢著精美的飾紋,代表了當時古羅馬人高超的建築水平和雕刻工藝,堪稱羅馬建築和雕藝的典範之作,如今孤零零地矗立風中,只與鳥雀傾訴著往日的輝煌。
作為摩洛哥第一個古羅馬城市,也是北非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羅馬遺址,在1997年,沃呂比利斯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當青春靚麗的女孩披散著秀髮,灑脫地坐在千年歷史上,面對只剩一片頹牆斷柱的古羅馬城池,新舊古今在這一刻風雲際會,你是否會發出嗟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沃呂比利斯古城的西面是一片肥沃的紅土平原,千百年來,它先後為遠徵的羅馬將士、朱巴二世和塞勒涅治下的子民、伊德裡斯王朝、阿拉維王朝的百姓提供糧食保障,橄欖樹、柑橘樹環繞著青蔥的良田,繼續默默滋養著這裡的人民。
古城東面的山坡上,大片的橄欖樹林之中有一座小型的橄欖油加工坊,這一帶的橄欖油品質非常高,是摩洛哥橄欖油出口創匯的重要基地。
古城西北面本來還有很大面積的城市遺蹟,不過肉眼望去,蕩然無存,止餘廢墟,少許石柱和牆基還立在那裡,只有從衛星地圖上方可辨出當年建造的痕跡。
古羅馬帝國在統一環地中海周邊地區的對外戰爭中,由於掠奪聚集了龐大的財富和自然資源以及虜獲的大量奴隸、戰俘等廉價勞動力,因此可以進行大規模建設布局規範成熟,並且與使用功能結合得非常好的城市。羅馬帝國城市間的道路四通八達,都與羅馬城相連,既利於軍隊快速徵戰,也方便百姓生活和商貿。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出處即源於此。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條條道路通羅馬的沃呂比斯利古城漸漸成為廢墟,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下,龐大的帝國最終煙消雲散,這裡的人們依然延續著拉丁語和羅馬時代的生活方式,繼而迎來了阿拉伯人的統治。如今,沃呂比斯利羅馬古城與幾公裡外的穆萊伊德裡斯聖城默默對視著,新舊帝國的崛起和衰亡、謎一樣的傳奇歷史,誰能解釋?或許博物館門前這位神秘的喵星人可以告訴你!
神秘國度摩洛哥之行(十)阿拉維王朝首座都城,黑色皇城梅克內斯
神秘國度摩洛哥之行(九)非洲的冰雪童話,瑞士小鎮伊芙蘭
神秘國度摩洛哥之行(八)夏天到冬天最快多久,答案是四個鐘頭
神秘國度摩洛哥之行(七)三毛流浪的遠方,夢中的撒哈拉
神秘國度摩洛哥之行(六)撒哈拉明珠,廷吉爾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