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都市報數字報-深夜從樓上放竹籃交易

2020-12-24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
  南國都市報5月23日訊(記者 胡誠勇 實習生 陳小韻 通訊員 任永峰 史明 黃恆)一個隨意丟放在座位上的行李包裡竟藏著毒品;一對年輕情侶竟是多年的毒梟;一班跨海輪渡船竟成他們的販毒通道。省公安邊防總隊偵查隊日前破獲一起特大販毒案,5名嫌疑人落網,繳獲各類毒品28千克。

  深夜五樓放下竹籃

  原來是賣毒品

  去年10月,省公安邊防總隊偵查隊獲得一條線索:一個綽號「阿勝」的男子,長期在海口等地販賣氯胺酮(K粉)、搖頭丸等新型毒品。經過縝密偵查,「阿勝」原名吳某勝,海口人,與女友林某燕長期從廣東惠州等地購進大批毒品在海口及周邊市縣銷售,專案組決定對二人跟蹤調查。

  10天過去了,吳某勝和林某燕除了下樓吃飯,從不和任何人接觸,也沒有可疑人員出入兩人的住所。就在案件陷入僵局時,民警一天凌晨2點左右發現,從吳某勝住所的五樓伸出了一個竹籃,順著樓房外緩緩吊到樓下,緊接著路旁閃出一個人影,接住竹籃,幾秒鐘後迅速離開,竹籃被迅速拉回五樓。民警意識到,狡猾的毒販可能是利用竹籃進行毒品交易。

  經過長時間蹲守,民警逐漸摸清了吳某勝的作案規律:每個月去廣東進貨兩三次,每次購進的K粉數量在10到20千克左右,毒資15到30萬元不等,購進的毒品由吳某勝運至海口。隨後,吳某勝和林某燕分頭聯繫海口及周邊市縣的下家陳某娟、王某健等,並由林某燕送毒品給下家,下家再將毒品販賣到娛樂場所或直接賣給吸毒人員。

  輪渡上親密的情侶

  原來是毒鴛鴦

  3月25日,辦案民警得到消息:吳某勝和林某燕兩人攜帶大量現金從海口赴惠州與上家「阿尊」交易,並將在27日凌晨乘輪渡返回海口。專案組決定兵分兩路提前在海口秀英港、南港碼頭蹲守。

  經過五個晝夜的蹲守,3月31日早上7時許,吳某勝和林某燕終於出現在辦案民警的視線。在秀英港11號碼頭,吳某勝拎著一個手提袋,林某燕則背著一個雙肩包,兩人親密地走在一起,儼然一對旅行的情侶,準備跟隨著密集的乘客混出港口。兩人沒有過多的語言交流,只是偶爾給對方使眼色。

  為了不打草驚蛇,辦案民警扮成檢票員。當吳某勝和林某燕走到檢票口附近時,幾名「檢票員」一擁而上將兩人抓獲,當場從兩人攜帶的手提袋和背包中繳獲K粉25.323公斤。

  隨後,辦案人員對兩人住處進行搜查,繳獲K粉1.749千克、冰毒75克、麻古粉117克、海洛因3.5克及電子稱等販毒工具一批。當日8時30分,辦案民警在海口新埠橋白沙坊抓獲下家陳某娟和王某建,繳獲K粉168克、海洛因58克和神仙水9瓶;11時許,在板橋路某賓館將另一下家周某琳抓獲,並在周某琳位於國興大道的出租屋內搜出K粉206克、冰毒177克、海洛因5克、開心果125粒、搖頭丸154粒、麻古269粒。

  隨意放座位上的行李

  原來是袋毒品

  「我早已厭倦這種提心弔膽、東躲西藏的生活,可自己圈子裡都是癮君子和毒販,自己已經難以自拔。」林某燕交代,自己十幾歲就輟學進入社會,在吸食毒品後結識了毒販吳某勝,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以販養吸。

  此次被捕,吳某勝已經是第5次因販毒吸毒被公安機關抓獲,林某燕是第2次被公安機關抓獲。兩人反偵查能力較強。每次在廣州交易的時間不確定,有時候第二天就返回,有時候三四天也不見行蹤;回海口乘坐的交通工具也隨時換,有時包計程車,有時在湛江坐大巴車,有時在海安坐輪渡。

  據吳某勝交代,他通過反思前幾次被公安機關的抓捕經歷,總結出了自己認為最安全的販毒方法,就是每次到廣東購買毒品時提前與上家溝通好毒品數量價格等,用最短的時間購得毒品;購買毒品都會選擇現金交易,這樣會逃避警方對銀行卡消費的監控;購入毒品後,也不會利用物品或者人體藏毒偽裝,而是隨便裝在行李袋中,上車後便將裝滿毒品的行李袋隨意丟在貨架上或者座位上,因此瞞過了不少乘務人員和安檢人員。毒品帶回海口之後,二人深居簡出、行蹤不定,利用十幾個手機號碼作為掩護,單線聯繫購買毒品的下家。吳某勝還利用人們忽視女性販賣毒品的慣性思維,把所有見面交易都讓女友林某燕去完成,由林某燕單獨運送毒品至海口周邊乃至澄邁、文昌等地進行交易。

  為了防止公安機關搜查其住所,吳某勝在自建住宅二樓和藏身的五樓安裝了兩道防盜門,還在樓下安裝了多部攝像頭進行360度無死角監控。只要從監視器中發現可疑人員,便立刻鎖緊防盜門將毒品藏好,如果判斷是警察,則馬上將毒品從下水道衝走,不留任何痕跡。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