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人想過吃一頓飯只需要8秒?
最近在網上無意間看到這樣一種產品,專門為諸多職場工作者而準備的「8秒快餐」,正如廣告上所言:毫無口感可言,只要吃得飽就行了。
看到這種東西,或許人們才真正理解,原來年輕人們自嘲為「社畜」其實並不無道理,為了工作,連15分鐘的吃飯時間都開始節省了。
諸多研究表明,現在的職場年輕人在點餐的時候越來越傾向於無骨類食物,比如說提前去掉骨頭的雞肉、排骨,甚至是魚等等,為的就是吃飯的時候能不用費那麼多時間,總結起來就是「越快越好」。
職場盛行的「快文化」
這種起源於日本,在中國受到諸多公司歡迎的「快文化」,正在一步步蔓延著年輕人們的工作生活當中。
不得不說,在職場這一塊,日本還是比較先進的,如「社畜」、「8秒一餐」這些詞語,都是日本的職場工作者所發掘的,隨後被眾多「感同身受」的國內職場人員所喜愛,仿佛就是為自己的處境量身定做一樣。
也許很多人都會認為「8秒一餐」已經是對職場人員最大的嘲諷,但事實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殘酷,日本不少公司已經準備開始建造「虛擬下班」,簡單的說就是帶上AR眼鏡,就可以在腦海中實現自己回家的過程,並且躺在家裡,而事實上這個人還是在公司,休息的地方從家裡軟軟的床變成了硬邦邦的辦公椅。
回家、休息、上班,在虛擬世界中一氣呵成,一秒也不耽誤,為了讓員工發揮最大的價值,許多公司真的是費盡心思。
我們無法想像,當這種技術被完全應用於職場工作者身上時,是多麼可怕的一幕。
馬雲的996真的成福報
馬雲曾說過:「996是未來年輕人的福報」。
起初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真的感覺很不靠譜,大家都覺得996工作這麼長的時間,怎麼可能是福報,但事實證明,馬雲說的對,996真的是福報。
在所有的公司普遍實行996的工作制度,人們也逐漸習慣了這樣的工作時間後,又有不少公司開始琢磨著如何讓人們接受007這個制度。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的吐槽,他說自己畢業之後,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平均每天工作時長在12個小時以上,連續90多天,從早上8點到晚上11點,沒有午休,沒有假期,簡稱8117。在工作了三個多月後,這位網友的身體終於熬不住了,在金錢和身體面前,他最終還是選擇了身體,從醫院回來之後,他立馬選擇了辭職。
網友說:「當時,自己在想,如果有一份996的工作,那該多好。」
從厭惡996到習慣996,最後渴望996,職場環境的變化之快和年輕人的壓力之大,可見一斑。
唯一的錯,就是晚生10年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你從哪方面看出,現在的年輕人活得很累。
這個看似簡單隨意的問題,被16000多人關注,900多萬人閱讀,近3000條回答。
在這龐大的數據背後,揭露的是無數年輕人對自己如今生活環境的不滿和疲憊。人們對年輕人的工作評價絕大多數都是負面的,例如隨意辭職、踩點上下班,不願加班等等,但反過來想一下:為什麼年輕人會變成這樣呢?
坦白講,70後乃至80後的人,很難理解90所面臨的壓力,在他們的眼裡,年輕人的工作環境比他們當初要好得太多,在辦公室裡吹空調,寫東西,工作如此簡單,怎麼可能會感覺到累呢?
但事實上,90後的年輕人們確實過得很累,與其說這種累是身體上的累,倒不如說是心理上的。
在「你從哪方面看出,現在的年輕人活得很累」這個問題中,有一個最高贊的回答,是一個80後的公司主管所寫的。
他說:我看著他們都覺得累。寒窗19年考上211研究生,在家鄉也算「別人家的孩子」,卻普遍住在五環外,和對象或同學一起合租,每天坐一小時以上的地鐵來上班,還要被我這個普通本科生領導「壓榨」。他們唯一的錯誤就是晚生了十年,就要接受蛋糕被別人分完了的現實。
這段話看似輕而易舉,但卻揭露了年輕人之所以會累的原因:蛋糕早被分光了,看不到希望。
渴望80後的生活
前段時間有學生找我聊天,他說:「老師,畢業之後,我越發渴望80後的生活。」
我有點不明所以,就詢問為什麼?
這名學生說:「在80後的年代,雖然生活條件沒有現在那麼好,但只要肯努力,總是能看見希望的,最不濟努力個20年,勉勉強強能買到屬於自己的房子。像我們這群90後,望著高如星辰的房價,花錢如無底洞般的孩子,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聽完他的話,我沉默不語,確確實實,90後的處境真的要比80後難太多了,房貸、孩子、生活,父母,哪一樣不是壓在他們肩膀上的重擔,他們想盡辦法減輕這些負擔,但最後只能選擇一個:不生孩子。
80後時常批評90後太過矯情和不知足,其實那是他們的眼界有限,並不了解當代年輕人的壓力。
要知道,80後那一輩人年輕時所能擁有的生活狀態,是當今的年輕人想也不敢想的。
阿柒的一個朋友,父母在國企工作了幾十年,幾乎從來不加班,每天八點左右上班,不忙的時候,兩三點就下班了,而且就住在公司附近的家屬院,中午還能回家吃個飯,再睡會午覺。
而就像上述主管所說的,目前大部分的上班族,不得不合租在離公司十幾公裡外的地方,每天睡眼惺忪地踏上地鐵,猶如沙丁魚罐頭一樣,在擠擠嚷嚷中到達辦公室,又在一天的疲憊與渾渾噩噩中,回到狹小的出租屋裡。
在這樣的壓力下,年輕人所背負的壓力往往會讓他們驟然崩潰,頻繁辭職成了普遍現象。
反覆的惡性循環
據統計,大學生畢業應屆生在實習期間人均辭職次數達到3次以上。
很多人把這種現象歸咎於年輕人不懂得吃苦耐勞,不知足,但正如上述所說,90後年輕人是最勤勞的一代人,他們敢闖敢拼,願意為了理想而奮鬥,之所以辭職,是因為壓力過於巨大,心理勞累,看不到希望。
很多公司為了充分發揮員工的價值,不斷增加工作強度,剝奪員工的休息時間,但這種方法往往只會適得其反,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
因為壓力大,年輕人不得不選擇辭職,而辭職之後又忙於尋找下一份工作,辭職後就業,就業後辭職,導致他們根本沒時間沉澱自己,於是職場上出現了很多「技術跟不上年紀的」年輕人。
公司在員工辭職之後,又不得不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招聘新的員工,為了挽回這筆付出,公司不斷給員工增加工作量,最後員工辭職了,公司繼續招人,如此循環下來,最終也沒有一個能待長久的員工,公司還是繼續虧本。
在這個「快文化」盛行的時代,我們應該反思一下:「過度「壓榨」年輕人的生活空間,真的能讓其發揮工作價值嗎?」
一切事實都在證明:或許結果往往是相反的。
頻繁的離職現象在不斷告誡企業要適當給予員工一些獨立的空間,同時也在提醒著諸多年輕人,有時候要耐下心來好好沉澱自己,只有自身水平提高了,才能脫離困難的現狀。
無論什麼時候,我們並非「別無選擇」。只要想明白自己為了什麼而累,能接受累到什麼程度,人生總還是有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