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新聞網 影像西部網 深圳速度鹹陽訊(記者 魯華 石湫 盧興求)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它是民族文化的象徵,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今年10月,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對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提出明確指導意見,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中小學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效果,體現了國家對「博物館進校園」的高度重視。「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12月1日下午,西安曲江秦二世陵遺址博物館館長楊小全、業務主管陳潔、宣講員劉洲煒一行三人受邀來到鹹陽市渭城區道北小學進行「秦文明」公益宣講活動,受到了校領導和少先隊員的熱烈歡迎。
鹹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韓靖,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圖書館副館長郭旭曄,中國傳媒記者聯合會副會長王雪峰,鹹陽市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道北小學校外志願輔導員李世秋,道北小學校領導以及少先隊員代表100餘人參與了此次活動。活動由道北小學少先隊大隊輔導員馬麗主持。
道北小學少先隊員代表為各位領導及來賓敬獻紅領巾。
宣講前,副校長王群群為鹹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韓靖,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秘書長、圖書館副館長郭旭曄,西安曲江秦二世陵遺址博物館館長楊小全,宣講員劉洲煒四位老師了頒發了道北小學校外志願輔導員聘書。
活動中,劉洲煒老師首先播放了有關大秦帝國的視頻,然後與少先隊的隊員面對面交流。大秦帝國為什麼能夠橫掃六國達到統一?它統一了哪三方面?靠什麼立國?商鞅變法靠的是什麼?為什麼會失敗?趙高的指鹿為馬說明了什麼?他用精彩的內容,喜聞樂見的形式,結合隊員們的心理特點,將PPT和宣傳片等多種形式巧妙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講解語言將大秦帝國的文明史展現在大家眼前。整個講座互動氣氛熱烈,歷史文化與生活實際緊緊相連,激發了隊員們對探求本土歷史文化的興趣,深受師生們歡迎。
博物館是歷史的寶庫,也是教育的寶藏,推動「館校融合」,促進博物館資源的教育利用,實現「博物館進校園」的制度化、規範化、系統化,意義重大。這是國家送給孩子們的一件歷史文化「大禮」,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項育人興史「大計」。
讀史明志,學習歷史文化知識,觸摸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開拓他們的眼界,還能讓孩子們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增加對祖國的熱愛,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並進一步堅定奮發圖強的信念和決心。
隊員們說:「我們的家鄉鹹陽是大秦故國的國都,卻很少去探尋這片土地特有的文明史。此次講座讓我們接受到了一堂生動的歷史文化教育課。今後我們要多多走進博物館、走進瑰麗多姿的大秦文化,聆聽城市的心聲,講好家鄉的故事,把民族精神傳承,讓中華文明發揚光大。」
王副校長告訴記者,歷史教育和人文薰陶也要從娃娃抓起,博物館裡豐富的館藏文物,就是活的歷史、文明的結晶,是孩子們學習中華歷史、感知華夏文明、傳承文化自信的最好載體。本次活動是校園與博物館的有效連結的極好嘗試,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們共享博物館的文化與歷史,對於正在求知成長階段的他們來說,也需要博物館裡的歷史文化知識的涓涓滋養,因此推動博物館進校園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