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在戰場上的作用很大,能夠起到出其不意的影響,因此在二戰時期,各國都會培養間諜,以獲得敵軍的情報。二戰後,這些間諜並沒有消失,他們從戰場上轉移到了其他領域,以美蘇為首的兩國,在冷戰期間研發出很多間諜設備。
比如說蘇聯就曾在駐蘇美國大使館中放上間諜裝備,直到七年後,美國才發現此事,在這些年裡,蘇聯竊取了多個重要情報。美國方面則研發了微型飛機監聽設備、微型照相機等,從而在財團、經濟、科技、工商企業竊取機密情報。
《禮記》:國家大師,在祀在戎,戰事對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能夠左右戰局,情報是必不可少的,間諜在這種基礎上,也發展了起來,秦朝末年劉邦在攻取齊國時,派出辯士酈食遊說,勸齊王投降,就在齊王打算投降時,韓信卻加緊攻齊,酈食慘遭烹殺,這就是死間。
二戰時期,更是湧現出了不少著名的間諜,埃迪·查普曼是德國和英國雙面間諜,斯科·波波夫一個人曾牽制了7~15個德國步兵師,差點改變二戰進程,他還是007的原形之一,J·埃德加·胡佛是FBI的創始人,他也是美國史上最有權勢的人,沒有一位總統敢解僱他。
商業間諜可謂是無孔不入,他們以各種名義侵入他國,正可謂防不勝防,在我國也抓獲了不少間諜。比如說20世紀60年代後,原子彈試爆成功,名叫喬治·瓦特的外國人,計劃將兩個老鼠帶出境,海關很是警惕,將其扣押,並送到實驗室檢測。
發現老鼠身上攜帶大量發射性成分,和西北核工業基地的數據一致。海關猜測喬治是間諜,立馬進行了監視,等待其露出馬腳。1967年9月5日,工作人員從喬治夫人身上發現膠捲,其畫面正是核工業基地圖。
在上海浦東機場也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海關人員在機場發現一個形跡可疑的美國人,他手上還有一個巨大的行李箱。
海關人員提出了檢查,但這位外國人覺得他們侵犯了隱私權,拒絕檢查,這讓海關人員更加懷疑,在多次詢問下,這位美國人還是屈服了,在打開箱子之後,海關人員發現了許多電子儀器以及微半導體晶片。
電子儀器一般都需要嚴格檢查,在繼續詢問時,這個美國人神色有些慌張,就在此時,海關部門又收到了中微公司的一份郵件,根據他們提供的消息,他們的公司了一些數據和儀器遭到了盜竊,希望他們能快速攔截。
此時,海關收到中微企業的郵件,他們的儀器和數據被盜,希望海關及時攔截,海關當即將目標看向美國人,在審查後才知這群人是商業間諜。正是海關的認真,才避免三千四百萬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