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同步實施,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 岸線治理 守護...

2021-01-21 環球網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大江大河的生態治理關乎經濟社會發展,承載著百姓生活更加美好的期待。近年來,黃河蘭州段不斷提升防洪減災能力,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同步實施;呂梁山區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做好水土保持的同時發展沿黃經濟;長江江蘇常熟段堅持生態修復,沙洲半島變為江中綠島……各地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岸線環境治理,河岸生態明顯改善。

甘肅蘭州,黃河穿城,浩蕩東去。昔日廢棄的黃河蘭鐵泵站泵房早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500多平方米的觀景平臺。在觀景臺上,兩座古樸雅致的觀景亭,與黃河風情線融為一體。土生土長的蘭州人李永康,上班途中都會看到黃河沿線景觀。他說:「如今黃河堤壩堅固,岸邊綠樹成蔭,更美更安全。」

治理河道固水土

黃河蘭州段全長150.7公裡,其中城區段河道長47.5公裡。歷史上,黃河洪水曾給當地百姓的生命財產造成很大損失。

2015年,蘭州市全面啟動了黃河幹流防洪工程的建設。「按照工程標準,蘭州城區段的設防標準達到了『百年一遇』,能夠應對每秒6500立方米的洪峰;農防段標準為『十年一遇』,可以應對每秒5640立方米的洪峰。」蘭州市黃河河道站站長郭德軍說,蘭州市黃河幹流防洪工程總投資16.8億元,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新建13.79公裡堤防和21.15公裡護坡及護岸,維修加固堤防41.31公裡、護岸3.25公裡。

「為了使沿岸河堤更加堅固,工程採取了許多新的工藝和技術。」郭德軍指著黃河北岸河防工程說。2018年到2020年,蘭州黃河段流量連續3年在每秒3700立方米左右,堤岸安然無恙。「以前的城區護堤大多是石塊加混凝土,易發生凍脹、出現裂縫,現在採用板梁結構等工藝後,河堤堅固度大幅提升。」郭德軍說,「蘭州今後平安度汛有了更好保障。」

在加固河防、治理河道的過程中,蘭州將生態治理融入其中。「以前,河灘岸坎這些地方都是沙土。洪水過後,岸坎便不復存在,河道也往往會發生改變。」郭德軍說,如今,過去的河灘岸坎,已被一塊塊水泥網格結構的生態預製塊替代,通過下面鋪設的加筋麥克墊,牢固地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河防工程中,施工人員向網格內撒入草籽。水草根系發達,相互交織,與預製塊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一方面增強了護岸的強度,一方面有效防止了河水衝刷造成的水土流失。「蘭州城區段全線都採用類似的生態預製塊結構。」郭德軍說,農村段則將合金材質的格賓網與塊石結合,隨坡就勢,大幅提升了護岸的整體性和穩定性。

從2013年開始,蘭州市先後實施了一系列舉措,累計完成包括黃河河道在內的262公裡的河洪道整治,生活汙水直排口截汙納管,黃河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

「通過幾年的保護治理,黃河蘭州段防洪減災能力明顯提升,防洪體系日趨完善,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得到了很好實施。」郭德軍說,保護治理既滿足了防洪治患要求,也滿足了群眾親水賞景的需要。

保護利用助增收

山西保德縣,背靠呂梁山,縣境內黃河幹流流程63公裡,流經3鄉3鎮。

走進黃河岸邊的生態園,目之所及是一片果樹苗,採摘園裡種有杏樹、海紅果、紅棗等9個樹種。往裡走是河灘休閒區,河堤上種著兩排楊樹,黃河水與綠色生態園相映成趣。

然而,兩年前,這裡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當時這一片都是工棚、庫房、住宅等,河道也沒有現在寬。」保德縣水利局副局長白嗣清說。曾經,灘涂無序圍河造地、河道非法採砂、河灘亂建亂堆等開發活動對當地黃河沿岸生態造成了破壞。保德縣痛定思痛,拆除違建、拆除圍堤、清理土方……經過整治,黃河岸邊大變樣。

去年,保德縣建起了觀光採摘園,採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合作社撫育管護兩年,等待項目成熟後,就交給農戶自主經營。」白嗣清介紹。保德縣生態保護和開發利用兩手抓,大力發展沿黃經濟。各種樹種在給黃河沿岸增添綠色的同時,也發展成群眾增收的產業。目前,保德縣紅棗種植面積7萬餘畝,年產量近4000萬斤,帶動全縣棗農人均增收3000餘元。

在同處呂梁山區的岢嵐縣,水土保持與黃河生態保護密切相關。穿過河灘,蜿蜒而上,行車兩小時後來到縣城25公裡外的中寨溝流域紅崖灣片區。站在山頂遠眺,檸條、仁用杏、油松等錯落有致。

「山上主要是沙壤土,質地鬆軟,曾經是一下雨泥沙全都被衝進河裡,最後流入黃河。」岢嵐縣水利局主任科員亢志潔說。

2012年,岢嵐縣啟動中寨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引進企業以一次性流轉方式承包中寨溝小流域39平方公裡的綜合治理項目。項目建成後,將形成一個涵蓋森林保護、生態農業、特色養殖等功能的綠色生態園。目前,已完成荒山綠化造林3.9萬畝、河道荒坡護壩2.1公裡。工程為100多戶村民提供植樹、養殖、工程建設等務工機會,每戶年增收4000餘元。

貧瘠沙地建綠洲

在長江江蘇常熟段,有一個由泥沙衝積而成的沙洲半島,人稱「鐵黃沙」。過去,這裡荒涼蕭瑟,黃沙漫天。從小在長江邊長大的陸林祥說,以前,這裡風一吹,眼睛都睜不開。

20多年前,為了改造貧瘠的鐵黃沙,陸林祥帶著十幾個人,用小船裝了8000多棵樹苗登上這片灘涂地。沒想到,由於土地沙化太嚴重,最後只有幾棵小樹苗存活下來。此後,很少有人再提改造鐵黃沙。

2017年,常熟市明確沿江生態經濟圈的規劃,改變鐵黃沙的發展定位,提出建設以鐵黃沙、長江岸線和水域為主的生態經濟圈,把鐵黃沙打造成長江生態島。

「如果工業化開發鐵黃沙,一定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汙染。回過頭來治理,要付出的代價會更大。建成江中綠島後,不僅能夠提升整個城市的環境和形象,還能為高質量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常熟市委書記周勤第說。

要讓鐵黃沙變身,首先就得讓這裡的土質得到改善。很快,緊張的工程建設在鐵黃沙全面開展。在平整全島地面的同時,大量泥土被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島上,隨後種上了成片的油菜花、紫雲英等生態作物。花期過後,植物被翻耕入土作為養料。幾年來,隨著土質的不斷改善,曾經荒蕪的鐵黃沙變得生機盎然。

成片的向日葵,隨風搖曳的蘆葦蕩……如今的鐵黃沙,已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廣闊綠洲。站在這個長江之濱的小島上,放眼望去,樹木成林。島內自然生長的植物群落達7000多畝,鐵黃沙沿堤防種植的綠化林帶有50到80米寬,池杉、落羽杉、黃山欒樹、女貞、夾竹桃、紅葉石楠球等植物爭奇鬥豔。

經過幾年的生態修復,鐵黃沙島內既有長江魚類繁衍回流的通道,也有專門設立的候鳥保護區。當年的不毛之地,成為長江上的一顆明珠。

相關焦點

  • 岸線治理 守護生態(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
    核心閱讀大江大河的生態治理關乎經濟社會發展,承載著百姓生活更加美好的期待。近年來,黃河蘭州段不斷提升防洪減災能力,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同步實施;呂梁山區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做好水土保持的同時發展沿黃經濟;長江江蘇常熟段堅持生態修復,沙洲半島變為江中綠島……各地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岸線環境治理,河岸生態明顯改善。
  • 三大工程 五項措施 強力推進錦江水生態治理
    怎麼治理?  力推三大工程  實施五項具體措施  錦江水生態治理行動路徑是什麼?  加快黑臭水體綜合治理。採取控源截汙、治理內源,活水循環、補給清水,淨化水質、修復生態等措施,對黑臭水體實施綜合整治。  排查和整治下河排水口。開展全域河渠下河排水口排查、標識和整治工作,對有汙水排放的下河排水口逐一制定治理方案,有針對性地採取治理措施,確保截斷所有「汙口」。  怎樣全面推進流域清淤工程?
  • 河湖治理丨水生態修復工程有哪些措施
    河湖的生態治理就是在河道陸地的範圍控制的範圍內,滿足防洪排澇和引水的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再通過人工修復措施促進河道水生態系統的回覆,從而構建健康完整穩定的河湖治理的水生態系統.其目的和作用為:(1)水生態修復的目的是修理並恢復水體原有的生物多樣性、連續性,充分發揮資源的生產潛力,同時起到保護水環境的目的,使水生態系統轉入良性循環,達到經濟和生態同步發展。
  • 「鐵腕治江」鑄合力 守護長江美麗岸線
    他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構建綜合治理新體系,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繫,推進長江上中下遊、江河湖庫、左右岸、幹支流協同治理,改善長江生態環境和水域生態功能,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美麗長江,需要全方位生態保護。其中,岸線治理、禁捕退捕是工作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 《晉城市沁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
    第三條【基本原則】沁河流域內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應當堅持保護優先、量水而行、流域統籌、綜合治理、嚴格監管、損害擔責的原則,促進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與水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第四條【流域共治機制】市人民政府應當在省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與上遊的長治市、臨汾市人民政府協商,建立沁河流域水生態環境協同共治機制,推動流域水生態環境的系統保護和綜合治理,協調解決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大問題。
  • 【岱海水生態綜合治理】媒體記者與專家共同見證岱海治理成效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相關部門專家及新華社內蒙古分社、人民網內蒙古頻道、光明日報內蒙古記者站、中國網、中新社、鳳凰網、新浪網、中華工商時報等媒體記者受邀參加活動。 專家、記者實地走訪了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雙古城隧洞、環岱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等,詳細了解施工進度、岱海水質及治理成效。
  • 西區龍家溝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收官
    西區水利局有關負責人稱,龍家溝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是省級項目,截至2020年底,已經完成坡改梯5.8公頃,新建蓄水池4口,水塘加固1座,整個項目主體已經完工,正進入收官階段。龍家溝小流域幅員15.14平方公裡,因土壤長年受雨水衝刷和風力等影響,水土流失面積達11.46平方公裡,佔流域土地總面積的75.71%,屬中度侵蝕區。
  • 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完善黃河流域水沙調控、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防沙治沙、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等措施,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建設以梯田和淤地壩為主的攔沙減沙體系,持續實施治溝造地,推進塬區固溝保塬、坡面退耕還林、溝道治溝造地、沙區固沙還灌草,提升水土保持功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大力開展封育保護,加強原生林草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禁止開墾利用荒山荒坡,開展封山禁牧和育林育草,提升水源涵養能力;推進水蝕風蝕交錯區綜合治理
  • 「環保」聚焦長灘寺河流域治理 守護生態美麗家園
    長灘寺河你養育著兩岸的風俗和方言多年以後成為我心裡難愈的創傷——《長灘寺河》簡雲斌近年來,武勝縣將小流域綜合治理與自然風景打造融合一體,通過美化長灘寺河流域生態環境、打造生態清潔型小流域等措施,打造山美、水美、景美的立體綜合防護體系,不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 綠色發展要聞丨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印發
    遵循「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以增強黃河流域生態系統穩定性為重點,上遊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中遊抓好水土保持、下遊保護溼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立足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開展多沙粗沙區為重點的水土保持和土地整治,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科學開展林草植被保護和建設,提高植被覆蓋度,加快退化、沙化、鹽鹼化草場治理
  • 鄠邑區新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引太濟新」工程開工
    為加快推進鄠邑區河湖治理進度,全面改善新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按照西安市《全域治水碧水興城西安市河湖水系保護治理三年行動動員大會暨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工作方案》的總體要求,2019年12月30日上午,鄠邑區在太平河西岸舉行「全域治水碧水興城黃河流域西安市主要河湖水系保護治理三年行動重大項目集中開工鄠邑區分會場暨鄠邑區新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
  • 實施積極的生態修復措施 實現秦嶺山青水淨坡綠
    秦嶺生態保護區 (資料圖片) 記者 王健 攝近日,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秦嶺生態修復工作方案(2019—2021年)》(以下簡稱《方案》),我市將以保護秦嶺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針對秦嶺生態環境現狀,按照維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和綜合治理要求,實施積極的生態修復措施,恢復並增強秦嶺的生態服務功能,實現「山青,水淨,坡綠」的目標
  •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湖南省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實施...
    本實施方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規劃》為依據,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總遵循,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水陸並重、河湖共治」、「空間管控、分區施策」等基本原則,紮實推進重點區域治理,有效保障洞庭湖區供水安全,加強生活、工業、農業水汙染治理,系統保護和修復洞庭湖流域水生態環境,切實守護好一湖清水。
  • 金口鎮鳳凰山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設計工作進行中!
    讓我們接下來一起看一個建設地點位於即墨區金口鎮,總投資約200萬元鳳凰山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圖案來源網絡 實際情況以項目效果為準金口鎮鳳凰山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地點位於即墨區金口鎮鳳凰村西南,主要工程建設內容為:工程措施:整修塘壩1座,新建生產橋1座,新修生產路3500
  •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南通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
    通過河岸帶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溼地植被恢復、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實施溼地綜合治理,提高溼地生態功能。建立流域—控制單元—控制斷面的治理體系,以控制單元治理保障斷面水質達標,以斷面水質達標確保流域控制目標完成,實施水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
  • 李希馬興瑞調研茅洲河綜合治理情況深化汙染治理工作鞏固拓展治理...
    近日,省委書記李希、省長馬興瑞前往深圳市,深入茅洲河流域,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河長制要求、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茅洲河綜合治理上新水平進行調研。李希、馬興瑞來到茅洲河光明段,實地察看斷面水質和岸線修復等情況,聽取河段河長、有關單位和轄區負責人工作匯報,詳細了解河流汙染治理進展,並沿河考察綠化種植、道路改造、服務配套提升等碧道試點建設工作。李希充分肯定茅洲河汙染治理取得的階段性成效,要求毫不鬆懈抓好汙染防治,紮實做好汙染源管控、汙水治理、生態修復等重點工作,加大巡河管河力度,推動水質持續穩定向好,確保完成治理目標任務。
  • 密雲水庫上遊將全部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
    自2003年起,北京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以水源保護為中心,推動山區小流域內的汙水、垃圾、廁所、溝道、面源汙染開展綜合治理,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目前,全市已建成434條生態清潔小流域。
  • 綿竹切實開展河道治理,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碧水繞...
    據了解,該修復堤防總長73米,分為岸線護坡整治和排汙口出口段擋牆整治兩部分,排汙口上下遊將鋪設鋼筋砼框格草皮護坡。5月底工程完工後,此處將形成集安全、生態、自然、效益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河道景觀,築牢防汛安全屏障,進一步治理水汙染、改善水生態、提升水環境。   河道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
  • 福建省永春縣「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概況
    岵山溪小流域治理後效果  工程概況  永春古稱「桃源」,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晉江東溪上遊,屬於山區丘陵地。地跨南、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溼潤多雨,素有「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序春」之美譽。
  • 政協委員張世珍建議啟動實施渭河流域生態補償試點
    本期編發全國政協委員張世珍《關於啟動實施渭河流域生態補償試點的提案》,他提出四點措施建議。以下是提案全文。多年來,為了加快渭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渭河上遊地區積極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和梯田、淤地壩建設等工程措施,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11萬km2,極大地改善了渭河上遊地區生態環境。渭河上遊大部分縣域為國家貧困縣區,不僅在水土保持及生態保護方面進行了大量投入,而且犧牲了許多經濟發展機會,當地扶貧攻堅的難度不斷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