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結婚,來自於父母的壓力
周末早上跑步回來,就看見鄰居小夥穿的特別體面地準備出門。
我心想這周日,難到他還要去加班?
便問道:「你這周末一大早出門,這是要去哪啊?」
「唉,你可別提了,自從我媽在同學聚會上得知她那些同學的孩子大部分都成家了之後,這回來就催我結婚催得緊了。
隔三差五的就安排了相親對象,這不,今天早上家裡就安排了兩個對象,逼著我跟他們見面。」
說完他無奈地走了。
我這鄰居今年也就剛30出頭,已經做到公司經理了,但一直忙於工作,所以現在尚未考慮感情問題。
他不著急,卻把他父母給急壞了,這便有了上面的對話。
中國的父母和西方父母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中國父母特別喜歡為子女鋪好生活道路。
從上什麼大學、讀什麼專業,到找什麼工作,許多父母都替子女安排好了。
等工作了,就又考慮子女什麼時候談對象;等談了對象,緊接著催問什麼時候結婚;一旦結婚了,又催促要孩子;現在有的父母又勸子女再要個二胎。
「到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成家立業,先成家再立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些道德觀念像是父母箍在子女身上的緊箍咒,讓子女沒法拒絕,也沒法逃避。
他們這麼著急子女完成結婚生子這些他們認為的人生大事,一方面是因為:
「你們早結婚,趁著年輕早生孩子,父母身體好也能幫著你們帶孩子。」
這些聽著頗有道理的話,實際上無畏於對子女的無形壓力。
另一方面是為了應對來自外界的壓力。
在周圍人眼裡,尤其是父母同輩的眼中,如果一個人過了30還沒有成家,大家就會拋來異樣的眼光和各種的閒言碎語,很多父母受不了這樣的無形壓力,而施壓於子女。
正是在這些所謂的中國道德觀和社會看法,讓許多的子女在父母的安排下,完成了人生中的結婚、生子大事。
我們不是過自己的人生,而是過父母給我們鋪設的人生。
我們活的不是自己,而是活得像父母的影子。
按照他們的劇本演,走著和他們一樣的人生軌跡,這才是他們認為「應該」做的事。
」到什麼年齡做什麼事「的悲劇
在這些所謂「應該」做的事的背後是什麼呢?
不斷增高的離婚率和大量因為家庭而被迫放棄的事業。
據民政部發布的各省社會服務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結婚登記人數為1010.8萬對,離婚登記人數為380萬對。
離婚率為38.%,而天津達到62%,上海為49%,北京為48%。
這裡面固然有很多其他因素,但其中有一條不可忽視,即他們中有許多是並沒有對婚姻考慮的很清楚,覺得到了年齡,父母也開始安排相親,碰著還差不多的就結婚了。
更有甚至,父母覺得滿意就行了,自己沒有太多的主見。
這樣的結果,雙方沒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就結婚了,因而也導致婚後的性格、觀念不合,最終造成婚姻破裂。
我有個朋友,對找對象沒有太多想法,家裡時不時的安排一場相親,但有些事沒看上自己,有些事自己家裡不同意。
後來認識一個女孩,也是家裡安排的相親,家裡感覺挺滿意。他也覺得還不錯,本來打算多談一段時間,可是老媽總是問何時結婚,他心想反正也差不多,就結了吧。
婚後沒多久就要了孩子,結果很快因為婆媳矛盾以及其他溝通問題,現在處在婚姻破裂的邊緣。
這種按部就班,到了年齡結婚生子的生活,真的有必要嗎?
在權衡家庭還是事業的時候,尤其是女性,多數都會傾向於家庭。
這裡不是說家庭不重要,也不是說對看重家庭不好,而是有時候當家庭和工作很難權衡的時候,選擇回歸家庭,而放棄多年打拼的事業,的確有點可惜。
現在人的工作壓力普遍比以前大,尤其是在事業初期,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更多,再加上女性在職場上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這時候年輕人尤其是女性如果能把大量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工作中,等事業發展穩定,再結婚生子,或許結果會比因為家庭而放棄工作要好得多。
《我的前半生》裡馬伊俐飾演的羅子君從最後做出來的成績來看,其實是有很多優點和職場優勢的。
可由於之前過了十年的全職太太生活,她失去了很多機會甚至家庭。
試想一下,如果她並沒有一畢業就結婚生子,而是一心撲在事業上,她後來在事業上能達到多大的高度。
人生可以做出很多種選擇
古典寫過一本書叫《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其中提到了人生的四個維度,高度、深度、寬度和溫度。
高度是職業生涯的高度,深度即對工作領域的專業探索程度,寬度為扮演好多少個工作和生活中的角色,溫度指的是對生活的熱愛程度。
每個人都有四個不同的維度,而且每個人的維度都是不一樣的,你可以說一個好領導,但沒法顧家,但也可以上一個普通人,卻充滿了對家庭的陪伴和關愛。
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工作和生活選擇方式,」到什麼年齡幹什麼事「不再是唯一的路,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都可以做適合自己的規劃。
前段時間聯繫一個發小,發現他已經辭職了,正打算去日本留學。
在他這個年齡別人都已經結婚,有的已經有了孩子,而他選擇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過著一生。
找個對象對於他不是最重要的,相反實現他十年前就有的去日本闖一闖的願望,才是他最重要的事。
很慶幸他能堅持自己的想法,在30歲的年紀選擇為了自己的理想再去拼一把。
以前上學的時候認識個朋友,靠著頑強的毅力,硬是通過成人自考獲得了經濟類的學識學會,之後在一家證券公司工作。
本來有著很光明的職業前途,結果因緣際會,認識了一個高僧,沒多久就遁入空門。
他同樣也在該娶妻生子的年紀,選擇了他認為正確的事情。
有一個國學館的館長,已經年屆不惑的年紀,在年輕的時候生了一場重病,自那之後對金錢、名利就看得很淡,同時對國學格外地推崇,便把幾乎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國學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和推廣上。
他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活之路。
結婚生子就像是人生高速公路上的一條高速公路出口,即使錯過了這一趟,還會有下一個出口等著你。
就算你不打算從出口下去,最終也會和其他汽車一樣因為沒油而停車。重要的不是在哪個出口下高速,而是有沒有在開車的時候享受沿途的風景。
我們有很多種選擇可以過好這一生,不一定要選擇30歲結婚生子這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