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廣東省政府召開的專題工作會議透露,廣東將全力推進廣東南嶺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廣東謀劃創建的南嶺國家公園為全省第一個國家公園,其範圍包括南嶺—石門臺片區和丹霞山片區(部分劃入)。
廣東全力推進國家公園創建,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當下,尤其具有特別的意義。有專家表示新冠病毒來源於野生動物。這一公共衛生事件為所有人敲響警鐘,也提醒我們,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而保護野生動物,不僅要杜絕非法交易和濫食野生動物,也要保護好野生動物生活的自然環境。建設國家公園,從某種程度上看,就是保護野生動物的家園。
國家公園的概念起源於美國,自1872年美國黃石國家公園誕生以來,已在全球200多個國家通行,推動了世界性的自然保護運動的興起。中國的國家公園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正在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體系。截至2019年底,中國已有三江源、大熊貓、祁連山、東北虎豹、神農架、武夷山、錢江源、海南熱帶雨林、南山、普達措這十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面積將近22萬平方公裡。這些國家公園的實踐探索不僅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生態支撐,也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綠色發展的全球生態體系貢獻出中國智慧。
廣東加入創建國家公園的行列,無疑是件好事,對於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綠色發展,以及提升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宜居度都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作為人口稠密和經濟發達地區,要看到廣東與西部國家公園試點的不同之處,不妨結合自身特點,做出更多探索。
首先,保護與合理開發相結合。每一個國家公園,都是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不只有野生動植物,不只是自然環境,還有人。廣東人口眾多,在謀劃創建的南嶺國家公園的範圍內也一直都有相當數量的原住民和村落存在。國家公園不是把人趕走,貧窮也不是真正的生態保護。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實現生態涵養與資源利用的平衡,值得好好思考。
其次,保護與教育相結合。作為經濟發達地區,不妨投入更多資源,在國家公園建設的同時予以教育功能的配套,提供更多相關服務。比如,建立森林營地、生態觀測點、自然教育解說系統等等。以建設國家公園為契機,推動將自然教育融入不同年齡階段的教育中,把國家公園建成理想的戶外課堂,讓所有人都能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體悟到尊重自然、呵護自然的重要性。
(譚敏)
【來源:廣州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