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有一個國家,面積不足香港大,總人口不到600萬人,卻擁有2所世界頂級大學,排名超過清華北大,基礎教育更是領跑世界。
這個國家就是新加坡,它是小國,卻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強國。
2004年,已經在啟東中學教了5年書的李海榮老師被國家選派到新加坡任教,那年全國一共有13個名額,他佔據了其中的一個。
這一去,轉眼10年,他從青年教師,到培養年輕教師的領路人,完成了自己的蛻變。他深切感受新加坡的教育的種種優勢,也看到國內教育的些許不足。
2015年,他回國辦學,即使他早已獲得了新加坡的綠卡,舉家搬遷到新加坡生活,即使在新加坡教育部的工作,足夠給他優渥的生活。
從理智上來說,回國辦學,千險萬難。可從感情上來說,他想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出一份力。
10年可以消磨掉很多東西,赤子心除外。
被打開的教育視野
2000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李海榮回到自己的中學母校啟東中學任教,因為在學生時代活躍在學校的大小活動上,所以不少老師都認識他。
在啟東中學的5年,他就像在家裡一般自在。
2004年,李老師通過層層篩選,被國家選派到新加坡教育部工作。他所任職的瑞士村中學是新加坡的名校之一,也是王思聰在新加坡求學時的母校。
被譽為「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曾說:「對新加坡人來說,不論種族、宗教或語言,我們必須讓有天賦才能的年輕一代接受最高的教育,使他們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
在重視教育的新加坡,如果你成為了一名老師,也就意味你進入了精英階層。
新加坡老師的待遇很好,但門檻較高,篩選也相當嚴苛。
想要當老師,首先必須是名牌大學畢業。畢業之後,要先向教育部申請教職,通過教育部的審核後,還要去專設的教育學院培訓2年。
這個期間會給準老師們很多學校實習機會,如果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職業,還有反悔的機會。
所以在新加坡的教育體系裡,最後留下來的老師,大多都具備教育情懷,對教育事業十分篤定。
當李海榮老師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員時,也立刻被他們對待教育的虔誠感染了。
在他剛到新加坡任教時,他發現和他帶一個班的同事會拿出自己三分之一的薪資給學生買禮物,激勵他們學習。
不少女教師因為繁重的教育工作,無暇顧及自己的終身大事,甚至一些老師終生不婚,專注於教育事業。
在新加坡成為教育強國的背後,有著一批為教育獻身的精英,當然先進的教育理念也必不可少。
在新加坡的教育體系中,升學的途徑比較多,注重分數,但也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能力。
「在新加坡,小學生1點半,中學2點半就放學了,學生有的回家,有的開展課外活動,他們可以盡情去玩,發展他們的興趣和特長。」李老師說。
而相對於他們,中國學生的在校時長以及家庭作業,都要多出很多。
在新加坡任教期間,李老師還會利用假期去到其他國家的學校交流,英國、美國、澳洲以及大部分東南亞的國家都留下了他探索教育的足跡。
他突然發現:眼前的世界,教育的格局,都比自己想像中要大很多。
新加坡的10年教育路
剛到新加坡的時候,李老師滿懷期待。但很快他就發現,自己蹩腳的英語給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帶來了不小阻礙。
雖然他只需要教孩子中文,但在公共場所以及工作環境,英語是新加坡人主要的交流方式。
在中學、大學階段,李海榮老師的英文一直不太好。可他發現新加坡的孩子學英語都很快,而且在英語上的聽、說、讀、寫學得都很好,綜合應用能力很強。
有調查顯示,新加坡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甚至超越了英美。
新加坡本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英語表達方式,這樣的表達方式,可能不一定符合語法,但相互溝通是完全沒問題的。
當時的他已經臨近30歲,但他還是決定重拾英語,突破語言障礙。
他開始留心觀察孩子們學習方法,跟著他們一起學英語,並給自己定下目標:可以用英語授課,並能在老師和孩子面前做英文演講。
2年後,他做到了。他從中文老師變成了雙語老師,給那些把中文當成第3語言的學生授課,這些學生完全聽不懂中文,所以就要用英語來講解。
突破語言關後,他對於自己的職業也慢慢有了新的理解。以前的他是以一個「權威」老師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總覺得和學生之間隔著一段距離,不太了解他們,教學也做得不溫不火。
後來,他開始走近他的學生,和他們成為朋友。他能明顯感受到,在這之後,孩子們更願意主動和他交流學習,上課也更加積極了,成績自然進步很快。
「教別人之前,先得打開自己,才能真正得到孩子們的信任。」他說。
當然,新加坡也不是沒有「差生」。李老師班上曾經有一個孩子,幾乎科科都不及格,在學習上還十分懶惰。
期末,當學校要分班的時候,這個孩子得知自己被分到了差班,慢吞吞地收拾書包,十分不情願。
李海榮老師看出了他的彆扭,便徑直走到他身邊說:「你是不是想留在這個班級。」
他點了點頭。
「我可以向學校申請讓你留下來,但你的學習基礎現在很弱,需要努把力才能跟上。」李老師對他說。
這個孩子突然望向他,怔怔地和他對視了幾秒後,肯定地說:「好的。」
通過深入的了解,李老師發現孩子的家庭很貧困,父母都忙於生計,無暇顧及他的學習。於是他經常會給他補課,甚至會給他買早餐。
被老師激勵後,這個孩子開始變得勤奮努力,半年後,他不僅跟上了大家的節奏,還拿到A+的成績,奇蹟般地進入了自己理想的高中。
李海榮老師在幫助學生進步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前進。後來因為教學上的累累碩果,他的職級不斷提升,成為了年級主任。也開始著手培養年輕的老師,分享自己的教學方法。
他在新加坡教育部穩穩站住了腳跟,也獲得了綠卡,把家人都接了過來,但一件事情總在他心裡縈繞著,久久無法消散。
回國創業辦學,3年把學校分校開到海外
2015年,李老師已經在教育行業足足幹了15年,並在新加坡歷練了10年。
可當他回國的時候,仍舊發現,中國的孩子花了大量的時間學英語,但啞巴英語的情況仍舊很普遍。
「我覺得應該做點什麼了」李海榮老師說。
2015年,他利用假期回國期間,以新加坡教育體系為藍本,借鑑英美、立足本土,閉關打磨出了一套為中國學生量身定製的新型英語學習體系,並在自己的家鄉啟東和海門創辦了愛學派。
他的這次嘗試也是中國教育與新加坡教育的一次碰撞與融合。
當時很多機構的教材都是和學校同步,以提高分數為目的,可他另闢蹊徑,將英語課程做得十分接地氣,更加生活化也更實用,而且把學習融入到遊戲當中,倡導快樂學習。
這樣的學習理念一開始沒有被大多數家長接受,學校剛剛創辦時,學生也很少。
但他還是堅持這樣的學習理念,語言本來就應該用於生活中,而非只是印在課本上。
幹掉啞巴英語,讓語言從孩子們的嘴裡大膽講出來,哪怕開始會犯很多語法錯誤。這是他想要達到的目標。
「我們的課程,涉及的詞彙量很豐盛,在這裡的學習,會比學校的內容更難,但在情景化、生活化的場景中,孩子已經不會關注到語言本身的難度,而更加傾向於去表達。」李海榮老師說。
在創辦愛學派後,李海榮老師回國的時間越來越多,雖然大部分時間都在新加坡,但他還是慢慢組建起了自己的教育團隊。
「管理者必須是一個有說服力的人,能讓員工學到東西,能讓員工不斷提升,看到未來的種種可能。」他說。
愛學派快速發展,除了英語培訓,還慢慢拓展了海外留學培訓的業務,甚至走出了國門,在啟東、海門、新加坡有了多家分校。
而此時,李老師卻面臨著兩難的選擇,因為他已經感覺不能兩頭都顧及到了,他必須放棄一些東西。
在新加坡的日子,他和同事還有孩子們都有了深厚的感情,離開當然萬分不舍。離職回國,意味著和家人也要聚少離多。
可他終究是選擇回來,全身心地投入到國內辦學,希望能把自己這些年吸收到的高效學習方法,分享給更多孩子,去實現他們的目標。
如今,讓他覺得有些驚喜的是,他和團隊教出的孩子,不僅英文能力出眾,在高難度的應試考試中表現也很出色。更重要的是很多孩子通過愛學派認識了外面的世界,開闊了國際視野。
現在的李海榮老師,雖然每天比以前更忙碌:辦講座、設計課程、培訓師資、接待家長……可他最喜歡的還是給孩子們上課,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他會和他們一起露出調皮的微笑,輕鬆、自在、滿足,那一刻他覺得一切的放棄和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