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於5月18日在南京博物院舉行。此次活動也是首次在南京博物院設立主會場。
當天,除了一年一度的」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結果公布外,還有國家文物局與新華社聯合啟動」國雲展"平臺上線、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見證物捐贈儀式、推出"融·合:從春秋到秦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元與包容"特別展覽以及圍繞今年主題舉辦博物館主旨論壇。
「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南京博物院
「國際博物館日」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旨在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的活動,時間定在每年的5月18日,每年確定一個主題。中國於1983年正式加入國際博協,隨後每年均組織圍繞「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的相關活動。此次活動由國家文物局和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蘇省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協會、南京博物院聯合承辦。
本次活動將聚焦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圍繞博物館如何促進社會平等、多元和包容這一主題,全方位集中展示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最新成果。
在5G連線的新華社設分會場,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發表了開幕致辭。在主會場活動開幕式上,放映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蘇埃阿克索伊致辭稿,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主席安來順宣讀。蘇埃阿克索伊表示,新冠危機讓我們了解到很多的不平等,包括接觸文化和獲取信息渠道,「看到博物館通過行動來支持和彌補這些不平等,博物館也在尋找新的途徑與公眾進行溝通。」
「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開幕式現場
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
當天,公布「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和「最具創新力博物館名單」推介項目名單並頒發證書、獎牌。
獲第十七屆(2019年)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的特別獎的有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香山革命紀念館)和紀律建設永遠在路上——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武漢革命博物館)。
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中國文物交流中心)
精品獎有傳媒行業與傳媒教育發展歷程展(中國傳媒大學傳媒博物館)、「和合承德」清盛世民族團結展(承德博物館)、畫屏:傳統與未來(蘇州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館基本陳列(浙江自然博物院)、瓷業高峰是此都——景德鎮瓷器、瓷業與城市發展史陳列(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華夏第一王都——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江漢泱泱 商邑煌煌——盤龍城遺址陳列(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百年風華——重慶工業發展史(重慶工業博物館)、多彩貴州——民族文化陳列(貴州省博物館)、平天下——秦的統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畫屏:傳統與未來(蘇州博物館)
瓷業高峰是此都——景德鎮瓷器、瓷業與城市發展史陳列(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
獲得出入境展中展覽獎為世界巨匠——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南京博物院)、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入圍獎為秦始皇——中國第一個皇帝與兵馬俑(陝西歷史博物館)、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敦煌研究院)。
世界巨匠——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南京博物院)
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的特別獎優勝獎包括山宗·水源·路之衝——一帶一路中的青海(首都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基本陳列(天津國家海洋博物館)、又見大唐(遼寧省博物館)、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上海博物館)、海市蜃樓——17至20 世紀中國外銷裝飾藝術展(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大哉孔子(孔子博物館)、湖湘文化專題陳列(湖南省博物館)、大海道——「南海I號」沉船與南宋海貿(廣東省博物館)、熊貓時代——揭秘大熊貓的前世今生(重慶自然博物館)、偉大長徵 輝煌史詩——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展覽(延安革命紀念館)、江河源人類史前文明(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朔色長天——寧夏通史陳列(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
而在「最具創新力博物館名單」推介項目中,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偽滿皇宮博物院和江西省博物館獲得最具創新力博物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見證物
除了博物館年度統計數據發布等規定動作外,還有國家文物局與新華社聯合啟動」國雲展」平臺上線,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見證物捐贈儀式,推出」融·合:從春秋到秦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元與包容"特別展覽以及圍繞今年主題舉辦博物館主旨論壇。
此外,南京市區的博物館紀念館將舉辦一系列特色鮮明、精彩紛呈的陳列展覽、學術研討、公眾互動和文化遺產推介等主題活動。如南京市博物館總館將舉辦「又綠江南——南京都市圈八城市文物聯展」,展出南京都市圈8個城市博物館的館藏精品,並向社會推廣8個城市博物館的研學社教活動;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將舉辦「革命文物的活化與傳承」主題活動。
「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放映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蘇埃阿克索伊致辭稿
除了主會場的活動外,全國各地的博物館也在5月18日前後開展相關活動,搭建博物館與公眾溝通互動的平臺。如黑龍江、廣西、福建、四川、新疆等省區市,將舉辦本地區的主會場活動;南京博物院、天津博物館、山東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將在「5·18」前後推出新的展覽;海南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等將舉辦抗「疫」、戰「疫」題材的展覽。同時,各地博物館紛紛推出線上展覽、網上直播、在線課堂、文博知識網絡競答等新的互動項目,還將圍繞今年的主題組織開展流動展覽、知識宣講、文物鑑定、非遺表演、文創發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北京、湖南、新疆等地將開展致敬醫務工作者的公益活動、參觀專場,山西、河南、廣西、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地多家博物館在5月18日當天提供免費開放或免費講解等服務。
融·合:從春秋到秦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元與包容
此次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為了更好地詮釋主題,也為了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南京博物院聯合河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等八家單位聯合推出了以中國傳統文化奠基史為主題的特展「融·合:從春秋到秦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元和包容」。
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特展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生活、交流融合等方面全面展示春秋到秦漢的歷史面貌,著重以宏大文化視角,詮釋中華民族用1000年的不懈努力奠定了生生不息、綿延至今2000年中華文明傳統的過程中,表現出的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和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並以此表達尊重和保護文化多樣性,汲取優秀文化養分以獲取不竭動力,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更具現實意義,在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主題下更具指引意義。
展覽分為「群雄並起、華夏一統」「百家爭鳴、重禮尊儒」「百工巧技、器以載道」「民族融合、絲路通途」等四個單元,通過包括南京博物院在內的九家單位的約300件(組)文物展示從紛爭到統一的大背景下,英勇的華夏民族表現出的智慧、勇氣和強大創造力。
展覽集結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不乏教科書級歷史見證物,如秦兵馬俑、吳王夫差劍、「王子午」鼎、人首蛇身玉飾、錯銀銅雙翼神獸等。希望展覽為社會變革中面臨挑戰的「多元和包容」帶來啟發和深思。
跪射武士俑,秦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宏偉壯觀、氣勢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的強盛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兵馬俑坑出土的一行行、一列列如同真人般排列整齊的步兵、騎兵、車兵陶傭,是秦人軍事觀和生死觀的體現。從陶俑面部特徵看,有關中大漢,也有羌人、戎狄人等其他民族成員,這是統一國家中多民族共存的實證。
「王子午」鼎,春秋·楚,河南博物院
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在《離騷》的第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中表明,楚人是五帝之一高陽帝顓頊的後裔,是華夏民族的一支,同時也揭示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血脈相連。文獻記載,王子午是楚莊王之子,楚康王時為令尹,是楚國的高級貴族,戰功卓著,聲名顯赫。「王子午」鼎於1978年出土於河南省淅川下寺2號楚墓,共一套七件,形制和紋飾相同,大小依次遞減,最大的高約68釐米,重約110千克,最小的高約61釐米,重約80千克,此為其中一件。
「王子午」鼎是已知春秋中晚期最具楚國風格的銅鼎,從器內壁及底部的14行84字鳥篆銘文看,此鼎為王子午自鑄,以祭先祖,以行盟祀,以勉後人。鼎侈口,束腰,平底,獸首蹄足;器表飾淺浮雕蟠螭紋、竊曲紋和垂鱗紋;器身的六條龍形怪獸為失蠟法鑄成,昂首卷尾,具有極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其鳥篆銘文書體纖秀俊美,有明確的人名和紀年,是研究楚文化的寶貴資料;其精美合度的造型,剛健挺拔的姿態,繁縟生動的裝飾,不僅體現了主人顯赫的地位,也昭示著楚國飲馬黃河的雄渾氣魄。
銘文大意:某年正月丁亥日,王子午選用上好的銅料,鑄造七件銅鼎以祭先祖和進行盟祀,祈求長壽安康。我施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希望子孫後代像我一樣:恭敬而嚴肅地對待祭祀和盟誓,既要有膽有識,無所畏懼,又要小心謹慎,避免失誤;既要施行德政,又要不失威儀;既要以保衛楚國社稷為根本,又要照顧民之意願,急民之所急,並將此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錯銀銅雙翼神獸,戰國·中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錯銀銅雙翼神獸,1977年出土於河北省平山縣三汲村戰國中山王墓,為鎮器或陳設品。神獸通體錯銀,身軀為捲雲紋,背部為對稱鳥紋,獸翼為長羽紋;神獸曲頸昂首,兩肋生翼,臀部隆起,四肢弓曲,神態飄逸,形象極富藝術感染力;神獸底部所鑄13字銘文:「十四祀,左使庫,嗇夫孫固,工隰,冢」,明確了製作時間、工匠及監造官吏,也表明其屬中山國的身份。
中山國位於燕、趙兩國之間,是十二諸侯強國中唯一由遊牧民族——鮮虞族建立起來的國家,牧業與農業並重,手工業尤其發達。其銅、玉、陶、金、銀、骨、石等製品在數量、造型和工藝上都表現出極高的水平;其出土青銅器具有北方民族造型風格,錯金銀工藝十分精湛。「雙翼神獸生飛翼,能與天地一點通」,有人說它是風神「飛廉」,寄託了古中山國人渴望靈動、騰飛的理想。
博物館奇妙夜
澎湃新聞了解到,5月18日晚,南京博物院將開放夜場,歷史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將通過現代舞演繹、社教活動、沉浸式體驗等方式更鮮活地親近公眾。這也是南博第五年為公眾奉獻上「南博奇妙夜」這場豐厚的文化盛宴。
其中,在南博小劇場、大殿廣場將進行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邀請了在頂級舞蹈秀「舞蹈風暴「中嶄露頭角的青年舞蹈家羅天領銜的一場沉浸式的頂級舞蹈秀,用現代人最直接的視聽感官在南京博物院的殿堂裡詮釋「多元和包容」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通過現代舞+古典舞、現代流行音樂+漢唐古典舞的形式,完美展現此次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
沉浸式古典風韻《紙扇書生》
在南博歷史館,此次將呈現沉浸式古典風韻《紙扇書生》;而在沁園則將演繹崑曲《牡丹亭-驚夢》。《牡丹亭—驚夢》杜麗娘背著父母和塾師,和丫環春香到後花園遊春,花香鳥語,觸景傷情,遊倦之後,回房休息,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在花園中相會。
此外,作曲家饒鵬程先生為2020年「5.18世界博物館日」重塑打造的極具節奏感及旋律性的一首大型雙胡琴協奏曲「西行」。而在南博藝術長廊將展現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秀,根據古代壁畫及古代皇后畫像從服裝圖案形制、鳳冠製作工藝、以及整體復原妝容髮型進行復原藝術再現;特展館,則將舉辦經典詩詞朗誦活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