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周邊的古鎮中,對於洛帶古鎮的偏愛,最初或許是因為她的名字,而現在更是因為她悠久的歷史、濃厚的文化、獨特的建築和古樸的風韻。
這個位於龍泉鎮北10公裡,坐落在龍泉山脈中段二峨山麓的古鎮,相傳在漢朝就已成街,名"萬景街";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興市,更名為"萬福街";後因蜀漢後主劉阿鬥的玉帶落入鎮旁八角井而更名為"落帶",後演變為"洛帶"。
走進古鎮,你會被這裡保護完好的古典建築所吸引,會被這裡樸實悠閒地市井生活所迷戀,會被這裡獨特的客家風俗和文化所沉浸,會因這裡的千年老街而想起故鄉的房瓦小巷,會因街邊飄香的菜餚而垂涎欲滴……總之,這裡值得你慢下來,好好體會。
洛帶古鎮內由老街、北巷子、鳳儀巷、槐樹巷、江西會館巷、柴市巷、馬槽堰巷和糠市巷組成的「一街七巷子」場鎮老街格局,主要以清代建築風格為主,空間變化豐富,建築造型各異。整個「一街七巷子」是一個完整而封閉的防禦體系,若將所有巷子和街道的大門全部關閉,裡面的人是完全無法出來的。這是客家先民長達千年遷徙智慧的結晶,是客家圍樓建築特點的演變、發展和傳承,這在全國所有客家古鎮中是獨一無二的。
在洛帶古鎮的古典建築中,廣東會館(又名南華宮)、江西會館(又名萬壽宮)、湖廣會館(又名禹王宮)及川北會館保存完好且獨具特色。據史籍記載,會館的主要作用主要為:「迎麻神、聚嘉會、襄義舉、篤鄉情」,是不同地區的不同族群在一個新環境裡的精神歸依之地。它一方面反映出移民時期同族群之間,既相互包容又相互獨立的心態,也反映出不同族群的建築傳統與風貌。
當我跨境這些會館遺址的大門,仰望牆上古老的磚瓦,觀賞門廊上精緻的木雕,瀏覽匾額裡的字畫時,仿佛依稀可見曾相聚於此的先民們在自己的族群所擁有的會館裡,悠閒地看戲、喝茶,相互述說著各自生活的歡樂與苦悶,共同尋求著精神上的一種認同和歸依。而如今,見證著這裡一代又一代人生活印記的會館依舊矗立於此,它將繼續留存著那一段繁榮的過往,將繼續守護著客家人的傳統與文化。
從古鎮的鳳儀巷出發,經過江西會館,便可見到坐落於蓮花池畔的五鳳樓。這處年代久遠的古樓,由1500隻鳳凰圖案拼制裝飾,建築技藝精巧,赤紅的外牆顏色與一潭池水及一旁的綠樹相輝映,更顯滄桑之美,經過歲月的洗禮,雖部分牆面已經斑駁,但仍顯古樸和華麗。
都說「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明末清初的移民運動和「胡廣填四川」的客家人,幾百年來在洛帶繁衍生息,形成了獨特的客家風俗和客家文化。因而,此地也便成為了中國西部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客家古鎮。而把客家文化、由來以及發展歷程集中展現和弘揚的,應該就是博客樓了。於是遊走於古鎮的我,除了四大會館,五鳳樓以外,駐足時間最長的就是這裡。
以「博覽客家」為名而修建的博客樓,是西南地區唯一的大型客家土樓。它仿照福建土樓、江西圍屋兼採用中國傳統建築精華而建。圓的外形與天穹呼應,本色的黃土牆與大地密接,渾然一體。走進樓內環顧四周,門廊、屋頂、簷角等在紅燈籠的映襯下,極盡綺麗,這種頗具藝術感的造型,氣勢恢宏又不失精美雅致。
博客樓一共四層,其中第二層是「西部客家博物館」,展館主要通過客家人的「源流、遷徙、創業、融合、成就」等五個單元,集中展現了客家的文化精神和傳統風俗。
館內陳列的家什舊照、家訓、民謠等無不再現了,客家這個漢民族中獨特支系的精神風貌和獨特的文化魅力,不禁讓人穿越時空,重拾了那段溫馨而難忘的歷史記憶!
「天地蒼茫,誰主誰客?山川遼闊,孰大孰小?客家反客為主矣,小鎮以小蹇大哉……」我駐足在這篇「客家賦"前,徘徊在這博客樓中,仰望蒼穹,思索著:不管人類怎麼進步,社會怎樣發展,每一段歷史都應該被銘記,每一段民族的文化都應該被傳承,每一種進取的精神都應該被弘揚,這樣,我們才不會忘記中華之魂的根本,不是嗎?
不管您去還是沒去過洛帶古鎮,相信這裡都值得您來,值得您再來!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評論,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