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網消息(CWW)「我們要向上遊環節突破,攻克光纖預製棒關鍵技術,實現從光棒、光纖到光纜的全產業鏈研發生產能力。」10多年前,面對國內光棒受制於人的窘況,中天科技董事長薛濟萍魄力十足地做出了這項大膽決定。
之所以稱其為大膽,是因為光棒是生產光纖、製造光纜最重要的基礎材料,代表著光通信技術的最高水平。長期以來,光棒被美國、日本等國的少數幾家巨頭所壟斷,對於起步不久的國內光通信企業而言是不可企及的高度。
然而,執著的中天人憑藉虛心求教、刻苦鑽研、鍥而不捨的精神,將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變成了現實:2008年10月16日,中天科技精密材料有限公司奠基成立;10年後的今天,公司成為全國最大的全合成預製棒單體製造基地。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10年來,中天科技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實現了自我突破與升華,並助力國內寬帶通信和移動通信產業做大做強。
從無到有:填補國內技術空白
中天科技精密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沈一春博士,作為中天科技光纖預製棒項目帶頭人,親歷了光棒從誕生、成長到壯大的整個過程。如今回顧起最初的發展情景,沈一春博士仍然十分動情。
「光纖預製棒被譽為光通信產業『皇冠上的明珠』,代表著行業技術的最高水平,一直以來被國外同行所壟斷。」沈一春表示,「10多年前當中國不能生產光棒時,國外光棒企業高價出售光棒給中國;在中國預製棒產業剛剛起步時,又低價傾銷光纖,打壓遏制中國預製棒產業發展;再後來即使與國外光棒製造巨頭合資也難以改變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
當時,也有國內光纖光纜企業行動起來,但是意識到預製棒項目難度巨大之後,遂放棄主動權,尋求通過合資的方式由外方控股切入預製棒領域,國內幾家主要的光纜企業當時分別與荷蘭德拉克、日本信越、日本藤倉、美國OFS等國外光棒巨頭合資。
有合資就難免摩擦和衝突,例如國內企業與日本信越進行了為期4年的跨國仲裁,耗時、耗力又耗資。
位卑不敢忘憂國,重重壓力下,中天科技決定爭一口氣,獨立打造世界一流的光棒製造企業。這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因為中天科技前身是一家磚瓦廠,1992年進入光通信領域,1998年炸掉了生產磚瓦的煙囪全面轉型。那麼,年輕的中天科技是否有能力摘取光纖預製棒這顆「皇冠上的明珠」?
為攻克技術難題,中天科技採取了引進、學習、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方式,在合作中堅持控股權或者技術轉讓。
2007年,由沈一春博士帶隊的8人小組遠赴日本,苦心求學。臨行前,薛濟萍董事長敦敦告誡:「去日本學習,不僅代表中天,也代表中國。不懂就問,不會就學,虛心求教,為國爭光。」
沈一春,碩士研究生時攻讀自動化專業,以所在系最高分考取浙江大學通信工程博士,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原本需要3年才能完成的學業,妥妥的「學霸」一枚。這個「學霸」帶領團隊刻苦學習,用1年左右的時間掌握了預製棒製造的20多道複雜工序,總結了156項標準化作業流程。
沈一春博士團隊學成歸國之後,精密材料公司也緊鑼密鼓地開始籌備。2008年10月16日,中天科技精密材料有限公司正式奠基成立;2010年9月18日,成功生產出第一根預製棒,當年產能達到了30噸。
從有到優:全合成技術確保性能、降低成本
如果說截至目前中天科技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那麼接下來就需要解決從有到優的問題,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能否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靈魂,企業只有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才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薛濟萍認為。
為此,中天科技堅定自主技術之路,加大研發投入。在吸收消化日本技術的同時,中天科技每年將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經過5代技術改造升級,成功開發了HD、DB等多項原創性工藝技術,生產效率達到原日立工藝的3倍。
人才是企業成長發展的生命線,中天科技將人才建設提升到了戰略高度,形成三支研發團隊,擁有博士10人、碩士33人。
其中,2012年中天科技成立以海歸博士蔣新力為首的特纖研究所,成功研發了面向新一代傳輸的高性能光纖預製棒和5G通信、大數據中心用的寬帶多模光纖等系列國際領先產品;以沈一春博士為首的VAD+OVD法產品工藝研究團隊,所出品產品的沉積速率與原料利用率等關鍵指標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產品遠銷海外;以莊衛星副總為首的設備研發團隊,打破日本技術壟斷,掌握70多種預製棒設備製造核心技術,擁有150多套設備圖紙,具備全套預製棒裝備研製能力。
經過多年高研發投入的積累,以及研發團隊的創新探索,中天科技擁有了預製棒製造全套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實現了所有生產設備的自主化,中天科技還是業內為數不多的掌握全套4種預製棒製造技術的企業,為研發各種高性能預製棒提供有力支撐。
引進、學習、消化、吸收的同時,中天科技對預製棒技術進行了再創新,成功攻克了全合成制棒技術,這也成為中天科技獨特的競爭優勢所在。
談起全合成技術的重要性,沈一春表示,光棒由芯層和包層兩部分構成,其中光棒的性能由芯層決定,而光棒的成本則主要由包層決定,這是因為包層的成本佔光棒整體成本的90%以上。
根據從芯層和包層技術和生產的掌握程度,光棒生產有套管法與全合成法兩種方法。前者只生產芯層,套管需要進口,存在成本高、套管融縮界面汙染、供應受制於人等問題;後者一次成棒,技術自主,成本大幅下降,下遊產出穩定,也無雜質引入。
中天科技總裁薛馳表示,在上述兩種技術的選擇上,國內其它光通信企業或者使用套管工藝,或者採用由外方控股的全合成工藝;中天科技則攻克了生產過程中的一系列工藝技術難關,採用芯棒VAD與外包OVD相結合的全合成差異化工藝路線,與傳統套管工藝相比增加了外包沉積、外包燒結等關鍵工序,避免了套管法存在的各種問題,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也形成了自身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從優到強:面向未來布局新型特種光纖
作為光通信產業的上遊環節,光棒的規格和特性決定了下遊光纖及光纜的規格、特性等。近年來,隨著特殊通信應用場景的增多,特種光纖的需求不斷見漲,中天科技從光棒創新做起,布局新型特種光纖。
例如,中天科技創新性地推出了超大尺寸全合成超低水峰光纖預製棒項目、全合成超大尺寸超低水峰光纖預製棒製造方法及其製造設備、光通信用高性能光纖預製棒研發項目、一種光纖預製棒外包層高效製備方法及其設備、面向新一代長途傳輸的超低損耗光纖及其產品關鍵技術應用等,在上述項目的驅動下,中天科技實力不斷提升,「特種光纖光纜找中天」的說法在業內廣為流傳。
在預製棒項目實施中,中天科技形成了從購買智慧財產權,到自主研發並開發第二代和第三代技術,再到構建專利屏障的模式,已經樹立起了業內範本。有專家指出,中天科技精密材料的10年發展是一個專利技術從引進、消化並進入自主創新階段的典型案例,對於整個行業、地區乃至國家都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通過普通預製棒和特種預製棒齊發力,以及對智慧財產權的重視和保護,歷經十年發展,中天科技收穫了豐碩成果。經中國移動現場審核和中國電子材料行業協會認定,中天科技為中國最大的全合成光纖預製棒製造企業。
十年砥礪奮進,十年篳路藍縷。回顧發展過程,薛濟萍董事長表示:「公司的一批精英和骨幹成就了預製棒項目,他們為中天科技在光纖預製棒領域的突破和跨越做出了卓越貢獻。」他特別提到:「最初決定進入光棒領域時,沈一春、莊衛星等還是30歲剛出頭的年輕人,現在他們已經步入中年,增添了許多白髮,他們為了光棒項目付出了心血和艱辛。」
面向未來,現在的成績是一個裡程碑,更是重新出發的新起點。薛濟萍表示,成績只能代表過去,目前光通信領域正在進入差異化競爭的時代,運營商對於更大容量、更快速率和更高性能的特種和新型光纖需求持續增長,這給公司帶來了更高挑戰。面對這樣的形勢,中天科技也將以智慧財產權為驅動,布局新一代光纖預製棒,以期續寫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