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文兄,對於即將到來的重陽節,小夥伴們往往可能只會想到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和每年敬老的活動,其實重陽節有許多習俗,今天就帶大家一起深入了解一下我們的傳統節日—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重陽」 源出《周易》,其中以一、三、五、七、九等單數為陽數,兩九相重,即為「重陽」。重陽節又名九月九、重九、茱萸節、菊花節。重陽節由來已久,《屈原遠遊》詩中就有詠重陽節的詩句「集重陽人帝官兮」。據晉人葛洪《西京雜記》載:「漢武帝宮 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黃,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蓋相傳自古未知其由。」從某種意義上說,重陽節可能起源於秋遊祛災的風俗,後來才演變為九月九登高活動。民間有重陽節起源於「框景避災」的傳說。梁代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載東漢汝南桓景,訪名道費長房為師,遊學累年。費長房預測到九月九日恆景汝南家中有難.讓他回去與家人一起做絳囊,內放菜黃,帶在身上,遠出登高,並飲菊花酒。
桓景遂依計面行,攜全家出遊。回來後,家中所有牲畜皆死,方知躲過一場災難。自此九月九登高避難、佩茱萸囊飲菊酒的習俗流傳開來,遂成重陽佳節。 在這 天高雲淡、秋高氣爽的季節,攜親邀友登高望遠,令人心曠神怡,豪情滿懷。登高之俗起源很早,可追溯到戰國時。重九登高始於西漢,據葛洪《西京雜記》載:「三月上已,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魏晉南北朝及隋唐詩人所寫重陽詩中,無不提及登高,可見此時登高已有遊樂內容。民間的習俗一般是登高飲酒,賦詩作文。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信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詩中勾畫出一幅平陽登高和佩戴榮英的風俗畫卷。菜英香味濃鬱,重陽節佩戴茱萸既可以避邪求吉,又可以抵禦秋之寒氣。民間還在院子或井旁栽種茱萸,以避邪驅毒。 重陽佳節,菊花盛開,賞菊飲酒,成為重陽節的一大快事。東京夢華錄》記有「九月重陽,都下賞菊」的盛況。菊花是中國傳統名花,氣味芬芳,品質高潔,金秋九月盛開,品種繁多,爭奇鬥豔,可謂美不勝收,因而九月又稱「菊月」,重九也叫「菊花節」。
關於賞菊飲酒,當數晉代的陶淵明最為有名。據說重陽節陶公家中無酒,便坐在庭院的菊花叢中,迫切地等待太守王弘差人送酒來,此事成一段佳話,被後人吟詠不絕。唐代詩人陸龜蒙有「正被繞籬荒菊笑,日斜還有白衣來」的詩句,就描繪了此情此景。菊花酒是把菊花放人酒中泡製而成的種酒, 唐宋時期重陽飲菊花酒已蔚然成風。宋代同人李清照(醉花陰.重陽》云: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詞中一個「愁」字定了基調,淋漓盡致地抒發了重陽節孤獨一人賞菊的妻涼心情。
毛澤東的《採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裡霜。詩中充滿了雄視千古的豪邁情懷,成為不朽佳作。古往今來燦若星海的詠菊詩篇為重陽佳節增添了絢爛的文學韻味。
九月初九,出遊登高、佩茱萸、賞菊、飲菊花酒,同時還要吃重陽糕。重陽糕是由漢代的「蓬餌」發展而來,唐宋時稱重陽糕。「糕」 與「高」諧音,蘊含著步步高之意;此日無法登高的人遂吃重陽糕代表登高,以彌補心中的遺憾。明清稱之為「花糕」,上綴慄子、棗子,斑斕如花。民國年間,重陽糕的糕面印雙羊,取「重陽」之意。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並請出嫁女兒回家省親食糕,故重陽節又稱「女兒節」。
重陽吃蟹是人們的又-習俗。 秋風一刮,螃蟹膏黃肉厚, 正可-飽口福。而今重陽節已與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結合起來,取「久久」長壽之意,又因九為陽之極,象徵長壽,因此重陽節又被定為「老人節」。有的地方還有重陽祭祀的習俗,如膠東祭財神,長島祭祖,各行業祭祀行業神等。
就快到重陽節了,小夥伴們都把這些習俗分享給自己的家人吧,也提前祝所有朋友重陽節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