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佛典史料記載,釋迦牟尼佛入滅後的舍利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法苑珠林》卷四十(舍利篇)所記載的有」牙齒發爪之屬,頂蓋目睛之流。「,即佛祖生前遺留下來的發爪與火燒未盡的殘存骨片,包括佛的四顆牙齒、一些發爪、部分頂骨及一截手指骨等,即我們常尊稱的佛祖真身舍利;另一種是佛祖的遺體被荼毗(火化)以後,留有的五色晶瑩透體的珠狀舍利子。
佛陀當時荼毗後的舍利處置,《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卷七中記載有「諸天、龍王、人間八王」的三分舍利說。
而在杭州雷峰塔的地宮裡奉葬的佛螺髻發,當屬佛祖的真身舍利。
2001年3月11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杭州雷峰塔地宮進行考古發掘,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已經生鏽了的大鐵函,當考古專家打開了100多公斤重的鐵函時,發現了用金棺盛裝「佛螺髻發」舍利的純銀阿育王塔一座,雖歷經千年完好無損,塔身內用金棺盛裝「佛螺髻發」舍利,是當年吳越國王錢俶建造皇妃塔(後稱雷峰塔)的核心所在,也是他畢生崇佛的體現。
(雷峰塔下面的地宮)
以下是專業術語對阿育王塔的描述:
阿育王塔通體呈純銀質地,外表局部被鑲嵌上鎏金。
在外形上是單層束腰狀,自下而上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塔頂蓋四角各聳立1朵蕉葉狀山花,塔頂正中立著塔剎、相輪。
阿育王塔通體高35.6釐米,最寬部位為12.6釐米,重1272克。
底座為方形基座,寬12.5釐米,高4.2釐米,下有一片銀版封護,每個側面有5棵菩提樹與4尊禪定佛像,互相間隔排列,表現了釋迦牟尼樹下成佛的景象。
方形塔身的立面呈倒梯形,寬9.5~12.6釐米,高9釐米,四面的圓拱形龕內鏤刻佛本生故事畫面,每面一幅,一圖一景,上面四角各立著一隻大鵬金翅鳥。金翅鳥用梵語叫「迦樓羅」,為護法的「天龍八部」之一。
在塔身四面的佛本生故事,正面雕刻著「薩埵太子捨身飼虎」,以此面作為觀察者視線的前面,則右面為「快目王舍眼」,左面為「月光王施首」,後面為「屍毗王割肉貿鴿」本生。
塔身的最上層圖案,兩邊為忍冬紋,正中以獸面作裝飾。佛本生故事講述了釋迦牟尼前生的累世修行,意在宣揚佛的善行。
塔頂蓋四角的山花蕉葉,每個角的向外部分都垂直折成兩個面,每個面各分上下兩層,上面捶揲,鏤刻佛傳故事畫面共16幅。每個角的向內部分,則捶揲佛坐像、立像和舍利瓶,舍利瓶象徵著釋迦牟尼的涅槃。
透過塔身鏤空處,可見塔內有一金黃色密封小匣子(金棺),被焊封塔內。
據考古專家和佛教界人士推測,佛螺髻發舍利就供奉在這個小匣子中。上峰下令,金棺不得開啟。
底板、基座、塔身、頂蓋、山花蕉葉、塔剎、相輪、金棺等部件,均捶揲成型後整體接合、安置。
金棺銀塔其意義等同於金棺銀槨,是瘞(yì,釋義,掩埋)埋佛舍利的最高規格。
雷峰塔下「佛螺髻發「舍利的發現有重大意義,北京佛牙、西安佛指、杭州佛發,被尊稱為三大「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
雖然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留下了無數的舍利供後人參拜,但佛祖的真身舍利畢竟少之又少,是如今世界上人們難得一見的聖物。
北京西山八大處靈光寺的「佛牙舍利」,陝西扶風法門寺的「佛指舍利」,是現今全世界人們能夠親眼見到的唯一的佛祖真身舍利,見佛祖真身舍利如見釋迦牟尼佛。
但是,以目前情形,我們還不能看到奉葬在」金棺「內的「佛螺髻發」舍利,其中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金棺是被焊封在阿育王塔內,不能打開!此處的」不能打開「,並非是指以現在的科技水平不能將其打開!
二、對於是否打開金棺,當時在佛教界有過爭論,出於對佛祖的尊重,不考慮打開金棺!
三、出於對佛祖真身舍利」佛發「的保護,(其實,佛祖的」佛發「雖為聖物,但是,在考古工作者眼裡,不過還是文物!出於對文物的保護!)考古工作者們暫不考慮打開金棺!
一介凡人,死後講究如土為安!
在筆者看來,無論是虔誠的佛徒還是無神論者,對於佛祖的真身舍利、或者荼毗(火化)以後,留有的五色晶瑩透體的珠狀舍利子,都應該敬且保持一定的距離!
因為要滿足好奇心,非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地去一睹古人留下了的聖物或文物,更是現代文明人應摒棄的行為!----------
在此,筆者不想過多的做些無謂的評論!
文:張再坤!
本文為百家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