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咋建成?明代北京城為啥成了凸字形?答案是……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6月14日電(記者 上官雲)北京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仔細研究它的建都史,常有人好奇:金中都遺址在哪兒?元大都的「城市規劃」啥樣?明朝時北京城為何呈「凸」字形……

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從正在北京市檔案館舉行的《檔案見證北京》展覽中,找到蛛絲馬跡。一幅幅地圖、檔案顯示,元大都的供水、排水系統已經很完備,清朝末年則有了自來水公司。

從金中都到元大都

金中都是金國的都城,地理位置上與今天的北京比較吻合。從復原圖上可以看出,金中都的造型方方正正,但面積比較小。

從金中都到明清北京城的城址變遷。北京市檔案館供圖

它的建立仿效了之前朝代的規制,設立了坊巷,便於管理。宮城則處在比較中心的位置,北京市檔案館展覽陳列處副處長王蘭順說,如今在北京走西二環路,大概到白紙坊的位置,就是金中都宮城的中軸線。

不過,這座城市沒能抵擋住蒙古軍隊的進攻。金中都城破之後,被當時的蒙古軍隊焚毀。留下來的遺址不太多,但像麗澤橋等地名現在還能看到。

大約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聽取重臣劉秉忠的建議,改「中都」為「大都」,即未來的都城所在。元大都的設計理念很先進,巧妙利用了河湖水系等等,供水、排水系統很都通暢。

從復原圖上看,元大都位於金中都東北角,面積更大。劉秉忠是一位很懂「周易」的大家,為城門取名時也參考了其中的學說,比如順承門,取自《周易》「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之句。

另外,他在參與修建元大都時,還參考了《周禮·考工記》中的建築理念,布局整齊劃一,皇城居中、軸線分明。

明代北京城為啥成了「凸字形」?

說起老北京,名目繁多的胡同可能是人們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其實在元大都興建的時候,就已經有比較完善的街道規劃。

元大都水系示意圖。北京市檔案館供圖

王蘭順說,有意思的是,元大都雖然挺大,但裡面的居民卻不多,「當時蒙古還是遊牧民族,進入大都後,還有飼養牛羊等牲畜的習慣,也養在院子裡。大都的房屋還不是標準的四合院,但院子都比較大,有『八畝一份』的說法。」

據《析津志》記載,元大都皇宮外的建制是「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衡通」。在他看來,「火巷」實際也暗指街道、房屋寬敞,即便有一家著火了,也無法越過街道蔓延到其他人家。

「當時元大都的城牆一般是夯土城牆,沒那麼結實。大概到了明代,才開始用大量的磚去修築城牆。」王蘭順說。

大將徐達攻克了元大都後,明代朝廷重新修建北京城,將原來北邊的城牆往南縮了五裡,又將南面的城牆向南擴展了三裡,嘉靖年間,嘉靖皇帝打算修築外城,把原來的內城「包起來」。

結果剛修完南面的一道城牆,財力就跟不上了。沒辦法,嘉靖皇帝跟大臣們商量了一下,決定修兩道南北向的連接內外城的城牆,就這樣,北京城由原來的口字形變成了凸字形。

1560年的《京師五城坊巷圖》。北京市檔案館供圖

「到了清朝,幾乎完整地接受了明朝北京城的規劃。他們則比較注重對園林的建設,比如營建了華麗無比的『三山五園』。」王蘭順稱。

一張自來水管線圖上的「知識點」

清朝末年,北京城已經比較繁華了。1908年,還成立了京師自來水公司,當時的「董事長」是實業家周學熙。

這個自來水公司成立以後,很快進行了自來水管線的規劃設計。繪製於1908年的「北京精細全圖」實際上就是一幅自來水管線的規劃圖。

「圖上的紅線,就是胡同、街巷裡將要安裝自來水管道的路線。小紅點就代表著管線上安裝水龍頭的位置。」王蘭順介紹。

如果細心一點的話,還能看出來,這幅圖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的管線分布比較均勻,但在外城某一個區域,卻是集中出現了。

「這個管線集中的區域大概是今天剛一出前門這塊,不光管線集中,代表水龍頭的紅點也十分密集。」王蘭順解釋,這是因為當時大柵欄到觀音寺街一帶,商鋪很密集,用水量多。

城市地圖上出現了等高線

地圖也好,自來水線路規劃圖也罷,確實往往能從細節上反應一個時期歷史。繪製於1916年的《京都市內外城地圖》也是如此。

1916年的《京都市內外城地圖》。北京市檔案館供圖

「這幅圖開始用不同顏色代表城市不同區域,此外,還繪製了等高線,這也就告訴我們,雖然我們平時在北京城裡走路,可能不太容易感覺到地勢變化,實際還是有差別。」王蘭順稱。

他介紹,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退位後,得到了當時民國政府的優待,被特許仍然居住在紫禁城中,所以在《京都市內外城地圖》裡,對這裡仍然標註了「禁城」字樣。

此外,在圖中也隨處可見禮王府、鄭王府等標註字樣。至於內右二區、外右五區等劃分,則是以紫禁城為參照,從右邊劃分為內右一區、內右二區等等;左邊即劃分為內左一區等。如今的天壇,就在當時的「外右五區」。

當然,《檔案見證北京》展出的珍貴資料並不止這些。整個展覽分為「先哲營城、圖說北京、古都風韻、時代洪流、探索前行、改革新篇、匠心築夢」7個部分。王蘭順表示,這也全方位介紹了北京歷史文化、城市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民生。(完)

相關焦點

  • 明嘉靖帝將北京城改成凸字形 八卦格局最終形成
    這位皇帝在位期間,非常「任性」地在北京城大興土木,興建和改建了一批禮制性和宗教性的建築,還增築了北京城城牆,並最終將北京城的城市輪廓由原來的口字形變成了凸字形,形成了內城與外城的城市格局。 不可否認的是,四百多年前的北京城改與一百年前(1915年)拉開的北京城現代化改造大幕,目的大相逕庭,前者更重要的是為了鞏固皇權和軍事需要,而後者則是為了適應皇權社會向市民社會的轉變。
  • 明嘉靖帝將北京城改成凸字形 八卦格局最終形成(圖)
    這位皇帝在位期間,非常「任性」地在北京城大興土木,興建和改建了一批禮制性和宗教性的建築,還增築了北京城城牆,並最終將北京城的城市輪廓由原來的口字形變成了凸字形,形成了內城與外城的城市格局。 不可否認的是,四百多年前的北京城改與一百年前(1915年)拉開的北京城現代化改造大幕,目的大相逕庭,前者更重要的是為了鞏固皇權和軍事需要,而後者則是為了適應皇權社會向市民社會的轉變。
  • 北京城獨有的「凸」字形其實是歪打正著?竟因一個爛尾工程……
    北京城作為中國歷代都城的結晶當然也不例外,也有內城城牆和外城城牆。不過,外城城牆建到一半沒錢了,只好匆匆合龍,北京城原本應有的「品」字形,變成了獨一無二的「凸」字形,也算是歪打正著吧。乾隆京城全圖,凸字形的城牆一覽無餘
  • 從北京城到紫禁城:追尋文化之旅
    明清北京城是一個凸字形,元大都城是一個方形,兩者有部分重合,金中都城在明清北京城的西南方,也是一個方形。(資料圖片)一座都城六十年是為一甲子。十個甲子之前,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紫禁城落成。天上的紫微垣,地上的紫禁城。這裡過去是帝王之家,是權力中樞,如今是一座每年吸引千萬遊客進入的博物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 元大都、明清北京城排水設施與城市整體規劃同步
    城址南門中間的路土下鋪設有三組陶排水管,剖面呈倒「品」字形,水管節節相套,兩端有高差,便於向城外排水。這應該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有規劃的公共排水設施。  可見,在古代中國,排水系統一開始就與文明的生活方式、城市和國家掛上了鉤。已有的研究表明,中國古代城市的主流是「政治性城市」。因而,都邑成為中國古代城市的典型代表。
  • 明代北京城和中軸線如何建成?永樂帝因何遷都北京?
    同時今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宮、首都博物館等機構也舉辦了類似主題的展覽,向人們介紹了明初北京城的建城歷史。根據史料記載,有關都城中軸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而北京城中軸線的規劃,始自元代而成於明代。在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有序推進時,有必要對北京城以及這條中軸線的建成歷史做一些回顧。
  • 北京政協委員白景峰:建設明清北京城博物館 讓古城「凸」顯魅力
    北京老城是歷史上留下來的內城、外城,即「凸」形城區,其區域基本和今天的二環內城區重疊。隨著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開幕,北京市政協委員白景峰接受中國網政協頻道(《議庫》平臺)採訪時介紹其帶來的「建設明清北京城博物館」提案。北京『凸』字形老城從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初步建成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歷經明、清、民國529年,北京城市規模、結構、基本建築、風貌並沒有大的改變。
  • 明代北京城和中軸線如何建成?層層拱衛,一條軸線統領全城
    根據史料記載,有關都城中軸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而北京城中軸線的規劃,始自元代而成於明代。在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有序推進時,有必要對北京城以及這條中軸線的建成歷史做一些回顧。而規劃北京城的人就是原先規劃鳳陽中都城、南京城的李善堂、譚河等人。明代的北京城不僅體現了我國封建社會帝王之都的規劃設計思想,而且奠定了北京舊城的規模和格局。在北京城的發展歷史上,這是極為重要且輝煌的一章。明城牆是在元大都城土城垣的基礎上拓展改造而成的。《順天府志》詳細記載了當時的情況: 「洪武初,改大都路為北平府,縮其城之北五裡,廢東西之北光熙肅清二門,其九門俱仍舊。
  • 明代北京城和中軸線如何建成?永樂帝因何遷都北京?
    根據史料記載,有關都城中軸線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而北京城中軸線的規劃,始自元代而成於明代。在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有序推進時,有必要對北京城以及這條中軸線的建成歷史做一些回顧。而規劃北京城的人就是原先規劃鳳陽中都城、南京城的李善堂、譚河等人。明代的北京城不僅體現了我國封建社會帝王之都的規劃設計思想,而且奠定了北京舊城的規模和格局。在北京城的發展歷史上,這是極為重要且輝煌的一章。明城牆是在元大都城土城垣的基礎上拓展改造而成的。
  • 明代北京城的隱秘軸線
    ▌楊徵編者按如今北京城中軸線正在積極籌備「申遺」的工作,今年又恰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關於紫禁城的歷史,成為眾多文史愛好者關注的熱點。明代北京城中,能夠代表「天帝」的,就是嘉靖年間興建的明堂「大享殿」(即天壇的大享殿,清代改為祈年殿)。筆者突發奇想,在地圖上將拱極城的東西軸線(即宛平城東西兩座城門連接線)向東延伸,其東端正是大享殿的寶頂。這似乎可以證明,明代時大享殿的寶頂被賦予了北極星的意味,而拱極城的命名,也直接和它的布局有關聯的。
  • 侃史|原來千年修得的竟是咱北京城啊!
    而這,也就成了北京城的建城之始。稱帝之始第一個在北京稱帝的人是誰?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大事兒,我們是歷史課學完,語文課接著學。再不清楚燕國命運的話,您就記著您打蚊子時蚊子的命運:啪啪啪,被滅!總之在這之後,北京這片土地沉寂了下來,它或被稱作薊縣,或被叫做幽州。直到五胡亂華,安逸的小日子就算是到頭了。遙想當年,那是硝煙戰火,民不聊生的絕境。
  • 北京將恢復古都「凸」形輪廓
    城牆和城樓是北京城最顯眼的標誌,但在建國之後,它們中的大部分,因交通等方面的需要,均遭到了毀滅性的拆除,造成歷史遺憾。  時至今日,位於建國門南大街和崇文門東大街相交處內側的東南角樓,是唯一保存下來的北京城的角樓。它處在北京站東南殘留的一段城牆末端,現存角樓建成於明正統四年(1439),此後歷代均有修繕。
  • 北京舊城「凸」字形城郭將重現 名樹古木交相輝映
    記者昨天從市文物局了解到,隨著明北京城城牆遺蹟、永定門甕城及箭樓等標誌性建築的逐步恢復,北京舊城區將再現「凸」字形城郭。修復永定門甕城及箭樓據市文物局介紹,按照《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要求,必須從整體上考慮北京舊城的保護,具體體現在歷史河湖水系、傳統中軸線、皇城、舊城「凸」字形城郭、道路及街巷胡同、建築高度、城市景觀線、街道對景、建築色彩、古樹名木十個層面的內容。
  • 元上都是明清北京城的"樣板宮城"――元上都探秘之三
    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10日專電題:元上都是明清北京城的「樣板宮城」――元上都探秘之三    新華社記者賈立君    「御天門前聞詔書,驛馬如飛到大都。九州四海服訓誥,萬年天子固皇圖。」這是元代詩人胡助描寫元朝皇帝在上都發布詔書的情景。
  • 明代北京城「隱藏的軸線」,和這座城有關
    編者按如今北京城中軸線正在積極籌備「申遺」的工作,今年又恰逢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關於紫禁城的歷史,成為眾多文史愛好者關注的熱點。明代北京城中,能夠代表「天帝」的,就是嘉靖年間興建的明堂「大享殿」(即天壇的大享殿,清代改為祈年殿)。筆者突發奇想,在地圖上將拱極城的東西軸線(即宛平城東西兩座城門連接線)向東延伸,其東端正是大享殿的寶頂。這似乎可以證明,明代時大享殿的寶頂被賦予了北極星的意味,而拱極城的命名,也直接和它的布局有關聯的。
  • 夜讀| 北京城的中軸線是怎樣一步一步形成的?
    歷史上金人溝通高梁河與西山水系以助漕運的創舉,真是不可小覷,它為後來元大都的建成,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依水布局的元大都金中都的歷史並不長,1215年5月,蒙古軍隊攻陷中都,一代宮闕隨即毀於兵火。1260年,當躊躇滿志的忽必烈第一次踏進這座城市時,廢墟中的金宮已無法居住。
  • 京城水跡|北京城與大象的故事:六月則浴
    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北京城曾經水網縱橫的景象已積澱成一種城市印跡,這些「水跡」承載著北京的水韻風情,見證著城市的滄海桑田。「京城水跡」欄目,以水尋史,於水觀城,旨在向大家講述京城河湖水系的歷史風韻、發展變遷,讓更多的人了解北京城的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