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場地理】是什麼讓世界超級大漁場變得死寂?

2021-02-28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一直做地理 所以最專業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最強的地理自媒體科普矩陣

紐芬蘭漁場和北海漁場、秘魯漁場、北海道漁場並稱世界四大漁場,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淺水漁場之一,魚類極豐,尤以盛產鱈魚著稱,曾有「踩著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說法。幾百年間,紐芬蘭漁場一直興盛不衰,但在上世紀70年代,人們突然發現,鱈魚群消失了。


紐芬蘭的漁碼頭

文/ 陶短房

來源/ 羊城晚報

一個世界超級漁場已幾乎看不到漁船了

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省是加拿大10省中面積最小、經濟最不發達的省份,然而曾幾何時,這裡卻是北大西洋人人稱羨的富庶所在,並引發過英、法等殖民大國的覬覦和爭搶。


紐芬蘭的漁船

曾經的富庶來自於紐芬蘭島沿岸,那片東西長800公裡、南北寬320公裡,平均水深100米的紐芬蘭淺灘。由於這片淺灘位於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匯處,附近更有聖勞倫斯河注入,使這裡的海水富含營養鹽類,且湍流攪動,令浮遊生物大量繁殖,吸引鱈魚、鰈魚、鮭魚、鯡魚等魚類大量富集、繁衍,而冷暖流的大交匯,又形成阻止魚群遊動的天然水障,讓聚集繁衍的魚類難以遷徙,最終形成了著名的紐芬蘭大漁場。

這座漁場當年和北海漁場、秘魯漁場、北海道漁場並稱世界四大漁場,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淺水漁場之一,尤以盛產鱈魚著稱,當年曾有人讚美這裡的鱈魚「多到永遠也捕不完」。然而如今這裡已幾乎看不見漁船,更難覓鱈魚蹤跡,紐芬蘭漁場嚴格意義上業已不復存在,因為加拿大聯邦政府早已下達了禁漁令,當地漁業活動業已萎縮到聊勝於無的慘澹局面。


世界四大漁場:北海漁場、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秘魯漁場

那麼,紐芬蘭漁場是怎樣興起,又如何衰落的?

踩著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上岸

15世紀末、16世紀初,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為打破西班牙、葡萄牙對海上貿易和航線的壟斷,打算另闢蹊徑,尋找不經過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的「西北航線」。他選中了航海家約翰·卡波特,由他率領兩艘船組成的小船隊,開始了在冰冷的北方海域探險。

在這次探險中,卡波特船隊意外地發現了盛產鱈魚的紐芬蘭大漁場。

當時,卡波特驚奇地發現這裡的鱈魚多不勝數。他在日記裡寫道:「只要把石頭放在籃子裡,把它沉到水裡,籃子裡馬上就裝滿了鱈魚。」另一位船員則形容說:「魚群是那樣的稠密,我們簡直就是踩在魚群的背上走上岸的。」

這裡不僅鱈魚多,且當地人煙稀少,被卡波特等人視作天賜。那時的歐洲還處於文藝復興運動初期,人們普遍恪守教會的齋戒清規,一年的「齋戒日」加起來,竟超過半年時間,由於信徒們長時間不能吃肉,嚴重影響了他們的體力。

好在鱈魚是魚,不在齋戒範圍內,而且數量大,便於醃製,成為歐洲信徒們「齋戒日」廉價的補充體力的最佳選擇。於是,英國成為紐芬蘭漁場的主角,將大量鱈魚乾從紐芬蘭販運到歐洲各國,賺了無數的錢。

可以說,如果沒有紐芬蘭的鱈魚乾,歐洲很難在短時間裡擁有大量體力充沛的勞動力,以展開工業革命。正因如此,已故著名希臘裔加拿大籍歷史學家萊弗森·斯塔夫·裡阿諾斯才會在其史詩級巨作《全球通史》中大書「16世紀歐洲航海貿易最重要的低價商品是紐芬蘭鱈魚乾」。


紐芬蘭漁場邊的小漁村

捕撈有度曾令紐芬蘭漁場幾百年不衰

其實許多史料都顯示,早在1534年卡波特船隊抵達前20多年,葡萄牙人、法國人就已來到這裡捕魚,卡波特只不過是第一批抵達這裡的「官方船隊」。

1608年,英國人在紐芬蘭東部沿岸建立了一個漁村,這也是紐芬蘭第一個永久性漁村,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英國人打敗了同樣覬覦這裡的荷蘭人和法國人,將整個紐芬蘭據為己有,1713年英國正式佔據全紐芬蘭。

英國之所以能確立在紐芬蘭的優勢,除了武力外,和其捕魚技術的優越有很大關係:法國、葡萄牙等國漁民喜歡在遠海捕魚,捕撈結束後就趕緊返航回國,將鹹魚出售,而英國漁民則尋找到近海魚類洄遊時聚集的漁場,使用小船捕撈,捕到魚後就送上大船,如此一天忙碌2-3次,魚在大船上進行初步加工、醃製,幾天後大船裝滿,再駛近島岸,在岸上進一步加工後再運回歐洲。這種方法更安全高效,且醃魚能保存數年之久,很快壓倒了其它各國漁民。

這種傳統捕魚方式的另一個優點,是可以確保鱈魚資源不至於枯竭。近海漁場只有洄遊時才有魚,一條大漁船在整個洄遊季只能捕魚100噸左右,且捕撈時有意錯過鱈魚產卵期,避免了竭澤而漁的悲劇。

因此,幾百年來,紐芬蘭的鱈魚捕撈業長盛不衰,成為這個資源貧乏小島的支柱產業,並支撐其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一度獲得自治(實則獨立)地位。


捕撈有度曾令紐芬蘭漁場幾百年不衰

一戰讓紐芬蘭漁業遭到第一個意外:為了支持宗主國英國,紐芬蘭損失了1/4的青壯年男子,導致勞動力枯竭,有魚無人捕,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更讓這個島國雪上加霜,政府瀕臨破產,最終不得不在1934年宣布放棄自治,並在15年後加入了1869年曾公投拒絕加入的加拿大聯邦。

此時的紐芬蘭漁場,只有加拿大和英國漁船可以捕魚:西班牙和葡萄牙早在16世紀末就被趕出這裡,法國則在1904年放棄了紐芬蘭捕魚權。一戰後的蕭條期,讓原本就「踩著鱈魚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紐芬蘭漁場,鱈魚資源更加豐盛。

竭澤而漁釀悲劇

二戰後,漁業技術獲得很大發展,大型機械化拖網漁船已十分普及。這些拖網船使用網眼細小的大型拖網,一小時就能捕撈200噸鱈魚,且所過之處大魚、小魚一網打盡。前已述及,傳統捕魚方法,一條船一個漁季捕魚不過100噸(也就是拖網漁船半小時的捕撈量),而拖網船並非「單打獨鬥」,而總是結成船隊出動。

更有甚者,幾乎每個拖網船隊都伴隨有大型冷凍加工船,可以就地將捕撈的鱈魚加工成凍魚等魚製品,還可在海上給拖網船提供補給和後勤服務,這樣一來,拖網船幾乎可以全天候捕撈,不懼惡劣天氣,不管是產卵前的母魚,還是「不夠尺寸」的幼魚,都難逃它們的毒手。

現代化的機械化大漁船,拖著巨大的漁網,貼著海底粗暴地掠過,所到之處不僅魚類、貝類和軟體動物被一網打盡,連海底生態也被破壞殆盡。

由於拖網船並非在近岸淺灘而是在遠海作業,加拿大政府無權過問,加上紐芬蘭是新加入的省份,加拿大聯邦最初疏忽了對紐芬蘭漁場的保護,仍以為這裡的漁業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在上世紀50-60年代,這裡出現了漁輪雲集的熱鬧場景。


過度的捕撈令紐芬蘭漁村荒廢,漁船生鏽

但好景不長,全盛時代不到10年,漁場產量便開始從巔峰滑落,而且,各國漁輪為爭奪漁場而發生的衝突、摩擦也越來越頻繁,最終引發加拿大聯邦政府的重視,60年代末,加拿大聯邦政府開始著手勘察紐芬蘭漁場的漁業資源狀況。

然而加政府的辦事效率十分拖沓,一開始更把重點放在和外國船隊爭奪漁場管轄權上,而忽略了對漁業資源本身的保護。到1977年,他們突然發現,漁業資源比全盛期減少了60%,鱈魚更幾乎看不見了。

1977年,加拿大聯邦以「保護漁業資源」為由,宣布200海裡領海權,迫使歐美漁輪退出。但聯邦政府不敢得罪總人口近4萬的紐芬蘭漁民,對本國拖網漁船隊的濫捕聽之任之,無所顧忌的本國漁業公司在無人競爭的情況下反倒得到畸形發展,他們裝備了大型破冰船,使用聲吶等技術追蹤鱈魚群,這樣一來,鱈魚即便躲進冰層也難逃毒手。

瘋狂的捕撈,直到80年代仍沒有停止下來,貪婪的捕撈者相信漁場有取之不盡的鱈魚資源。而加拿大漁業部未能懸崖勒馬,懷著僥倖心理,採取了在數年內逐漸削減捕魚量配額的溫和做法。這對於已危機重重的紐芬蘭漁場,這種不癢不痛的做法,根本無法挽救它。

到了1992年,鱈魚數量已減少到20年前的2%,聯邦政府才總算猛省,宣布禁漁令,即永久性禁止拖網漁船在紐芬蘭漁場的作業。

此舉令近4萬紐芬蘭漁民失業,該省經濟更遭到傷筋動骨的打擊,至今也未恢復元氣。島上人口本就不多,無以謀生的情況下更在10年間流失10%,造成嚴重社會問題,許多家庭破裂,島上不少村鎮萎縮甚至被放棄,令聯邦政府不得不每年投入4億加元進行補償。

漁業資源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2003年,禁漁令發布11年後的調查發現,鱈魚資源在紐芬蘭海域幾乎沒有什麼恢復。今天,禁漁令已實施了整整20年了,元氣仍未能恢復。


紐芬蘭的捕蝦器

人類必須節制過度的貪慾

如今的紐芬蘭漁場,鱈魚只在每年5-12月允許捕撈(南海岸總配額每年僅7000噸,僅相當於當年一艘拖網漁船不到兩天的捕撈量);此外,每年還允許在4-7月捕撈5000噸峨螺和6萬噸螃蟹,4-12月允許捕蝦,其餘時間,漁民們只能靠失業救濟度日。

紐芬蘭漁場如今還能捕到海蟹和龍蝦,這些都是東亞國家青睞的美味海鮮,因此當地漁業企業和東亞投資者都有意在這方面進行合作,但聯邦政府和當地漁民對此卻顧慮重重,他們擔心的是,一旦海蟹和龍蝦也重蹈鱈魚覆轍,那紐芬蘭漁場可就真的啥也捕不成了。

紐芬蘭漁場的悲劇只是眾多海洋生態災難中的一個典型案例,對大海的無度索取如今仍在世界各海域不斷上演著。就中國來說,沿海的四大漁場———渤海灣、舟山、北部灣和南海沿海漁場,也名存實亡。如果沒有人工養殖等措施的實施,也將是空蕩蕩的一片藍。

為了挽救地球上這藍色寶藏,人類必須節制自己的過度貪慾,否則,後果可以想見。


挪威漁民正在曬制鱈魚乾


北海道漁場的捕撈作業


秘魯漁民正在捕魚


浙江舟山漁場萬艘漁船湧向大海 CFP/圖

延伸閱讀:

北海漁場:

北海漁場有上千年的漁業歷史、800多座漁村和數萬漁民,位於大西洋東北部,北為設得蘭群島,東鄰挪威和丹麥,南接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北海漁場的北部以開闊水域與大西洋連成一片,海區南北長965.4公裡,東西寬643.6公裡,面積57.5萬平方公裡。大部分海區水深不超過100米,因地處北大西洋暖流和東格陵蘭寒流交匯處,漁業資源豐富,品種多樣,主要有鯡魚、鯖魚、鱈魚等。

1989年,挪威海洋生物學調研人員向政府報告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北海的巴倫支海鱈魚降到的百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而漁民也發現捕撈到了鱈魚不僅數量不足,而且頭大身小,這意味著魚群處於飢餓狀態。

為了保護鱈魚資源,挪威政府採取了鐵腕措施:實施嚴格的配額捕撈。幸運的是,經過3年的痛苦等待,漁民終于欣喜地看到了大鱈魚群的回歸。

秘魯漁場:

秘魯漁場是四大漁場中唯一由上升補償流而非暖流和寒流交匯而形成的,位於秘魯沿岸的太平洋海域,這裡有強大的秘魯寒流經過,且常年盛行南風、東南風,導致表層海水偏離海岸,下層冷水上泛,不僅令水溫顯著下降,且從海底帶上大量硝酸鹽、磷酸鹽等營養物質,且沿海雲霧較多,日照不強,有利於浮遊生物大量繁殖。從而成為適宜冷水魚類生長、繁衍的大漁場,寬達370公裡的漁區,經濟魚類品種多達800餘種,主要有鰣魚、鳳尾魚、鯷魚等。

北海道漁場:

北海道漁場位於亞洲東部、日本北海道島附近海域,是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處,為當今世界第一大漁場,主要漁業品種包括鮭魚、狹鱈、太平洋鯡魚、秋刀魚和遠東擬沙丁魚等。

來源 羊城晚報

點下「在看」誇誇小編!

相關焦點

  • 是什麼讓世界超級大漁場變得
    北海漁場  北海道漁場  紐芬蘭漁場  秘魯漁場  世界四大漁場幾百年間,它一直興盛不衰,但在上世紀70年代,人們突然發現,鱈魚群消失了1一個世界超級漁場已幾乎看不到漁船了紐芬蘭和拉布拉多省是加拿大10省中面積最小、經濟最不發達的省份,然而曾幾何時,這裡卻是北大西洋人人稱羨的富庶所在,並引發過英、法等殖民大國的覬覦和爭搶。
  • 解碼地理:世界上就這四個大漁場嗎?
    異的。二是五大世界大範圍漁場:1、北太平洋漁場:包括北海道漁場、我國舟山漁場、北美洲西海岸眾多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2、東南太平洋漁場:包括秘魯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3、西北大西洋漁場:包括紐芬蘭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4、東北大西洋漁場:包括北海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5、東南大西洋漁場:是包括非洲西南部沿海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三是世界小範圍漁場,如馬來群島漁場等等海區。
  • 紐芬蘭漁場 | 一座世界超級漁場的消失
    它曾經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與日本的北海道漁場、英國的北海漁場和秘魯的秘魯漁場齊名。
  • 它是世界超級「四大漁場」之一,卻因人類的貪婪,被永久關閉了?
    海岸線經歷過高中時代,學過地理的朋友一定還記得,地理課本裡有著著名的「四大漁場」。和其他漁場不同的是,這四大漁場的等級是「超級」,也就是說,從整個世界的視野來看,這四座漁場絕對是無人能敵的級別。但其中有一座漁場,發展不如人意,如今它的「超級」只能是過去式。
  • 《新華視點》超級漁場出國記
    (原標題:《新華視點》超級漁場出國記)
  • 高中地理|漁場的形成和分布規律
    (6)按具體地理名稱的漁場:如煙威漁場是指分布在煙臺、威海附近海域的漁場,舟山漁場是指分布在舟山附近海域的漁場,北部灣漁場是指分布在北部灣海域的漁場等。舟山漁場位於杭州灣以東,長江口東南的浙江東北部,緯度為北緯29°30′~31°00′,東經120°30′~125°00′,是中國最大的漁場。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以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墨魚(烏賊)4大經濟魚類為主要漁產。舟山漁場地處長江、錢塘江、甬江入海口,沿岸流、臺灣暖流和黃海冷水團交匯於此。
  • 世界公認的四大漁場,日本北海道漁場居榜首,一漁場已經消失
    漁場是海底裡面的魚類以及生物密集生活的場所,具有很高的捕撈價值。附近海域暖流和寒流交匯讓海鹽這些營養物質漂浮在上層才能造成魚類的大量繁殖,那麼你知道世界四大漁場是哪四個嗎?今天大家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盤點世界四大漁場:紐芬蘭漁場現面臨無魚可捕
    從圖片上可以清楚看到「世界四大漁場」在全球的分布圖,學過基礎地理的都清楚,造成漁場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洋流。對於我國而言,最有名的就是舟山漁場了,不過舟山漁場的規模跟這些漁場不能比。不過,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撈,導致一些漁場的漁業資源大幅的縮減,比如紐芬蘭漁場。
  • 海南將打造「超級漁場」
    據新華社電 海南省政府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近日籤署深海智能漁場裝備採購備忘錄及合作協議,雙方將合作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打造三臺網衣面積相當於7個足球場、可抵禦17級風浪的深遠海智能型「超級漁場」。根據備忘錄,3臺「超級漁場」由曾經交付挪威海上漁場的中船重工集團下屬單位——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設計承建。
  • 世界著名的「四大漁場」分布在哪兒?它們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二十一世紀被稱為「海洋的世紀」,一方面海洋運輸當今世界國際貿易和貨物運輸的最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海洋也是我們重要的食物來源地,有著豐富的漁業資源,將來還有可能開發「海洋牧場」。不過,海洋中的漁業資源並不是平均分布的,而是集中分布在某些區域,通常我們會把某些海洋漁業資源特別豐富的區域,稱為「漁場」。世界上傳統的著名漁場有四處,稱為「世界四大漁場」,分別是北海道漁場、北海漁場、紐芬蘭漁場和秘魯漁場。
  • 中國造"超級漁場"你知道阿門?軍民融合創世界之最
    中國造「超級漁場」:6月3日,由我國承建的世界首座、規模最大深海半潛式智能養殖場正式交付挪威用戶,這型深海裝備安裝各類傳感器2萬餘個,融入生物學、工學、電學、計算機等多學科技術,這座「超級漁場」也是我國海洋裝備製造領域軍民融合的重要嘗試。
  • 漲知識|一分鐘了解世界漁場
    漲知識|一分鐘了解世界漁場 2019-07-23 2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球著名的四大漁場,學過地理的都很熟悉,形成原因是這些!
    近幾年來隨著旅遊業的大力發展,人們也能夠去往世界各地旅遊打卡,而交通業的發展也讓我們能夠親眼去目睹一些優美的景色,我們世界發展至今,所產生的旅遊資源也是非常豐富的,特別是近幾年來一些海景風光也是非常的受遊客們的喜愛。
  • 中國的「超級漁場」,比五個足球場還大,遇到12級颱風都不怕
    我國不但能獨立完成國內任何重大工程,還能幫助落後國家修築橋梁、修築公路,建設龐大的基礎設施,也就是說,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僅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世界。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的研究當然不會一直停留在架橋上,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中國可移動的「超級漁場」,比五個足球場還大,遇上12級颱風不怕,這個超級漁場剛出來時,就引起不小的轟動,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 我國發明的養殖設備,智能超級漁場,7人養150萬條魚!
    接下來要講的就是關於養魚的趣聞,相信大家都知道海裡有漁場,只要是沾上大海,那規模一定很宏大,印象中漁場裡有許多捕魚用的漁網和網箱,然後成千上百條魚被撈起來,那是個壯觀的場面。除此之外,養魚人還要定期出海維護,經常出海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也不能防止利益損失,畢竟海上的天氣變化莫測,非人力所能改變。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四大漁場、洋流、南非、非洲的氣候)
    ,農業、漁業較為發達,但受自然地理因素影響明顯,耕地的分布不平衡,農業生產地區差異大。精講精析:(1)分析南非的地理位置。①南非位於非洲的最南部,東、西、南三側均瀕臨海洋;②南非溝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是重要的海上通道,運量大;但同時該航線較長,並且好望角附近受到西風的影響,風浪較大。(2)分析西部和南部沿海漁場的形成。
  • 「超級漁場」青島完成潛水裝載 即將遠航
    齊魯網6月15日青島訊(記者郭靜 趙佳 陳耀輝 青島臺崔穎 趙德峰)經過一天多的時間,世界首座最大的半潛式智能海上「漁場」終於在昨晚11
  • 中國造「超級漁場」可抗12級颱風
    (原標題:中國造「超級漁場」可抗12級颱風) 由我國承建的世界首座
  • 貪婪而造成至今仍無魚可捕,成為歷史的世界漁場,紐芬蘭漁場
    我們都知道世界四大漁場分別是日本北海道漁場、加拿大紐芬蘭漁場、英國北海漁場、秘魯漁場。世界漁場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陸架海域,那裡陽光充足,入海的河流能帶來豐富營養的鹽類,各種浮遊生物繁盛,吸引了眾多魚類資源,此外冷暖流的交匯處,也提供著豐富的魚餌。
  • 來參觀世界四大漁場一飽眼福口福
    那麼這些海鮮主要來源於什麼地方呢?並不是海洋的任何區域都有大量生物存在的。市場上出售的海鮮,目前已經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人工集中養殖,野生的佔比已經相比前幾十年大大下降(但這並不能說明捕撈野生海產品數量降低),由於市場仍然在擴大,只靠野生捕撈不能滿足需求且容易造成海洋生態環境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