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紅是廣東實驗學校的高中學生,她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抓緊學習,在寫作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他的不少文章,在全國省市和級的報刊上相繼發表,並有多篇徵文,榮獲全國優勝獎和一等獎。2014年11月,在一次全國中學生語文教研會上受邀作了題為《我是怎樣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語文自學》的發言,引起了與會者和許多中學生的強烈反響。
李小紅是怎樣在老師指導下學習寫作的呢?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作文寫得好,不僅要做好,文內的功課,也做好文的功課,俗話說:「功夫在文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通過仔細的觀察,在那些熟悉的事物中發現有新意的,有價值的東西,才能使描繪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富有特點。也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映像。例如有一次她在學習散文時,正值初冬,語文一位老師在課堂裡突然提出了一連串的奇怪問題,初冬的早晨,天色是怎麼樣變化的,初升的太陽和其他時分的太陽有什麼區別?霞光從何而來?同學們回答後,老師又問,「黎明時分的霧是怎麼樣的?晨露又是怎麼樣的?早晨的空氣中是什麼味道?」同學們爭著回答,「霧像潔白的輕紗籠罩著大地,」「晨露像珍珠般晶瑩剔透。」面對早晨空氣的味道,卻答不上來。李小紅想:「今天老師怎麼了?空氣不是無色無味的嗎?」可是老師笑而不答,只是說本周星期六早晨五點半乘車到郊外森林公園,到時候,你們去尋找,驗證一下你們的答案,回來寫一篇散文,題目是《初冬之晨》。
於是全班同學按時到了森林公園,天還沒亮,李小紅和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留意觀察天空的變化,其變化依次是東方天際,灰褐色的夜幕——露出灰白色——白色中夾雜著些淺紫色——橙紅色——天空發亮,可是什麼地方也找不到「潔白的輕紗。」陽光溫暖,柔和。發出道道,燦爛耀目的霞光。漫步在郊野中,大家輕輕的吸了一口氣,咦!空氣中真有一股,甜香味呢,沐浴著陽光,坐在草地上,晨露已不是,一顆顆分開的了。而是沙粉似的,連成了一片,不像「珍珠」也不「晶瑩」,觀察回校,李小紅心中有了數,寫了一篇質量較高的作文,《初冬之晨》。從這一事實我們可以看出,老師與家長教學生作文時,不僅要要教給學生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有一雙慧眼,學會觀察。許多學生怕作文,是肚子中沒有貨,你讓他拿什麼來寫。
此外,李小紅平時還注意捕捉生活中那些有價值的小鏡頭和思想火花,寫成生活札記。(這裡我要提醒大家,如果用文字記錄不方便那你可以用手機的攝像頭呀,先用鏡頭,後用文字也是可以的。)例如在一個大雨天,他看見一對師生共用一把單人傘。匙柄,傘的老師,請學著散氣,這小學生。自己的半個身子必淋溼了,儀式堂行,通過環境描寫加以襯託,更是著力描寫老師的,姿勢和每一個細節的動作,特別是散的情形。並擬題為傾斜的雨傘,表現了一位老師對學生,傾注了全部的愛,讚揚老師為祖國花朵成長而貢獻自己畢生,經歷的和心血,就這樣他在幾年內共寫了這類生活札記500多篇,積累了不少經驗和寶貴的材料。這就再一次說明積累材料的重要性,積累材料是寫作重要前提,著名詩郭沫若曾經說過收集材料要以十當一,要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二、不斷的鍛鍊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有一次老師要同學們,以人人都應講文明,禮貌為題寫一篇議論文,一小紅寫的作文只得了70分,他很苦惱,後來老師,把他叫到辦公室要造三個因為……,所以人人都應講文明禮貌的因果關係的複句。她略加思索就造好了,因為我國,自古以來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我們必須繼承這一傳統,所以人人都應該講文明禮貌。二,因為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主義的性質是文明的,所以人人都應該講文明禮貌。因為在每一個人都在講文明禮貌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的受益,所以人人都應講文明禮貌。老師聽後說,「你再說一下那些,因為、所以之間有什麼聯繫?」她就按照自己造句的思路,講道理,擺事實,分別證明這三個句子是正確的,於是老師高興地說,:「你造的三個不同的因果關係的複句,正是三個不同的小論點,而它們正是從三個不同角度去證明,人人都應該講文明禮貌這個大論點。你所解釋的過程,也就是認證三個小論點的過程,如果你按照論說文寫作的法則,經過整理,寫成文字,那就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了。「聽到這裡,她茅塞頓開,從此更加強調分析,概括能力的訓練,不斷的掌握各種議論方式方法,寫作議論文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李小紅的是幸運的,她遇到一位循循善誘的好老師,從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經驗,一、分析概括能力是對學生作文的影響,由其在議論文與說明文的寫作上。二,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是要精心培養的,培養不是代替,而是誘導學生分析概括。找出分析概括的方式方法,這就毛澤東強調的要知道梨子的滋味,那就要親口嘗一嘗。也正是古人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和家長不是要給孩子答案,而是要教如何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