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沓走了。悲傷過後,驢友們依然會踏上徵程。這兩日,一個話題頻頻被廣州驢友圈提及:安全起見,廣州幾個森林公園的主管部門能不能學學香港麥理浩徑,以目前相對成熟的幾條路線為藍本,正式創設廣州遠足行山徑,並設立規範的指引路標?
反思路無標識
吳沓或被迷路引上絕路
至今,警方尚未公布吳沓事件的調查結果。對吳沓的死因,我們不能妄下結論。
目前,廣州熱門的戶外行走路線大都集中在幾家森林公園。記者對比過網絡上各條路線的攻略,都有點凌亂,標識不清。行走在火爐山、鳳凰山、帽峰山衍生的幾條戶外路線上,因缺乏指引,迷路、滑倒是經常發生的事。
磨房論壇有一群驢友長期在周末進行「火帽線」(火爐山-帽峰山)行走。在吳沓出事的第二天,就有7位驢友結伴冒雨走完了這一路,驢友「又見你」回來後感慨,他已經是第二次冒雨走這條線了,「只想說三個字『不容易』」。
還有一名驢友「灕江魚」是和吳沓同天上山的,但他中途迷路了就放棄了,回來後在網上直嚷嚷「各位前輩,希望把線路中容易走錯的地方做一些指引,今天從絕望坡下山後就不知如何行進了,失敗而歸啊」。
在驢友圈裡,有一種「微笑文化」一直被強調,特別適用於獨行者。驢友「臨泉大魚」如是闡述這種文化:「建議大家在行山的時候,見到一個人的,請給個微笑或打個招呼。如果可能,了解一下對方的情況,如果是新人或沒有走過路線的,請邀請一起走。」因為,迷路往往就是出現意外的導火索。
然而,除了「微笑」外,我們還可以做點什麼呢?
建議 遠足指引
廣州能否效仿香港麥徑
一名參與搜救的驢友說,他在護送吳沓家人下山的時候,冒出了一個念頭:吳沓所屬的工作單位廣東移動或者有關部門是否可以在出事岔口豎個不鏽鋼事件牌,可以對路過的山友們有警示作用?
更多的驢友也開始熱議設立指引路標的問題。翻看磨房論壇的舊帖,有一個帖子引起記者的注意。就在3月31日,有人提出了一個《廣州山野設立路標方案》,發帖人就是這次參與援救的主心骨之一「雨川」。
「雨川」說,為了給登山市民提供路線指引,同時為戶外救援定位提供支持,應該給廣州周邊山野徒步路線沿途設立指引路標。他考慮得很詳細,路標分為指路路標和警示路標,參考國際先例採用黃色。在指路路標上,詳細列明路線名稱(比如:龍鳳線)、路線簡圖、標點、坐標,大概1公裡立一個。
據了解,在香港,驢友文化已經相當成熟,有好幾條遠足行山徑,麥理浩徑(簡稱「麥徑」)是最長的也是最有名的。走過麥徑的人都知道,西起香港島西貢,東至屯門,貫穿香港新界東西,全長共100公裡,分十段,沿途每500米設有一個標誌柱,也就是指引路標,全程共200個標誌柱。
查看去過麥逕行走的驢友日記,即使是第一次前往的,也沒有人提到「迷路」,大讚標誌清晰的卻很多。一名驢友寫道:「該路標不僅是路標,也是風景,也是毅行者賴以分配體力節奏的依據。」
不想,才過半個月,「廣州山野路標工程」還在討論中,吳沓就在山上出事了。
期待 驢友力薄
盼林業局莫坐視快行動
一開始,「雨川」考慮用民間的力量去達成這項「廣州山野路標工程」,由磨房牽頭尋求商家贊助,驢友成立專門小組在適當位置安裝路標並定期維護。
這種想法讓不少人猶豫。驢友「一斤」就認為靠民間的力量是難以長遠維繫的。很多驢友提出應當尋求政府支持。
香港麥理浩徑的指引路標上,清晰地寫明了此路標是由「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管理局」設立。
昨天,不少戶外運動專業人士就「吳沓事件」提出,在廣州戶外行走日愈興盛的今天,單靠民間力量進行指導規範是不可行的,政府其實應當在遠足登山運動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像麥徑就是1979年10月26日啟用,以港督麥理浩爵士命名並由麥理浩本人主持剪彩的。
多位資深驢友都建議,作為幾家森林公園的「大管家」廣州市林業局,可以考慮學習香港的成熟做法,創設廣州正式命名的遠足行山徑並設立規範的指引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