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阿里山地區27日中午發生小火車翻車事故,一列掛有8節車廂的小火車,從神木站開往阿里山站,行經70公裡250米處,突然有棵大楠木枝幹斷裂,剛好擊中最後1節車廂,造成多節車廂翻覆。
截至27日晚間11時,事故已造成5名大陸遊客罹難,百餘名大陸遊客不同程度受傷,其中重傷18人、中傷47人、輕傷42人。
大樹斷裂
緊急救援
展開調查
多節車廂跌落橋下
這起意外發生在中午12時17分左右,一列掛有8節車廂的小火車從神木站開往阿里山站,行經70公裡250米處,突然有棵大楠木枝幹斷裂,壓著最後一節車廂,造成骨牌效應,第7、8節車廂成90度翻覆,第6節車廂更呈180度翻覆,造成車廂上下顛倒,車輪朝天;第5節車廂則呈45度橫倒,景況觸目驚心。其中3節車廂跌落橋下。
列車駕駛員蕭宇宏表示,車禍發生時,剛好行經上坡路段,當時的時速僅約10公裡,由於楠木撕裂倒塌前,毫無預警,他隱約有聽到「剝剝剝」的聲音,感覺有點異常,於是踩下剎車。但楠木枝幹竟然撕裂砸向車廂。
由於現場非常混亂,許多遊客被壓在翻覆的車廂裡,因此詳細傷亡情形,目前仍無法估計。
緊急救援
軍方派海鷗直升機上山
嘉義縣府啟動一級災害應變,縣長張花冠親自坐鎮指揮。由於現場是山區,大型消防車無法進入。空軍救護隊立即出動4架海鷗直升機趕往現場,以吊掛方式,載送重傷者下山急救;嘉義林管處則加派列車,趕到事故地點,接傷者到阿里山站,轉搭救護車下山。
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聞訊後,臨時中斷國民黨中常會回到辦公室指揮救援,盼儘快救治傷者,找出事故主因,把傷害減到最小。
展開調查
阿里山小火車全線停駛
阿里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廖景泰表示,還好阿里山花季已經結束,昨天又不是假日,小火車載客人數並不是很多,否則傷亡可能更為慘重。
「農委會」林務局副局長李桃生表示,即日起阿里山小火車全線停駛,同時派員前往調查小火車鐵軌全線周邊樹木,避免類似事件再發生。
翻覆地點
距上次慘劇發生地不到300米
林務局嘉義林管處表示,這起車禍的發生地點,距8年前小火車翻覆的地點不到300米。
2003年3月1日阿里山櫻花季前夕,有1列神木線小火車翻覆,造成17人死亡、173人受傷。當時小火車行經神木附近的第4分道,在經過1座長約20米的鐵橋時,突然出軌翻覆。昨天翻覆的小火車,也是經過1座鐵橋時翻覆,第5、6節車廂掉落約10米橋下。不同的是,8年前翻覆意外,是因為人為疏忽,火車頭與客車之間聯結的「角旋塞」未開啟,導致剎車系統失靈。
死亡遊客
可獲保險金200萬元新臺幣
事發後,國務院臺辦、國家旅遊局高度重視,立即啟動突發事件應急聯繫處理機制。
臺「觀光局」業務組組長陳美秀表示,已安排傷亡大陸遊客家屬來臺事宜,死亡遊客最少可獲旅遊平安險新臺幣200萬元(約為人民幣45萬元)保險金。
本版稿件據新華社、中新社
「譁啦」一聲響
以為發生地震了
記者27日晚在嘉義市聖瑪爾定醫院急診大廳看到,約20名受輕傷的大陸遊客正在接受治療。來自浙江溫州的58歲遊客陳振斌告訴記者,他和姐姐、妹妹3人都坐在出事小火車的第八節車廂。「當時『譁啦』一聲響,大家都以為是地震,後來才知道是車廂被大樹砸到。」他說,第六、七、八三節車廂都翻了,第八節車廂被路邊大樹擋住後,沒有翻出太遠。他們3人從已經底朝天的車廂中爬了出來。
「當時非常危險,我爬出來以後,趕緊救人,從第八節車廂底下,我和同伴搬出五六個人。當時現場十分混亂,前面第六、七節車廂的遊客大喊『是男人的快過來,很多人被壓住了』。我們幾個沒受傷的趕緊過去,就這樣還是有些人被車廂壓住,最後沒有搶救過來。」雖然沒有受傷,姐姐、妹妹也無大礙,但陳振斌回憶起事發情景還是很激動。
阿里山小火車
發生11次事故
臺灣阿里山登山鐵路與小火車已有百年歷史,整條鐵路從海拔30米的嘉義市一直貫通到海拔2216米的阿里山站,坡度非常陡峭,是世界三大登山鐵路之一。
這條鐵路始建於1909年,當時是日本殖民統治者為了方便從阿里山搬運珍貴紅檜而建。工程於1911年完工。阿里山登山鐵路目前使用的小火車名為「阿里山號」。為解決爬陡坡問題,火車採用特殊的運行方式,即每爬行一段陡坡後,車頭和車尾互換,用「之」字型前進。
連同此次,阿里山鐵路自1962年載客營運以來,共發生11次事故,其中以2003年3月1日翻覆,造成17人死亡、173 人受傷最為慘重。
1996年6月發生工程列車輾斃民眾事件,是阿里山森林鐵路載客營運以來的第1次意外;1998年發生轎車與列車擦撞,1人受傷。
2002年發生6次意外,是歷年來最多,除了工程列車發生事故,造成承包商死亡之外,其他5次則有1至2人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