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510年前,王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創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為核心精髓的心學體系,修文因此被稱為「王學聖地」。1949年11月,修文解放,開啟了經濟社會發展新紀元。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修文人民群眾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從解決群眾溫飽問題,到步入全面小康;從家庭手工作坊的生產方式,到現代化工廠設備,修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如今,人民群眾衣、食、住、行有保障,生、老、病無擔憂,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得到大幅度提升。 70年來,修文一步一個腳印,地方生產總值突破190億元。 修文縣委書記孫華忠說,修文就像一面鏡子,映照了時代變遷的風貌,展示了修文人民的智慧。 新中國成立伊始,修文百廢待興。1978年,花榔公社黃銀生產隊率先將集體耕地安排給社員種植夏收作物,拉開了全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幕;1980年,放寬工業企業自主權,邁出了全縣工業體制改革第一步,馬家橋鐵廠成為縣內首家股份合作企業;1984年,縣信用聯社組建,現在成為存款過百億元的農村商業銀行;1985年,取消糧食統購,充分調動了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1991年,美國C-E礦產公司與三角山水泥廠聯合組建四達礦產公司,成為修文縣第一家中外合資股份制企業…… 如今,修文的「前進」牌輪胎、倍隆化工食品添加劑、木易精細陶瓷新材料、天龍摩擦剎車片、宇豐熔料化工產品等一批高端製造產品已走出國門,遠銷美國和英國、法國等歐盟國家;修文獼猴桃從「小野果」轉型為「大品牌」,市場已基本覆蓋國內一、二線城市,正逐步拓展海外市場。 70年,艱苦奮鬥、砥礪前行,修文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團結帶領全縣廣大幹部群眾,凝心聚力抓建設,開拓進取譜新篇,換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修文縣地方生產總值突破190億元,是1978年的583倍、是1985年的210倍,是2001年的21倍。2010年,修文縣進入貴州省「經濟強縣」之列,2018年進入中國西部百強縣行列。 今天的修文,正沿著現代化建設的道路闊步前進,不斷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續寫經濟發展新篇章。2019年上半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7195元,在貴陽市排名第二。13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有10項增速名列貴陽市前四,金融存、貸款餘額增速排全市第一;GDP、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完成96億元、4.2億元,增速排全市第二;固定資產投資、限上消費品零售總額、一產增加值增速排貴陽市第三;規上工業增加值、旅遊總收入增速排貴陽市第四,高標準完成「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目標任務。 70年來,從土裡刨食到農業園區化、規模化、標準化、工業化、景區化發展。 解放初期,修文縣農業基礎薄弱,生產方式單一。1988年,離休幹部馬懷麟在谷堡鎮(原烏慄鄉)下硐村成立下硐村聯合農場,從外地引進獼猴桃品種,當年種植1940畝,拉開了修文獼猴桃產業發展的序幕。目前全縣獼猴桃種植面積達16.7萬畝,居全國第四、全省第一;獼猴桃種植涉及全縣10鄉鎮108個行政村,參與種植的企業144家、合作社106個、農戶6000餘戶,綜合產值達20多億元。 從鋤頭、鐮刀、手推車等作為農業生產主要工具,畜力、人力作為主要動力,到不斷引進和推廣新型農機具,拖拉機、旋耕機、耕整機,機械動力替代了畜力、人力;農機戶和農機服務組織從無到有;畜牧業從散養到規模化生態養殖轉變;農業生產從人工監測到大數據快速準確監控。新中國成立以來,修文縣農業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修文是全國獼猴桃產業大縣、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全省最大的奶源基地、重要的生豬養殖基地和禽蛋基地。「修文獼猴桃」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榮獲國家地理證明商標、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榮譽;成功創建國家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建立起以獼猴桃為主的大數據物聯網可追溯系統,成功創建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依託獼猴桃產業,修文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 新中國成立70年,修文農業從單一的弱、小狀態,發展為山上果園、山下菜園、園中畜場、種養並舉、長短結合、生態循環、農旅一體的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形成科學、生態、循環的農業發展新格局。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2018年,修文縣農業總產值40.69億元,是1978年的192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41元,是1978年的102倍。 修文以「知行合一、協力爭先」的精神,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鬥志,奮力開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推進鄉村振興,譜寫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的秀美修文新篇章。 70年來,從缺吃少穿到不愁吃、不愁穿,教育、醫療、住房有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修文大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嚴格按照「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全力推進脫貧攻堅。抓細抓實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組織方式、資金籌措、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八要素」,實現了果、菜、畜、藥四大產業覆蓋全縣所有鄉村和60%以上的貧困戶,基本實現「戶戶有增收產業,人人有脫貧門路」的目標。「十二五」期間,該縣完成了大石、六屯、小箐、灑坪4個貧困鄉鎮減貧摘帽,減少貧困人口56203人,消除了絕對貧困現象,實現了整縣脫貧。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深入推進,修文縣農村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不斷完善,基本實現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寨寨通硬化路;農業灌溉能力不斷提升,農村安全飲水率達95%以上,城鄉水務一體化加快推進;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和綜合電壓合格率達99%以上;行政村無線網絡覆蓋率達100%,自然村寨覆蓋率達85%以上。 該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推進「春風行動」「夏秋攻勢」和「五個專項治理」,著力打好「四場硬仗」,緊扣「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按照「五步工作法」,量化細化目標,壓緊壓實責任,採取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一對一幫扶等舉措,全縣2255戶614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70年來,修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知行合一,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與獲得感。 長期以來,修文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知行合一,通過切實解決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努力促進群眾增收,不斷加速社會治理、旅遊、文化、公共衛生等事業發展。 社會治理大提升。修文堅持以群眾工作總攬社會治理,以提高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為抓手,按照整村推進、試點示範、全面提升的原則,堅持黨建引領、平安和諧、綠色生態、創新發展、文明新風的理念,推進社區、鄉村建設;將良知作為社會治理「善治」的人心依據,不斷健全村(居)自治機制,致良知以「治心」,「知行合一」以「治行」,群眾整體素質得到大幅提升;推進社會協同治理,減少社會矛盾,深化綜合治理,構建起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公眾參與、社會協同、法治保障」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城鄉建設大跨越。數據顯示,1949年,修文縣城區面積不足0.7平方公裡,2019年,修文城區面積達到13.5平方公裡,未來將突破20平方公裡;1978年,修文縣管轄5個區(社)的集鎮建設總面積只有2.8平方公裡,村民住房簡陋,有茅草房住戶1.2萬戶,到2018年,修文管轄的10個鄉鎮集鎮建設區總面積約為18平方公裡,城鎮化率達54.57%。 文化發展大繁榮。修文是陽明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知行合一」的精神如涓涓流水滋潤著一方百姓。70年來,建文化館、文化室、組建「文工團」、花燈協會等,縣鄉村三級(兩館一站一中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網絡基本形成,以廣播、電影、歌舞、戲曲等形式活躍在城鄉,進行文化推廣和普及。先後舉辦六屆陽明文化節與兩屆「龍場論壇」,文化發展空前繁榮。 教育發展大提速。從2012年到2017年,修文縣5年累計投資14億元,實施教育工程70個,教育建築面積40餘萬平方米,是新中國成立到2011年以來總和的2.3倍。在2014年省政府對縣黨政主要領導和縣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考核中獲得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績。2016年,修文縣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績,獲國家級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 公共衛生大發展。1952年,全縣僅有醫療機構2個,醫務人員12名、病床5張。如今修文全縣共有各級醫療機構215家,擁有開放床位數1520張。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全覆蓋,先後獲國家衛生縣城、省級示範衛生監督局、省級基層衛生應急規範化達標縣等榮譽。 旅遊景區大變化。1981年5月,陽明洞正式對外開放,標誌著修文旅遊產業發展揚帆起航。通過30餘年的發展,全縣已建成開放陽明文化園、桃源河旅遊景區、黔貴六廣溫泉、貴州森林野生動物園、貴陽高爾夫度假中心、蘇格蘭牧場、珍珠島度假中心7個旅遊景區(點)和數十個鄉村旅遊示範點。2018年,該縣共接待遊客1699.4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36.98億元。 今天的修文更加開放,努力搶抓戰略機遇,全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修文縣委書記孫華忠說,修文是一個從「心」開始的地方,步入新時代,修文從「心」開始,就一定能更加開放。 作為貴陽「三縣一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修文已成為貴陽經濟快速增長、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板塊,也是黔中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和川渝黔大通道的要塞,搶抓貴陽北拓發展的機遇,修文超前謀劃,提出將堅持產城景文融合發展思路,構建大健康產業「醫、養、健、管、遊、食」產業鏈,優化教育、衛生、商貿物流等服務配套,提升城市文化內涵,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宜康的秀美修文。 「修文之美,美在文化、美在生態、美在資源、美在產業;修文之美,美在過去、美在現在、美在未來。今天的修文,發展機遇前所未有,恰逢其時。未來3至5年,修文將是省會城市貴陽北部產業的核心區,資源配置的重點區,人口轉移的集聚區;修文將成為投資的寶地,旅遊的勝地,養生的福地。」孫華忠對修文未來發展充滿了信心和激情。 對未來發展,修文提出以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農業園區、服務業集聚區為重要抓手,主動承接國內外中高端消費製造業,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和特色小鎮,構建「產城人」一體化發展格局,提升對外開放層次。 充分發揮修文在貴陽、遵義兩大經濟體中的紐帶作用,面向貴陽中心城區,遵義近鄰城市輻射區,加快同城化進程。積極主動承接中心城區電子信息、航空航天、醫藥製造、新型建材、現代物流、專業市場等產業轉移。 以智能製造、裝備製造、生物醫藥、農產品深加工、新材料製造等產業為重點,主動開展招商,大力引進高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項目。 70年砥礪奮進,70年長歌未央。站在新時代、新起點,憶過往,百廢待興,群眾艱苦奮鬥;看今朝,青山綠水,人民幸福安康;謀未來,初心不忘,修文勇往直前。開放、開明、奮進的修文,未來發展前景無限。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王文忠 張德全
編輯 王澤堂
編審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