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截圖
10月31日萬聖節前夜,不少熱衷於節日的年輕人身著恐怖裝扮出現在各個公共場合,造成一些不良影響,有些人還受到驚嚇。青島地鐵2號線上的一位大叔斥責兩位「萬聖節裝扮」的年輕人,稱其是「中國人的恥辱」;有參加萬聖節的網友反映,身著萬聖節裝扮走在路上,還會招來路人的白眼和無故的謾罵……萬聖節在商業化消費主義的帶動下,更加傾向娛樂化,是年輕人在借節日的氛圍來宣洩壓力,對這偶然的狂歡,大家不妨多點寬容。
源於西方的萬聖節在傳入中國之後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衝突,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所展現的「敬鬼神」相背離,例如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鬼節」——中元節,是祭祀祖先、祈福緬懷的重大節日,是莊重、神聖、不可褻瀆的,需要心懷敬畏之心虔誠禱告。久而久之,中國人也十分避諱在公共場合大談鬼神之說,而西方這種「扮鬼」過節的行為,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是荒誕的、滑稽的,甚至會被認為是衝撞了神靈。中西方的文化衝突不可避免,我們要堅守自己的文化信仰,但是參與萬聖節作為個人行為無可指摘,我們也應該尊重個人的選擇,只要不妨礙他人,實在沒有必要過於苛責。
不難發現,萬聖節「狂歡」的背後,只是年輕人對工作壓力的自我宣洩,是一種對外來文化的獵奇心,不應該過分指摘。對於不能接受的人來說,也沒有必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控訴,扣上所謂「不愛國」的「高」帽子。就青島地鐵2號線上大叔斥責萬聖節扮鬼年輕人的事件來說:大叔認為他們「過洋節」就不是中國人、是中國人的恥辱,並還多次用侮辱性詞彙進行語言攻擊,這在公共場合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素質」「愛國」又體現在哪裡?再加上個別媒體為吸引眼球而胡亂配圖,引導網絡輿論呈一邊倒趨勢,紛紛指責過萬聖節的年輕人是「崇洋媚外」「過洋節而忘本」……輕易地給他們貼上「恥辱」標籤,未免也太過狹隘。對於「扮鬼」乘坐地鐵的年輕人來說,過西方節日本沒有錯,錯在不應把個人的「狂歡」變成大眾的「噩夢」。早前臺灣幼兒園就出現過聖節裝扮「無臉男孩」卻嚇哭同班小孩的例子,所以考慮到文化衝突,在公共場合還有老人和孩子,為避免意外發生,還是要多做準備。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必然帶來很多碰撞與衝突,這源於思想上、行為上、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外來事物也需要一個被接受、被認同的過程。相對於中國傳統節日的莊重、嚴肅、板正,西方的節日新穎、奇特、追求自由與放縱,更容易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可以在節日的狂歡中盡情享樂、釋放壓力,是調節枯燥生活的潤滑劑。我們將過西方節日看作是豐富生活的一種創新行為,去挑戰傳統的束縛,勇於嘗試新的事物,但這並不意味著是對傳統文化的遺忘,中華文化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不斷地揚棄、融合和發展的過程,而不是一味的抵制。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以寬容的態度去嘗試接納外來文化。(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