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為救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中國舉全國之力使用了大量且多樣的救治方法。在這些救治方法中,既非常規卻又極重要的肺移植手術相當引人注目。靠著它,中國的醫生們挽救了多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生命,也向國外輸出了寶貴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經驗。全國人大代表、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是全球首個嘗試為新冠肺炎患者做肺移植手術的醫生,他與他的團隊在過去幾個月的時間裡,分別在武漢和無錫完成了4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肺移植手術。
5月27日,陳靜瑜接受了包括紅星新聞在內的多家媒體採訪,講述了有關「肺移植手術」的更多細節。以下為陳靜瑜本人口述。
全國人大代表、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 受訪者供圖
全球首例新冠重症患者雙肺移植手術
在高風險下順利完成
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手術是由無錫市人民醫院承擔的,這位患者58歲,來自江蘇連雲港,他的肺已經纖維化不可逆,需要靠ECMO來維持生命。原本我們想等他狀態好一點再進行手術。但是2月27日,病人雙肺氣道開始出血,我們緊急啟動了肺移植手術項目,把病人登記到了全國聯網的註冊登記系統裡等待分配供體。第二天,病人出血更加厲害,整個人處於休克狀態,如果再等不到肺源,病人可能撐不了兩天。
幸運的是在29日我們終於獲得了一位來自河南洛陽的器官捐獻者的供體。為了做這一臺手術,我們提前把無錫市人民醫院肺移植手術間(包括所有的設備)整建制搬遷到了無錫市傳染病醫院。肺源需要從河南運到無錫,在供體距醫院還有一個小時路程時,我們把患者送進了負壓手術間。
按照正常的肺移植手術操作流程,一般情況下,4至5個小時就能夠完成雙肺移植手術。但這次我們面對的是新冠病人,新冠病毒傳染性非常強,即使術前病人的鼻腔和血液的核酸檢測都是陰性,但不能確定病人的肺部是否存在著病毒,參與手術的醫務人員面臨著被感染的高風險。
我和我的團隊做了充足的準備,所有人員都採取了三級防護。除普通隔離服外,我們還要穿戴一個帶有正壓送風系統的頭套、N95的口罩、2到3層手套等一整套裝置。無疑,這樣的防護裝置會為手術操作帶來諸多不便,就連最基本的口語交流也不能進行,預計七八個小時的手術時間對我們來說充滿了挑戰。好在術前我們進行了多次流程練習,也約定了交流手勢。最終,我們用了不到六個小時,高效完成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終末期患者的雙肺移植手術。
履行人大代表職責:
建議組織國家肺移植團隊赴武漢救治晚期患者
緊接著,我們又在江蘇做了第二例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手術。患者是一名73歲的老人,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我們第二例手術快了很多。這次手術完成後,江蘇省的新冠肺炎患者就清零,基本沒有危重症的患者了。但還沒有到放鬆的時候,武漢還有危重症患者等著救助。
今年三月,我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發出了一份《關於組建國家級肺移植團隊進行新冠肺炎肺移植的建議》,建議組織國家肺移植團隊赴武漢全力救治晚期患者,降低病亡率。
(記者註:4月18日,陳靜瑜的建議被採納,國務院新冠肺炎聯防聯控醫療救治組決定成立肺移植專家組,召集專家團隊赴武漢指導,並參與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陳靜瑜被任命為組長,肺移植部分費用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籌集。)
全國人大代表、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 受訪者供圖
回應質疑:
1. 為什麼那麼快有匹配肺源?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會因病情危急優先得到分配
進行肺移植手術的新冠肺炎患者具有很高的選擇標準,限制條件很多。需在嚴格的倫理討論通過後,才會把患者信息錄入到全國聯網的器官移植登記分配系統中去,按照正常途徑進行器官網絡的分配。操作流程非常科學、嚴謹。
在器官捐獻網絡中,會按照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來進行分配,而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會因病情危急而優先得到分配,這符合我們國家分配登記系統的倫理原則。
2.患者移植時體內病毒沒有排乾淨新肺會再次感染嗎?
患者還需要做進一步科學研究觀察
肺移植病人就像肝移植和腎移植病人一樣,患者在術後需要服用抗排異藥進行免疫抑制。實際上手術成功的話,病人跟正常人是沒什麼兩樣的。很多接受器官移植後的病人都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只不過我們需要定期對他們進行隨訪,移植的器官需要長期維護。
我們做完肺移植手術後,取了病人的病肺拿去做檢測,病肺的核酸檢測結果顯示呈陽性。大家可能覺得很吃驚,核酸陽性是不是意味著病肺裡面還存在著病毒?但經過毒理研究,發現這個病毒是沒有活力的,這只是病毒殘留的鹼基。核酸檢測呈陽性,不等於說患者體內還有病毒來繼續攻擊新的肺。當然,現在患者還在服用抗排異藥和免疫抑制劑,這些藥物會不會使病人的免疫力降低,進而導致他們復陽,這是我們接下來要對幾個受者做的主要觀察。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嚴雨程 北京報導
編輯 柴暢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