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肺移植第一人」陳靜瑜:肺移植病人術後成功跟正常人沒什麼兩樣

2021-01-12 紅星新聞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為救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中國舉全國之力使用了大量且多樣的救治方法。在這些救治方法中,既非常規卻又極重要的肺移植手術相當引人注目。靠著它,中國的醫生們挽救了多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生命,也向國外輸出了寶貴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經驗。全國人大代表、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是全球首個嘗試為新冠肺炎患者做肺移植手術的醫生,他與他的團隊在過去幾個月的時間裡,分別在武漢和無錫完成了4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肺移植手術。

5月27日,陳靜瑜接受了包括紅星新聞在內的多家媒體採訪,講述了有關「肺移植手術」的更多細節。以下為陳靜瑜本人口述。

全國人大代表、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 受訪者供圖

全球首例新冠重症患者雙肺移植手術

在高風險下順利完成

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手術是由無錫市人民醫院承擔的,這位患者58歲,來自江蘇連雲港,他的肺已經纖維化不可逆,需要靠ECMO來維持生命。原本我們想等他狀態好一點再進行手術。但是2月27日,病人雙肺氣道開始出血,我們緊急啟動了肺移植手術項目,把病人登記到了全國聯網的註冊登記系統裡等待分配供體。第二天,病人出血更加厲害,整個人處於休克狀態,如果再等不到肺源,病人可能撐不了兩天。

幸運的是在29日我們終於獲得了一位來自河南洛陽的器官捐獻者的供體。為了做這一臺手術,我們提前把無錫市人民醫院肺移植手術間(包括所有的設備)整建制搬遷到了無錫市傳染病醫院。肺源需要從河南運到無錫,在供體距醫院還有一個小時路程時,我們把患者送進了負壓手術間。

按照正常的肺移植手術操作流程,一般情況下,4至5個小時就能夠完成雙肺移植手術。但這次我們面對的是新冠病人,新冠病毒傳染性非常強,即使術前病人的鼻腔和血液的核酸檢測都是陰性,但不能確定病人的肺部是否存在著病毒,參與手術的醫務人員面臨著被感染的高風險。

我和我的團隊做了充足的準備,所有人員都採取了三級防護。除普通隔離服外,我們還要穿戴一個帶有正壓送風系統的頭套、N95的口罩、2到3層手套等一整套裝置。無疑,這樣的防護裝置會為手術操作帶來諸多不便,就連最基本的口語交流也不能進行,預計七八個小時的手術時間對我們來說充滿了挑戰。好在術前我們進行了多次流程練習,也約定了交流手勢。最終,我們用了不到六個小時,高效完成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終末期患者的雙肺移植手術。

履行人大代表職責:

建議組織國家肺移植團隊赴武漢救治晚期患者

緊接著,我們又在江蘇做了第二例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手術。患者是一名73歲的老人,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我們第二例手術快了很多。這次手術完成後,江蘇省的新冠肺炎患者就清零,基本沒有危重症的患者了。但還沒有到放鬆的時候,武漢還有危重症患者等著救助。

今年三月,我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發出了一份《關於組建國家級肺移植團隊進行新冠肺炎肺移植的建議》,建議組織國家肺移植團隊赴武漢全力救治晚期患者,降低病亡率。

(記者註:4月18日,陳靜瑜的建議被採納,國務院新冠肺炎聯防聯控醫療救治組決定成立肺移植專家組,召集專家團隊赴武漢指導,並參與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陳靜瑜被任命為組長,肺移植部分費用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籌集。)

全國人大代表、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 受訪者供圖

回應質疑:

1. 為什麼那麼快有匹配肺源?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會因病情危急優先得到分配

進行肺移植手術的新冠肺炎患者具有很高的選擇標準,限制條件很多。需在嚴格的倫理討論通過後,才會把患者信息錄入到全國聯網的器官移植登記分配系統中去,按照正常途徑進行器官網絡的分配。操作流程非常科學、嚴謹。

在器官捐獻網絡中,會按照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來進行分配,而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會因病情危急而優先得到分配,這符合我們國家分配登記系統的倫理原則。

2.患者移植時體內病毒沒有排乾淨新肺會再次感染嗎?

患者還需要做進一步科學研究觀察

肺移植病人就像肝移植和腎移植病人一樣,患者在術後需要服用抗排異藥進行免疫抑制。實際上手術成功的話,病人跟正常人是沒什麼兩樣的。很多接受器官移植後的病人都能正常生活和工作,只不過我們需要定期對他們進行隨訪,移植的器官需要長期維護。

我們做完肺移植手術後,取了病人的病肺拿去做檢測,病肺的核酸檢測結果顯示呈陽性。大家可能覺得很吃驚,核酸陽性是不是意味著病肺裡面還存在著病毒?但經過毒理研究,發現這個病毒是沒有活力的,這只是病毒殘留的鹼基。核酸檢測呈陽性,不等於說患者體內還有病毒來繼續攻擊新的肺。當然,現在患者還在服用抗排異藥和免疫抑制劑,這些藥物會不會使病人的免疫力降低,進而導致他們復陽,這是我們接下來要對幾個受者做的主要觀察。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嚴雨程 北京報導

編輯 柴暢

(本文來自紅星新聞APP,請至各大應用市場下載)

相關焦點

  • 中國肺移植第一人陳靜瑜:全國七成肺移植手術都是他做的
    陳靜瑜和團隊幾乎沒有調整休息的時間。肺移植除了手術,術後管理也是關鍵。感染是肺移植術後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時手術很順利,病人開始恢復很好,但突然病情急轉直下。另外,高齡受者術後因為心、腦原因導致的死亡更是防不勝防。現在醫院胸科ICU醫護力量強大,他還是時時操著心,周末5點半就醒,在微信裡查看團隊術後管理一切安好,才肯再睡個回籠覺。
  • 專訪陳靜瑜:給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做肺移植是「舉全國之力」
    本屆全國人大代表中,有不少曾親歷武漢抗疫一線,其中就包括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過去幾個月,陳靜瑜和他的團隊在無錫和武漢兩地,完成了4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肺移植手術,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打開了又一道生命的「希望之門」。△記者與陳靜瑜對話陳靜瑜:武漢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手術實際上是舉全國之力的,因為在我們國家衛健委直接領導下面,我們去的專家也是精英當中的精英。
  • 陳靜瑜代表:突破生命「禁區」的探索者
    然而,在非常之時,一篇題為《全球首例成功雙肺移植治療COVID-19晚期肺纖維化》的論文日前在《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在線發表,引起了國際醫學界的高度關注,更為各國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就是全國人大代表、長期從事肺移植基礎及臨床工作研究的南京醫科大學附屬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江蘇省肺移植中心主任陳靜瑜教授。
  • 肺移植—治療肺病的終極技能
    可是有這麼一群人,呼吸都是一種奢望。他們患有各種類型的肺部疾病:肺纖維化、肺動脈高壓、瀰漫性支氣管擴張、慢阻肺……這些病聽上去似乎不嚴重,可一旦發展到終末期,如果不依靠呼吸機,生命可能終結。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肺移植是最佳的選擇。01什麼是肺移植?
  • 17歲花季少女急需肺移植 一個來自杭州的電話讓她重獲新生還省了30...
    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 父親老何(化名)陪著女兒佳佳,在樹蘭(杭州)醫院接受肺移植手術,手術獲得圓滿成功,年輕的生命得以延續,鮮花重新綻放。據了解,這也是全球首例兒童單肺移植同期漏鬥胸矯正手術。  3歲查出佝僂病胸廓凹陷壓迫心肺  「女兒自打出生以來,就特別容易受涼感冒,平均每個月都會感冒一次。」
  • 雙肺移植: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攻克肺移植技術
    >多學科團隊協作是這次肺移植手術獲得成功的首要條件。第一醫學中心於啟林主任鼓勵團隊成員:「我們派出人員前往這兩家醫院,就是要虛心學習、取長補短,汲取他們的成果和經驗,一個月學不會,我們就學兩個月,中國學不會,我們還可以走出國門去學!」在1個多月的外出學習期間,團隊多次參與取肺及肺移植手術、術後管理值班等整個流程的工作,並編寫《解放軍總醫院肺移植手冊》。
  • 樹蘭醫院成功開展首例肺移植手術,患者48小時內轉出ICU
    幾天前,他在樹蘭(杭州)醫院成功完成雙側肺移植,整個手術歷時4個多小時,術後14小時就成功撤下了呼吸機,不到48小時順利轉出ICU。 6月11日是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日。對張先生來說,沒有捐獻者的大愛,就沒有移植手術的成功,更沒有生命的延續。他也幸運地成為了樹蘭醫院首例肺移植患者。
  • 15天「無肺」人迎來福音 滬肺科醫院成功實施長時間ECMO支持後肺移植
    人民網上海7月19日電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ECMO維持15天後的「無肺」人老李終於等來了他的福音,7月15日凌晨1:00,老李的右單側肺移植手術順利完成,他在上海市肺科醫院重獲新生。目前ECMO也已經撤下,生命體徵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