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訊,年輕媽媽李女士從日本旅遊回來,買了一行李箱的兒童藥。這些藥都是她看了網上的帖子淘來的。雖然是第一次去日本,但李女士對這些帖子上提到的「特效」兒童藥深信不疑。
在一些育兒微信群中,海淘兒童藥已經非常普遍。但許多媽媽並不知道,在我國,兒童超標用藥、用藥不當的情況也比較普遍。根據《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顯示,84.9%的家長給孩子用藥時存在安全隱患。而海淘兒童藥作為一種「自我藥療」行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風險性。
不理智:「以愛之名」的冒險《去日本不得不買的12種神藥》、《去德國必買的家庭藥品清單》……在一些育兒論壇上,這樣的「導購帖」備受年輕媽媽的追捧。隨著海淘越來越方便,許多媽媽已經不滿足於買服裝鞋子,而是把目標放到了國外的兒童藥品上。
在一些育兒微信群中,海淘兒童藥也是媽媽們經常討論的話題。有的遇到孩子咳嗽,在群裡求購海外止咳藥;有的剛剛掃貨歸來,把富餘的藥品拿出來轉讓;還有的乾脆做起了微商,專門做起了海淘兒童藥的生意。
退燒的、止咳的、止癢的……媽媽們海淘的藥品可謂是五花八門。然而記者發現,許多人在海淘之前,並沒有真正接觸過這些藥物。為何陌生的「洋藥品」會風靡媽媽圈?著名母嬰親子平臺「年糕媽媽」創始人李丹陽解釋,許多媽媽是出於對孩子的關愛,認為海外的兒童藥品更加安全放心,療效也更好。「家長想當然地認為進口東西就是更好,覺得海淘藥會給孩子更好的保護。但是在藥品方面,這種思維方式比較容易『踩坑』。」
北京市食藥監局相關人士介紹,通過海外代購渠道購買的藥品未通過國家食藥監部門臨床驗證和質量檢測等專業審批程序,不但產品質量和療效均無法保證,濫用還會帶來健康風險。相關人士稱,不建議採用代購等形式從境外購買藥品使用,而是應該到附近醫院就醫,或在正規的藥店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藥品。
作為有著醫學專業背景的育兒「大V」,李丹陽也不建議家長們去海淘兒童藥。「家長們不要相信任何所謂的特效藥。」她說,如果家長買到一些海淘藥物,又沒有能力看懂藥品說明書,只是根據一些代購商、網店賣家的介紹來使用的話,就很有可能控制不好劑量,或者用錯藥,從而對孩子帶來傷害。
不值得:有的神藥只是名字不同從2011年開始,北京和睦家醫院藥師門診主任冀連梅就不斷地向家長科普國外兒童藥物知識。她告訴記者,家長們海淘的兒童藥其實都是一些「小藥」。這些藥之所以能輕易地買到,是因為它們都是不需要處方就可以在藥店買到的非處方藥,大多用於感冒發燒等常見症狀。而像一些「新特藥」,一般人是買不出來的。
這些藥真的如同網上說的那樣有「特效」嗎?並不見得。冀連梅說,海淘兒童藥許多是緩解症狀的藥,比如退燒藥,這樣的藥物國內也有,效果也是一樣的。由於是常見病的常用藥,甚至連生產廠家都是同一家。有時候家長們淘回來的退燒藥有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其實就是國內的美林、泰諾林。「這些藥的生產廠家都是強生公司,療效也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在不同的國家藥名不一樣。」
至於感冒止咳藥,國外一般不推薦給孩子使用。在美國、英國、加拿大,4歲以下不推薦使用止咳藥,4到6歲則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比如感冒引起的咳嗽,如果不是特別嚴重,咳嗽頻率不是太高的話,首選的則是一些護理的手段,包括居室溫溼度調整、飲食的調整等。因而,中國家長買回來的感冒止咳藥很可能不是藥品類別的,而是一些「順勢療法」的產品,類似於國內的偏方。「這種產品在製備時要用水進行無限倍數的稀釋,就像把一滴墨水滴入大海裡面,其有效成分的濃度幾乎為零,除了水以外什麼都沒有。」因為只是起到了一個安慰劑的作用,冀連梅把買這種產品稱作「漂洋過海去買水」。
冀連梅說,很多情況下,家長們是已經購買了國外兒童藥,才找到她來諮詢意見。她說,許多家長看不懂藥品說明書,不懂單詞背後的含義。比如說明書上的「一滴管」,家長就可能誤以為是「一滴」。另外,包裝上標註的「毫升」和「毫克」也容易混淆。許多家長海淘兒童藥時都是「按圖索驥」,這同樣會有風險。在專業的醫療機構,通常把包裝相似的產品當作「高危藥品」來管理。同一個藥廠生產的不同藥品採用相似的包裝,這可能方便了推廣,但對於消費者來說就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隱患,容易弄錯。「因為吃錯藥而送醫的案例並不鮮見。同樣包裝的藥品,可能還分成人劑型和兒童劑型,比如劑量一個是0.5毫克,一個是0.25毫克,不是專業人士的話可能就不會注意到這些細節。」
不方便:海淘的深層原因良藥苦口,孩子不吃,這是令家長最為頭疼的問題。而在國外,兒童藥有各種各樣的劑型,有溶液狀的,粉末狀的,冰棒狀的,還有各種各樣的口味,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驅使家長選擇海淘。「海淘兒童藥的人群主要是來自大城市,可見這方面的需求已經有了,但是藥廠還沒有跟進。」
據了解,目前我國有近九成的藥物沒有兒童專用劑型。冀連梅說,有的藥品在國內的選擇餘地比較小,家長也只能把目光投向海淘。以嬰兒用的維生素D3滴劑為例,新生兒出生14天之後,需要補充維生素D,這對於母乳餵養的嬰兒來說尤其重要。然而,國內的維生素D的產品種類少,且多是軟膠囊的包裝,使用不便,也不經濟。而在國外,這種產品被做成了滴劑,而且還做成了不同的水果口味,兒童更容易接受。
更典型的例子是口服補液鹽。這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治療急性腹瀉脫水有療效的藥物。這種藥需要在孩子腹瀉時儘早的使用,及時地把電解質和水分補充進來。目前,國內只有一兩個藥廠在生產類似產品,家長在藥店很難買到。而在國外,口服補液鹽很常見,就像買飲料一樣,在超市裡就買得到。
「如果非要買的話,建議自己去國外的藥店;或者由國外的親友幫忙購買,至少來源可靠。」冀連梅表示,由於藥品的真假無法保證,網上代購其實是冒著很大風險。而且,藥品是非常特殊的商品,需要嚴格的儲存保管運輸。網上代購的「買手」很可能沒有這個條件,運輸環節也很容易出現問題,海淘的藥品很可能就會變質成為「劣藥」,從而會對人體造成損害。
不糊塗:成人藥掰片不等於兒童藥對於絕大部分家長而言,打交道更多的還是國產藥物,如何安全用藥才是需要仔細研究的課題。但由於缺乏兒童專用劑型,使用劑量也缺乏數據,長期以來,兒童用藥都會被當成「縮小版的成人」。許多患兒家長採取各種換算,按照「小兒酌減」的原則,把成人藥給孩子使用,很多用藥劑量甚至都是靠「手掰」來衡量,存在巨大的用藥安全隱患。根據《2016年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顯示,84.9%的家長給兒童用藥時存在安全隱患。有數據顯示,我國50%以上兒童都在超標用藥。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主任藥師黃琳介紹,把藥片掰片、溶解在溶液中、取出膠囊內容物等方式給藥都是不科學的。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按照兒童藥物動力學給藥,但由於許多藥品缺乏兒童用藥數據,目前多是按照公斤體重或者體表面積的計算方式給藥。「一般而言,40公斤以上或者年齡12歲以上的兒童是按照成人劑量給藥。」
黃琳表示,藥物在人體應用會產生個體差異,每個人的基因不同,導致劑量、療效和不良反應也都不一樣。因此,對兒童用藥進行基因檢測至關重要。前不久,博奧生物開展了為1000名兒童提供安全用藥免費基因檢測服務的活動,即是為兒童安全用藥提供重要參考。她說,通過兒童與常用藥物相關的代謝基因型的檢測,可以了解兒童對特定藥物的代謝能力,評估兒童對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為兒童用藥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參考。從另外的角度來說,基因檢測可以提高藥物治療效果,避免用藥不當對兒童造成的傷害,同時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支出。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王琪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