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茶的地圖,四大茶區都是名品薈萃,各顯特色。而其中的江南茶區,因其溫潤的氣候和深厚的人文積累,成為中國歷史名茶最為集中的茶區。故而,明代著名茶人,錢塘人許次紓在其用畢生心血寫就的《茶疏》裡,正文開篇即寫道「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
而在「白雲逐青山,碧水繞村郭」的江南,還有一個地方,名茶集中品質卓越,是中國茶無論如何繞不開的所在,這就是徽州和徽茶。
(徽州茶園風光)
徽州,地處皖南,黃山山脈綿延150多公裡,天賦的大好山水,自然醇美好茶。徽州茶區又和浙西和贛北一道,形成中國「綠茶金三角」,名茶十餘種,光耀奪目。現在我們熟悉的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和祁門紅茶只是徽茶組成的一部分。
(「中國綠茶金三角」主要山脈和名茶分布)
徽州產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在中國茶史的第一次揚名是在唐代。唐代鄉貢進士王敷的《茶酒論》裡有「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的記載,足已力證徽茶在唐朝的影響力。
(唐代進士王敷的《茶酒論》)
但是,在同樣寫於唐朝的陸羽《茶經》的「八之出「裡,徽州(唐稱歙州),被歸到浙西產區(陸羽把唐朝中國茶分為八大產區),其品質排序為」湖州上,常州次,歙州下「。顯然,在茶聖陸羽看來,歙州茶的品質沒有湖州那麼好。
(陸羽《茶經》所載唐朝八大茶區)
那麼,問題來了,陸羽的說法和王敷的記載是否矛盾?
其實,並不矛盾。唐朝時,朝廷把貢茶院設在了湖州,湖州茶的地位自然不用言說,所以茶聖陸羽的排序有其道理。而據白居易的《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和《元和郡縣誌裡》(浮梁每歲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餘萬貫)等記載,結合王敷的《茶酒論》,我們不難看出,歙州浮梁片區在唐朝的茶產量和貿易量是巨大的。
(松蘿茶:外形緊結圓實,翠綠顯毫)
徽州茶,從有量到有名的巨大改變,得益於松蘿茶的出現!
故而到了明末,馮時可寫《茶錄》時,就記錄了這一變化——「徽郡向無茶,近出松蘿茶,最為時尚!」。馮時可所說的徽郡向無茶,是指沒有影響力的名茶。
松蘿茶,誕生於明朝中期,到了明末,成了最為時尚的名茶,徽茶也隨之開始了它第二個高光時刻!
壹、大方和尚和兩款名茶
連同西湖龍井一起,說起松蘿茶的故事,要從明代中期一位叫「比丘大方」的和尚說起!
自古名山出好茶,而名山多名寺,名寺多名僧。在中國茶的歷史上,許多名茶的故事都與高僧有關。如杭州的徑山寺,所出產的徑山茶及其演化的「徑山茶宴」,被南宋的南浦昭明傳到了日本,後來慢慢演化為日本的「茶道」。武夷山的永樂天心禪寺,也與大紅袍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大方和尚,結庵松蘿山)
而這位推動了中國綠茶工藝變革的大方和尚,生卒年份不詳,相傳是一位雲遊和尚,初在蘇州修行,後入歙。據《歙縣誌》記載:「舊志載明隆慶間,僧大方住休之松蘿山,製法精妙,郡邑師其法,因稱茶曰松蘿。」
(松蘿山春茶採摘)
明代名士李維楨在《大方象贊》裡更是進一步描描寫了大方和尚的風姿「今新安松蘿茶出自大方,名冠天下,而大方亦服隱士巾服,鬢髮美須,翩翩仙舉矣」。在李維楨眼中,大方和尚不但擅長制茶,而且儼然一副仙人扮相。
明代的許多文獻都把松蘿茶的創製人指向大方和尚,創製時間大概是隆慶年間,距今已經將近600年歷史。更讓人嘖嘖稱奇的事情是,另一款同樣產於徽州的歷史名茶「頂谷大方」,創製人也是大方和尚。
(傳統工藝的頂谷大方,扁平炒青鼻祖)
頂谷大方,產於歙縣縣南的老竹嶺,又名「老竹大方」。安徽農業大學詹羅九教授考證後說,頂谷大方是扁平炒青的鼻祖。李大椿在《西湖龍井茶》裡也認為,龍井茶扁平炒青的製法,是從大方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一個在歙縣,一個在休寧,同屬徽州,兩地相距不過幾十裡。同一個「大方和尚」,創製了兩款名茶,分別代表兩種典型的炒青工藝,一個是扁平炒青的大方茶,一個是圓炒青的松蘿。大方和尚對於中國綠茶發展的貢獻,是再多的稱讚都不過分的。
那麼,為什麼炒青工藝的松蘿茶會在明朝大放異彩?
貳、張岱夢憶松蘿光芒
(明末文學家張岱)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在讀張岱的《陶安夢憶》時找到了答案。
張岱是明末紹興人士,號陶庵,晚年將自己早年悠遊四處的所見所聞寫成小品文輯成《陶庵夢憶》,文風雋永,偏偏經典。張岱也是品茗高手,多篇文章裡到茶,如《閔老子茶》和《蘭雪茶》。
在《蘭雪茶》裡,張岱記錄了家鄉紹興也出產一款茶,名叫「日鑄雪芽」。但是日鑄茶品質一般,於是張岱等人「遂募歙人入日鑄,扚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蘿。」張岱等人用松蘿茶製法改良的日鑄茶,命名為蘭雪茶,一時風光無二。
從這段張岱的小品文裡,我意識到,松蘿茶在隆慶年間創製後,不但對外輸出茶,同時還在輸出工藝!
松蘿茶的工藝不但在江浙等地傳播,還傳到了武夷山和湖廣等地。清順治年間,崇安(武夷山舊稱)縣令殷應寅下令「招黃山僧,以松蘿法制建茶,堪並駕」。
為什麼松蘿茶的工藝這麼受歡迎呢?這件事情,還是要從陸羽的《茶經》說起。在「茶之造」裡,陸羽記錄的唐茶製作工藝為「晴,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詳細的步驟如下圖:
(陸羽《茶經》裡對唐代茶葉工藝的圖解)
唐宋兩朝,中國綠茶的工藝主要以「蒸青」為主,步驟複雜,工序繁多,多製成餅狀茶。因為唐宋兩朝都設置貢茶院,這樣繁複的制茶工藝才得以不斷發展。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道聖旨「罷造龍團」後,蒸青工藝依然沿用,直到松蘿茶炒青工藝的出現。
相比較於蒸青,炒青工藝的優勢在於,一來經過炒青的綠茶會更香,口感更醇和;二來製作工具只需一口鐵鍋和兩個烘籠即可。簡單說來,就是「更好喝」和「更好做」。
(綠茶炒青)
在這種雙重優勢下,松蘿茶及松蘿茶的炒青工藝被迅速傳播。松蘿茶是當之無愧的炒青鼻祖!而且,用鐵鍋殺青的炒青手法,還間接影響了黃茶和烏龍茶的誕生。從這點上來看,松蘿茶的意義恐怕要遠遠大於「炒青鼻祖」的頭銜。
無論如何,是開始炒青後,才讓紹興的日鑄茶更好喝,才被張岱寫進了《陶庵夢憶》。
叄、哥德堡號永不下沉的輝煌
徽茶一直是徽州重要的輸出產品,是徽商四大行當「鹽、典、木、茶」的重要組成部分。品質優異的松蘿茶誕生,就逐漸成為徽茶出口的主力產品。
康熙四十一年(1702),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加大對華茶葉的進口,特別在舟山設立貿易戰,並對來華的英國商船頒布命令,整條商船必須裝滿中國茶才可以返航,並且其中採購比例為松蘿茶三分之二,珠茶六分之一,武夷茶七分之一。
從這個比例,我們不難看出,康熙年間,松蘿茶出口的比重。
到了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皇帝還特別為「出口松蘿茶漲價」的奏摺,用硃批回復「知道了」。奏摺請示的內容為「松蘿茶每百斤原估價七兩,酌改每百斤估價十二兩」,估價漲幅達到了70%。松蘿茶貿易為清政府帶來的巨大財政收益,由此可見一斑。
(乾隆二十四年對松蘿茶估價調整的奏摺)
同樣因為松蘿茶等中國茶的貿易,17世紀到19世紀,先是荷蘭瑞典,後是英國等國大量建造快船來到中國,大量採購中國茶賣到歐洲,獲利頗豐。
(哥德堡號)
從1743年開始,瑞典東印度公司開始用它有史以來建造最大的船隻「哥德堡號」(排水量約為833噸),不斷從斯德哥爾摩發往廣州,採購中國茶和瓷器。1745年,滿載700噸中國商品(其中茶葉370噸,瓷器100噸)的哥德堡號再度從廣州啟航,不料確在離斯德哥爾摩不到1公裡的地方觸礁沉沒。
1984年,重新打撈出來的哥德堡號沉船裡,還有當年的茶葉,多數為松蘿茶!200多年過去,沉船裡的松蘿茶居然還能飲用,成為一段傳奇。
後來,哥德堡號成了中瑞兩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標誌,松蘿茶也成為見證者。
(哥德堡號沉船茶樣,一份藏於中茶博,一份藏於休寧縣松蘿博物館)
從160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廈門登錄開始購買中國茶開始,大量被稱作「綠色黃金」的中國茶通過海上運輸傳到了歐洲,影響了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方式。
這是中國茶曾經最為輝煌的三百年,也是滿載松蘿茶的哥德堡號永遠也不會下沉的輝煌時刻!
肆、徽茶越千歲,松蘿六百年
(徽州春茶採摘)
當我們手捧一杯徽茶,慢看山前景色時,我們不禁想起到,這杯茶裡包含的千年的歷史。在這越千年的悠悠歲月裡,松蘿茶的茶香飄了近六百年。
在這近六百年裡,松蘿茶對徽茶甚至對中國茶的貢獻是全方位的。總結起來為以下四點:
第一, 松蘿茶的成功,讓徽茶在明代完成了從有量到有名的變革;
第二, 松蘿茶的工藝讓中國綠茶加工進入嶄新的階段;
第三, 松蘿茶在清朝的巨大貿易,對內,讓徽州一直是茶葉種植和生產的活躍產區;
第四, 對外,讓徽茶在世界舞臺上一直保有重要地位;
徽茶的活躍,是徽茶不斷有競爭力的有力保證。到了清末,徽茶出現了集體的創新,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相繼誕生。沒有活躍的歷史產茶土壤,這些創新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所以,徽茶越千歲,松蘿六百年!
(我用手捧起徽州的春天)
後記:
即便是伴著清香甘醇的松蘿茶,這篇文章仍然寫得非常吃力。松蘿茶近六百年的歷史,不容易理清楚,也不容易說清楚。單純地羅列史實,沒有任何意義。我希望通過史實梳理出松蘿茶和徽茶的內在邏輯,然後儘可能地給出觀點。
借用馬未都先生常說的一句話,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藉由松蘿茶的歷史,我們能悟出很多道理,這些就是我們重看松蘿的意義!
還有,要感謝鄭毅老師寫的《徽茶始祖,休寧松蘿》,文中部分記錄源自鄭老師的整理!
最後,用乾隆二十八年(1763)鄭板橋七十大壽喝完松蘿寫的一首詩,在作結尾吧: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人間最好的光景,不過是,風和日麗的時候,佳朋滿座,又有好茶喝,得以暢飲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