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月盛傳的國泰航空大裁員計劃,終於塵埃落定。港龍(航空代碼:KA)就此黯然落幕。
10月21日早,國泰航空集團在港交所發布公告,將整體削減約8500個職位,佔集團總體3.5萬名員工的24%,裁員規模超過此前市場預期的6000人。這是國泰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在此之前,國泰曾在2017年因燃油對衝虧損而裁員600人。
國泰航空集團主席賀以禮(Patrick Healy)在當日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公司經過仔細考慮才作出這個艱難決定,疫情讓國泰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客運收入已跌至疫情前的2%-3%,此前公布的資本重組計劃雖然讓公司得以避免倒閉,但長期燒錢亦難以為繼。此次重組將每月減少約5億港元的現金支出。」
據了解,自9月起,國泰已與多個工會組織進行了多輪會面,針對重組計劃進行商討,工會組織紛紛提出各種減薪計劃積極爭取避免大規模裁員。
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相關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已與資方代表進行了四次會面,員工希望和公司共度時艱,並提出延長自願無薪假、重推「半職飛行計劃」等建議,但資方一直未有表態。其中,港龍機師工會則向國泰港龍提交五大建議,包括未來一年推行月薪減半的「半支薪計劃」。然而,這些減薪計劃顯然不足以讓國泰航空在短期內擺脫困境。
國泰航空表示,此次被裁的8500個職位中,由於凍結招聘、關閉海外基地以及自然流失的累計職位約2600個,未來數周內將實際裁減約5300名駐港員工,另有約600名非駐港員工可能受到影響。
這是繼此前的資本重組計劃推出後的又一「自救」措施。今年6月9日,國泰航空公布一項資本重組計劃,集資總額約390億港元,包括按「11供7」方式供股,集資約117億港元,其中香港特區政府共投資273億港元。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0月21日表示,作為香港最主要的本地航空公司,國泰集團正面對史無前例的經營挑戰和財務壓力。國泰業務此次重組屬於商業決定,「特區政府此前委派的兩名觀察員雖然沒有投票權,但已就安排向公司提供了參考意見,亦提醒公司管理層,須儘可能減低對員工及社會影響。」
國泰航空預計,此次董事會通過的重組方案成本為22億港元。今年迄今為止,國泰航空股價已累計下挫逾40%。
還會有下一輪裁員?
相比其他國際航空樞紐,香港航空業高度依賴國際航班。作為亞洲最大的航空公司,疫情對國泰航空的業務帶來空前的挑戰,而國泰航空佔香港國際機場客運量57%、貨運量佔41%。
一直以來,國泰航空主要針對高端商務客,打造「高富帥」的品牌形象。然而,近年來亞洲廉價航空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起,不斷蠶食傳統航空公司在短線航班的市場份額。去年7月,國泰完成對香港快運航空的收購,意味著國泰已控制了香港本地四家航空公司中的三家。此外,內地三大航空公司近年開闢多條直飛美歐航線,導致國泰在長線航線面臨極大競爭,可謂「腹背受敵」。
根據重組計劃,自10月21日起,國泰旗下的國泰港龍航空有限公司將即日停止營運,公司計劃尋求監管機構批准,由公司及旗下全資附屬公司香港快運航空有限公司營運國泰港龍航空的大部分航線。國泰航空表示,所有2500名港龍員工會被辭退。
這家歷史長達35年的航空公司就此黯然落幕。國泰港龍航空前身為港龍航空,1985年5月由曹光彪、包玉剛、霍英東及中資機構組成的「港澳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創立,同年7月開始營運。國泰航空於2006年全資收購港龍航空。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如果疫情導致跨境旅遊繼續受限,國泰在幾乎沒有收入的情況下,相信還會有下一輪裁員。特區政府此前注資的資金,只能維持大約一年。港龍航空的定位主要是香港往返內地航班,而國泰航空則集中在國際航線,合併有助國泰節省成本。」
他坦言,國泰在疫情暴發之前每年收入達千億港元,目前唯一方法是特區政府儘快恢復香港的出入境往來,放寬檢疫條件,增加航班客源,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目前國泰港龍航空的航點約有46個,以連接內地航線為主,但亦包括亞洲各地,如泰國清邁及越南河內等。
受即日停止營運影響,10月21日,根據香港機管局網站顯示,有6班原定由香港出發的航班需要取消,另有6班離港航班亦須取消。受影響航班主要是前往北京、廣州、上海、成都等內地城市的航班。
與此同時,國泰航空旗下的廉航品牌香港快運在此次裁員計劃中得以倖免。香港快運前身是成立於2004年的港聯航空,起初是以浙江寧波等內地二線城市和香港之間的客運為主,但自2013年前後開始大幅拓展日韓等東北亞航線,是香港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廉價航空。國泰航空在中期報告中指出,香港快運由3月23日停運至8月1日,期內虧損達7.79億港元。(21世紀經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