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隨著七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修編及實施,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北京不斷探索和實踐「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問題。70年來,伴隨著偉大祖國的復興之路,北京逐步發展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那麼,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長為如今的模樣?面對新時期、新階段,首都城市發展又面臨哪些新挑戰、新問題、新機遇?在紀念建黨99周年和即將迎接建黨10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思考未來。「北京城市故實」專題立足北京「四個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從城鄉規劃、自然資源、建築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個方面,按照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1949-1978)、改革開放後的30年(1979-2012)、黨的十八大以來(2012-至今)三個階段,講述北京城市「故實」(註:「故實」指有歷史意義的事實),帶您重溫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發展的故事,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城市規劃建設之路和輝煌成就。
如今,北京的地鐵交通網四通八達,我們早已習慣乘坐地鐵在城市中穿梭,享受它帶來的快速與便捷。
但你知道北京第一條地鐵線是怎樣誕生的嗎?
北京是我國最早建成地鐵的城市,她的第一條地鐵線路開通是我國地鐵建設史上最重要的篇章。
在北京市委直接領導下,1953年9月,《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編制完成,草案中明確提出:
為了提供城市居民以最便利、最經濟的交通工具,特別是為了適應國防的需要,必須及早籌劃地下鐵道的建設。
由此,北京市開始地鐵建設規劃等工作。
* 1958年鐵道部組建了北京地下鐵道工程局,做了規劃設計方案、施工方案研究和工程試驗。
* 1961年因自然災害、國民經濟調整,地下鐵道工程被迫下馬。
* 1965年在國民經濟形勢好轉和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條件下,國家決定修建北京地下鐵道。
* 1965年1月15日,有關部門將《關於北京修建地下鐵道問題的報告》上報中央。報告明確了北京地下鐵道要「適應軍事需要為主,同時兼顧城市交通」的建設方針,提出了「一環兩線」分期建設的規劃方案:
一環是沿內城城牆位置修建地鐵環線。兩線中的一線是從東郊熱電廠向西修建地鐵在北京站與環線地鐵相接,在環線復興門站向西經公主墳、石景山修建地鐵並延伸到西郊山區;而另一條線是從環線西直門站向西北經頤和園、青龍橋修建地鐵並延伸到西北山區。
(圖片來源:北京地鐵運營公司)
1965年2月4日,毛澤東同志對北京地下鐵道建設方案作出重要的批示:
「 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在建設過程中,一定會有不少錯誤失敗,隨時注意改正。」
這一重要批示為即將修建的地鐵工程確定了建設方針和原則,也成為北京地鐵建設事業的基本指導思想。
(圖片來源:網絡)
1965年7月1日上午9時,在北京西郊玉泉路,舉行了北京地鐵一期工程開工典禮。朱德、鄧小平、彭真、李先念、羅瑞卿、楊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和中央有關部委、部隊和北京市領導出席了開工典禮。
地鐵一期工程是「一環兩線」的一部分,即「一線」中古城站到南禮士路站段,「一環」中長椿街站到北京站段。全長23.6公裡,設有16座車站和一座地面車輛段。
(圖片來源: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 甄一男 / 繪)
北京地下鐵道的施工,自始至終是圍繞著貫徹落實毛澤東「精心設計,精心施工」的指示進行的。第一期工程由鐵道部地下鐵道工程局、鐵道兵12師、北京市建工局、北京市市政工程局等單位參加施工建設。
經過四年零三個月的緊張施工,1969年10月1日,第一輛地鐵機車從古城站向東駛出,標誌著北京地鐵一期工程建成,中國第一條地鐵由此誕生。
1969年10月地鐵工程建成後,開始進入工程完善和調試階段。
1971年地鐵開始內部試運行,市民可以有組織地進行參觀。
由於戰備需要,直到1981年9月,北京地鐵才開始正式運營,標誌著北京城市公共運輸由電、汽車的單一客運方式,走向多元化公共運輸體系。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國民經濟的騰飛,國力日益增強,北京地鐵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時至今日,北京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已經達到23條,總裡程達699公裡,設有車站405座,日均客流已經突破1200萬人次。
如今,北京地鐵已經是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是北京市建設宜居城市的重要基礎。
供稿單位: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註:本文主要內容節選自《鐵龍雄蟠通四方,燕京舊貌換新顏——北京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調查實錄》一文,部分有刪減改動,由北京印跡編輯部綜合整理感謝北京地鐵運營公司提供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