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黑坑少有小魚鬧窩的情況,像自然水域的河流、湖泊,只要是揚竿遇到小魚、小蝦鬧窩,再正常不過,其實這也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大魚數量遠遠小魚、小蝦。不過,對於釣魚人而言卻是一件煩躁的事情,鉤餌入水後,不多長時間便被吞食乾淨,浮漂上下浮動,難以穩定,無法準確反饋魚的真正的吃口狀態。回到釣友的問題「釣魚小蝦鬧窩怎麼辦」為更準確、更全面回答這個問題,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展開描述,具體如下。
1、 針對小蝦的食性,巧用餌料儘量避開小蝦鬧窩
2、 通過調整垂釣方法,避開小蝦
3、 巧打窩,窩點有主次之分,分散小蝦
針對小蝦的食性,巧用餌料儘量避開小蝦鬧窩
活躍在河流、湖泊的淡水蝦,絕大多數屬於雜食性的,像植物碎屑、藻類微生物、草籽、脫落的瓜果枝葉,包括在水裡遊動的小蟲、蚊子等都是它的攝食對象。相比之下,小蝦與水中的小雜魚類似,對腥味含豐富蛋白的食物、餌料更偏好、喜愛。所以在小蝦較多的水域垂釣,應儘量避開腥味餌料的使用,同時應適度提高餌料的硬度,避免小蝦輕易地將餌料啃食乾淨。比如釣鯽魚可選用一些麥香或輕奶香的餌料,針對大鯽魚則可應發酵的麥粒、米粒等;再比如釣鯉魚,則用一些發酵的玉米顆粒、酒泡的玉米等,雖然並不完全避開小蝦鬧鉤,但有效減輕鬧鉤的程度。
通過調整垂釣方法,避開小蝦
釣離底或釣浮:小蝦逗留、棲息在水體底層,特別是水草豐富的緩流水域,因此可通過改變垂釣方式的避開小蝦的鬧窩。淡水魚大部分活躍在中下水層,所以垂釣也多以釣底為主,這時可將釣底改為釣離底,或者是釣浮。但也需要針對特定水域,如果垂釣的水域深度不夠,水體較淺,這時更適合釣離底或者下文的跑鉛釣法。如果垂釣水域深度尚可,這時可釣離底或釣浮,需要注意的是,為將目標魚吸引至設定水層,特別是鯽魚、鯉魚、鯿魚等底層魚,投擲的窩料應多添加粉末狀的玉米面、豆餅粉等,再通過鉛墜帶窩的方式,使去懸浮設定水層,在附近傳播、擴散。
跑鉛釣法過濾雜亂信號:跑鉛釣法在小魚鬧窩的情況下,得到廣泛使用。但原理並不複雜,小蝦、小魚啃食餌料,或者拉著餌料遊動,導致浮漂上下起舞,所以通過添加鉛皮,加大重量的方式,實現鉛墜、餌料、8字環的快速著底,當小蝦、小雜魚觸碰、啃食時候,這些雜亂、瑣碎的信號因重鉛的原因,並不會傳遞給浮漂,這就起到一個很好的過濾、篩選的作用,只保留真實、有效的實口動作。不過為配合跑鉛釣法,進一步避開小蝦鬧窩,餌料也應該略硬一些,味道清淡或自然谷味或本味為佳。
巧打窩,窩點有主次之分,分散小蝦
多打幾個窩點,分出垂釣窩料(主窩)與吸引小蝦的窩點(次窩),兩者距離不宜太近,也不宜太遠:兩個窩點太近,小蝦還會跑到主窩裡頭啃食餌料;太遠無法將主窩裡的小蝦吸引過去。用這種方法,主次窩選用的窩料最要有明顯的差異。比如在次窩可用淡淡腥香味的小雞飼料或者在玉米面中摻雜適量腥味餌料,這些腥味食物很容易將附近的小蝦吸引過過去,自然主窩的小蝦數量就少了;同時主窩選擇的窩料針對目標魚有較強辨識度,而小蝦不怎麼喜歡的,像發酵玉米顆粒、酒泡小麥玉米等都是不錯選擇,這樣將會進一步避開小蝦的鬧窩。次窩打窩注意頻率,不宜一次性投擲過多腥味窩料,建議勤投少投,這樣保證窩點時刻有食物,延長小蝦在窩點的時間,也不至於一次吃得太飽,再跑到品嘗其他味型的食物。
寫在後面:延伸小蝦鬧窩有明顯的特徵
前文介紹了幾種有效避開小蝦鬧窩的方法,但要徹底解決小蝦鬧窩也有難度。那麼如何快速判斷是否有小蝦的鬧窩呢?最常用的方法是看漂相,與鯽魚、鯉魚的浮漂動作不同, 小蝦吃餌後,經常是以很慢的速度才能把浮漂拉黑,即浮漂緩慢下落;有時浮漂左右擺動,向釣友的正前方移動;有時是浮漂上下浮動,或下一目或頂起一目。所以如果大多數是這樣的浮漂動作,很可能是小蝦鬧窩。如果想進一步確認,像筆者農村釣魚那樣,可準備一小段雞腸,用繩子拴住緩慢下落窩點,這時水面繩子是顫動不斷,將繩子提起常有小蝦被帶起,那麼自然是小蝦在鬧窩了。
原創:野釣集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