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亞交界地帶,有一個叫裏海的湖泊。
這並不是一個病句,雖然裏海的名字中有「海」,但不少人認為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湖泊。
▲裏海所處位置
而裏海的特殊之處不僅表現在名字上,還表現在體格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湖,它實在大的有點過分,因為世界第二大湖泊蘇必利爾湖的面積也才僅有8.2萬平方公裡,而裏海竟是它的4.5倍,足足有37.1萬平方公裡!
▲裏海和世界前15大湖的大小對比
不過裏海的水生動物,也都和周邊海域的水生動物群體差不多。其實,裏海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因為地殼運動與地中海隔絕了起來,成了今天「湖」的樣子。
除了糾結「是海是湖」的身份外,當地的石油儲量那才是重頭戲。
▲裏海石油資源分布圖
即便是經過這麼久的開發,裏海仍探明有約500億桶石油和8萬億立方米天然氣。按2018年的市場價,這些石油資源價值4萬億美元,天然氣價值2萬億美元。
正是因為此地自然資源豐富,但目前地緣格局又十分複雜。「裏海是海還是湖」這麼看似無聊的話題才在各國當局之間爭論了幾十年。裏海面臨怎麼樣的爭端?現在又該如何解決?
▲裏海不光本身是石油資源富集地,它還連接著世界上兩個最大的油氣資源區中東和西西伯利亞。這三地加一起蘊藏了世界65%的石油儲量和73%的天然氣儲量。故三地合稱為「世界石油心臟地帶」
原本裏海的局面並不複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裏海還處於風平浪靜、氣態祥和的和平局面,因為那時裏海的沿岸國只有蘇聯和伊朗兩個國家。
蘇聯不必多說,當時是能和美國冷戰幾十年的超級大國,因此與其實力相差懸殊的伊朗自然不敢造次。
而且兩國早在1921年和1940年就已經籤訂了關於裏海資源劃分問題的協定,協定規定裏海歸蘇聯和伊朗共有,這裡只能停泊掛有蘇聯或者伊朗國旗的船舶,因此當時裏海還有一個別名叫做「蘇聯-伊朗海」。
▲兩國時期的裏海
不過雖然協定表面上規定蘇聯和伊朗平等的享有裏海的資源開發權,但是實際上蘇聯在絕對實力的碾壓和威懾下,在此獲得的利益要遠遠大過伊朗,當然伊朗也不敢多說什麼。於是兩國就這麼相安無事地各自過各自的日子。
但是好景不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時,蘇聯的轟然解體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了巨大的風波,這場風波同時也波及到了裏海。
蘇聯解體後,裏海的沿岸國家一下子從之前的兩國變成了五國。裏海周邊的地緣格局,猶如當年把裏海從海變成湖的地質運動一樣劇烈。
經歷了蘇聯解體,俄羅斯經濟一蹶不振,正在「休克療法」的折騰中苟延殘喘。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少了中亞這個重要石油來源地,西西伯利亞提供了其大部分石油開採量
伊朗於1979年發生了政權變更,從一個世俗國家轉變成政教合一國家,還面臨美國制裁,經濟發展陷入嚴重困境。
▲伊朗油氣資源分布圖
無論是伊朗,還是前蘇聯加盟國,此刻都把石油看作是本國經濟的救命稻草。
至於哈薩克斯坦,它的油氣資源的儲量同樣可觀,也同樣分布不均。不過有意思的是,哈薩克斯坦的油氣主要分布在裏海周圍的地區,因此裏海油氣資源的開發對於哈薩克斯坦油氣行業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所以在裏海爭端中,哈薩克斯坦自然不甘落後。
▲哈薩克斯坦的阿克套市
而亞塞拜然就可憐得多。亞塞拜然歷史上幾乎是全球開採石油最早的地方。到20世紀初,亞塞拜然的石油產量約佔當時全球總產量的一半,可謂風光無限。
然而,這之後亞塞拜然石油產業就多次走入下坡路。蘇聯時代,由於掠奪性開發,亞塞拜然石油產業整體衰敗。到20世紀80年代,亞塞拜然石油僅佔全蘇聯的2.5%不到。
▲在亞塞拜然裏海的海岸上至今可以看到前蘇聯的石油鑽機
因此,廣闊的裏海(相對於亞塞拜然的國土面積來說)就是亞塞拜然能指望的資源庫,因此亞塞拜然對爭取裏海資源是一點也不敢馬虎。
▲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建在裏海岸邊
正是由於20世紀90年代裡海沿岸國家都渴望那裡海石油資源,化解自己的經濟困境,這番搶奪「還魂草」的爭鬥進入白熱化。
首先,五國就面臨文章開始提到的這個話題,五國政府開始爭論「裏海是湖,還是海?」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如果裏海被定義為海的話,這意味沿岸各國要在此劃分領海範圍,誰的海岸線越長誰獲得的利益就越多。
▲《海洋公約》規定的海域劃分示意圖
如果定義為海,那麼即便是領海範圍內,外國船隻都可以「無害通過」的。而在「內水」,也就是湖泊、河流內,則不允許外國船隻「無害通過」。
而裏海如果被定義成湖,那麼名義上裏海就歸五國共有。
伊朗是最堅定的「湖派」。此前,蘇聯時代,伊朗實際上只控制了裏海很小一部分。
▲上圖中藍色線為蘇聯-伊朗的實際分界線
如果認定裏海為湖,意味著伊朗在這裡的權益範圍大幅擴大。
而「海派」的代表則是哈薩克斯坦和亞塞拜然。因為好巧不巧,裏海豐富的油氣資源主要集中在這兩個國家的海岸線附近。
如果按照海洋公約的規定,裏海石油儲量的80%都歸哈薩克斯坦和亞塞拜然。
裏海幾國的爭論,不得不看地方大佬俄羅斯的臉色。
▲俄羅斯達吉斯坦共和國的首府馬哈奇卡拉市
在裏海爭端中,俄羅斯有一記殺手鐧,那就是運輸管道!要知道,石油光開採出來不行,還得運送到市場上賣出去,這樣才能賺錢。
而對於石油最好的運輸方式莫過於管道運輸了,這也正是俄羅斯的優勢所在,因為前蘇聯早已在此地鋪好了管道,而這些管道百分之九十以上都由俄羅斯掌控。
▲通往歐洲的石油管道
也就是說如果你和俄羅斯作對,它只要不讓你用管道,你就得損失一大筆錢。所以在五國之爭中,俄羅斯的管道優勢形成了極好的震懾。
在「海派」哈薩克斯坦和亞塞拜然幾乎一籌莫展的時候,英國大搖大擺地邁著四方步來了。
歷史上,英國就曾是波斯灣的最大殖民主,也曾多次染指伊朗石油開發。整個19世紀,英國和沙俄,圍繞著阿富汗、波斯(今伊朗)以及中亞各汗國(今五個「斯坦」國)的歸屬,開展了為期近百年的對抗。
從現實利益來說,裏海石油資源這麼豐富,英國插手進來,成功的話自己絕對不虧。
英國為了打破俄羅斯的管道牽制,於2005年直接主導修建了一條巴庫-提比里西-傑伊漢管道(英國石油公司佔該管道的最大股權),這樣「海派」兩國就可以通過這條管道直接把石油運到地中海,這一舉打破了俄羅斯的管道運輸壟斷地位,可謂是相當給力。
▲巴庫-提比里西-傑伊漢管道是上圖中綠色的線條
美國人當然也沒閒著。美國的一家石油公司控制了哈薩克斯坦石油產量的17%,石油出口量的20%。
英美人的幹涉,其實給裏海沿岸五國一個警示:如果我們五國爭端不休,可能給西方國家插足幹預以藉口。
▲裏海區域主要城市
畢竟,如果裏海是海的話,其他國家就更有充分理由將船隻放在此地。
因此,裏海五國開始意識到,不能糾結於「是湖還是海」的爭端中,要把外交爭端放在更務實的層面上。
進入21世紀,裏海五國就把談判的重點,放在水面和海底的資源如何具體分割上。也就是說,水面該如何劃分(或者是五國共享)我們單獨來談,海底蘊藏的石油又該怎麼劃分,我們另起爐灶重新談。
基於務實的考慮,五國在長達21年的時間中,開展了漫長的外交磋商,一共成立了49個工作組,有時候是兩兩磋商,有時候是多邊磋商,最終於2018年8月12日在哈薩克斯坦西部城市阿克套籤署了《裏海法律地位公約》。
▲籤署合約的五國
這份協議,既跳出了90年代「是湖還是海」的爭端,又吸收了20多年來「海底劃分、水面共享」等重要成果。
條約的主要內容是:
裏海水底由相鄰的兩國協商劃界(意思是石油天然氣這些水底的資源要劃分的,不會拿來大家共享)。
輸油管道的所有權單獨協商解決(意思是在裏海區域建立輸油管道不需要經過所有五國都同意,這樣,跨裏海的輸油管道建設就成為可能)。
水底被分割的同時,水面則根據領水、海事邊界、漁業區等用途進行共享(這是「海底劃分、水面共享」的升級版)。
非裏海沿岸國家,不能在裏海水域放置任何軍事力量。(這明顯是為了制止西方國家的幹涉插手)
▲這一協議對裏海水面的劃分,根據協議,沿岸15海裡內為各國領水,25海裡內為各國漁業區,其餘水面部分為共同開發區域,注意只是說水面部分,水底仍然要明確劃界
不過,這一協議的籤署並非是裏海爭端的結束。例如水底劃分實際上只是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亞塞拜然之間完成了。伊朗在裏海南部的劃界問題上仍與鄰國糾纏不清(按照2018年這份協議可以繼續外交磋商)
▲裏海南部的水底分界之爭
有趣的是,在五國爭端中一直沒啥存在感,對外也宣稱自己是永久中立國的土庫曼斯坦,似乎還是這個協議的最大獲利者。這份協議籤訂前,裏海海域要修建輸油管道,必須經過五國一致同意(其實主要是俄羅斯要同意)。
這份協議籤訂後,土庫曼斯坦夢寐以求的,從自己國家跨越裏海到亞塞拜然巴庫的石油管道,就不需要俄國人點頭,只需要亞塞拜然同意即可。這樣,土庫曼斯坦的石油就能直通歐洲市場,可謂財運滾滾來。
▲土庫曼斯坦哈扎爾市附近,裏海上的油田
然而,國際爭端的解決從沒有那麼簡單,裏海的故事也許還有更戲劇的情節在後面。
▲現在仍存在爭議的裏海海底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