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有個古鎮,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景美遊客少,你知道是哪個古鎮嗎?這個古鎮就是「中國十大魅力古鎮」之一的興安古鎮。興安鎮是桂林市興安縣的縣城,距桂林市57公裡。興安縣建縣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唐武德四年(621年)設置了臨源縣,隸屬桂州,治所就在今天的興安鎮。大曆三年(768年)臨源縣改名為全義縣。五代後晉開運三年(946年),在全義縣內設立了溥州,全義縣改名為德昌縣。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撤銷溥州,恢復了全義縣。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太宗把全義縣改名為興安縣,有「興旺安定」的寓意,興安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興安古鎮全景圖
鳥瞰興安古鎮
靈渠
靈渠門口
古鎮因靈渠而聞名中外。靈渠是秦始皇為了統一中國而開鑿的一條運河。靈渠建成後,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連接了湘江與灕江,於是秦軍勢如破竹,從北到南暢通無阻,秦始皇因此順利完成了統一大業。
靈渠
靈渠的坡度舒緩,設計非常巧妙。大壩能攔水能洩洪,能自動調節水量,保持渠水相對平穩,保護渠堤安全。秦堤上古木成蔭,流水淙淙,如同一首讓人回味無窮的古詩。有人把靈渠叫作「陡河」,因為它「三十六陡下興安,一陡一個天地」。
靈渠陡門
天下第一陡
靈渠犁鏵嘴是指建在大小天平頂端向江中延伸的一道石堤,其基礎是松木打樁,外圍用條石砌築,中填礫石和泥沙。因它「前銳後鈍」,形似犁鏵嘴,故稱「犁鏵嘴」。
靈渠犁鏵嘴
陡門是靈渠上的重要建築之一,作用與現代運河船閘相同,是攔水以提高水位,保證船隻順利通航的有力措施。陡門的多少各朝代不同,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是三十六陡(南陡三十二,北陡四),清代為三十二陡(南陡二十八,北陡四),現在完整的陡門尚有十七個(南陡十五,北陡二)。
靈渠陡門
洩水天平為靈渠的重要建築之一,它可把進入靈渠的洪水排回湘江,保證中下遊安全。由於它起到平衡渠水的作用,所以稱它為「天平」。
洩水天平
興安古鎮靈渠的小天平是建築在湘江上的一座攔河堤。它按力學原理設計成「人」字形,增強了大堤的抗壓力。由於它高矮適中,能平衡南北兩渠通航用水,保持一定的深度,多即洩走,所以也稱「天平」。北面的長324米,叫「大天平」;南面的長124米,叫「小天平」。天平高約5米,寬17餘米,上下用巨石砌就,中間用薄石直插,砌成魚鱗狀,因此這些薄石被稱作「魚鱗石」
靈渠的小天平
小天平
馬嘶橋
馬嘶橋
興安馬嘶橋,乍看似三橋合一,橫跨兩水—靈渠和雙女井溪。當年靈渠修建時於此處與雙女井溪交匯,因靈渠水位高於雙女井溪,秦代工匠便採取修建涵管之法,將雙女井溪引入靈渠下穿渠底而過,從而形成了世界水利史上罕見的水上立交。明洪武年間,雙女井溪上建有白雲、攀桂二橋,後坍塌。民間相傳伏波將軍馬援當年路過此地,因舊橋破損馬嘶不前,馬援欲賣馬修橋,百姓得知後紛紛捐資修橋。新橋落成後,百姓們為紀念馬援,將新橋稱為「馬嘶橋」。
馬嘶橋
水街
靈渠水街
古靈渠流經興安古鎮長約一公裡的街市,歷史上俗稱為「水街」。水街全長90米,濃縮了桂北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傳承了秦漢建築文化的精華還保留了大量的明清石雕石刻。整條水街主要體現古建築文化、古橋文化、石雕文化、靈渠文化和嶺南市井風俗文化五大部分。特別是近年來水街經過不斷建設,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展現了亭臺樓榭、小橋流水的市井風情,再現了古老運河曾經的輝煌與滄桑。
靈渠水街鳥瞰圖
粟家橋
興安古鎮水街的粟家橋為明代建築,相傳為一粟姓人捐資興建。此橋為虹式單孔石拱橋,無橋亭,橋面用薄石板鋪設,橋型輕巧秀麗。粟家橋坐落在秦堤綠林叢中,別具詩情畫意,歷經數百年風雨從未維修過,至今仍保持完好,由此可見古代勞動人民建橋技術的精湛與高超。
靈渠粟家橋
萬裡橋
萬裡橋
興安古鎮水街上的萬裡橋是靈渠上最有名最古老的橋。它建於唐寶曆年間,是唐朝桂管觀察使李渤於寶曆元年(825年)建成。據說萬裡橋離唐朝的都城長安水路有一萬裡的路程,所以人們稱它為「萬裡橋」。
萬裡橋
娘娘橋
娘娘橋
水街上的娘娘橋建於清康熙七年(1668年),為興安監生石禁國捐資興建。原稱為「天后橋」,橋上建有橋亭,亭內祀奉天后娘娘像,故民間也將天后橋稱為「娘娘橋」。天后實為媽祖,為海上漁民所供奉的神,靈渠古橋上之所以供奉媽祖,是因為當年靈渠上的商船北通長江,南達珠江,進而溝通東、南海。內地漁民將海邊漁民的習俗帶來,娘娘橋證明了靈渠水運的興旺。民國年間,當地文人認為「娘娘」名不雅,另起名為「滄浪橋」,2004年該橋重建後恢復為「娘娘橋」。
娘娘橋
磚雕照壁
磚雕照壁
興安古鎮秦城水街磚雕雙面照壁高5米,寬6.8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雙面陶塑磚雕照壁。整個照壁上的圖案以興安1000多年的歷史文化以及修建靈渠的將軍為主要內容,並融合觀音娘娘、四大金剛、八仙、哪吒、招財童子、鰲魚等民俗文化元素,以表達修建者祈盼過往百姓平安如意、幸福吉祥的心願。
馬嘶橋和騎在馬上的馬援將軍
修建靈渠的張、劉、李三將軍
三將軍墓
興安古鎮靈渠旁有一座三將軍墓。傳說修建靈渠時有三位將軍,前兩位因誤工而被斬,後一位不願掠功而自刎。人們尊敬他們,將他們合葬,故其墓被稱為「三將軍墓」。
三將軍墓
五門廊
石門廊
青竹婆娑之中,矗立著五座古代的石門廊,這就是五門廊。五門廊代表著興安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澱。有南宋末年一代名相文天祥後代留下的門廊,也有明代桂林靖江王后代的遺蹟,還有興安望族唐則大家族、曾家大院昔日輝煌的象徵。五門廊石建築代表了桂北民間石雕文化的精華,也反映了興安的人文特色。
靈渠一直享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2018年8月3日,靈渠等4個項目入選2018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靈渠
更多旅行資訊,歡迎關注「BoZai遊記」和波仔一起去發現世間的美好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