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的發展,各類鋼筋水泥的高樓拔地而起,也給人帶來了現代感和舒適感。但不可否認的是,只有現代化高樓的城市不會是一個讓人感到舒適的城市。
而隨著多年來政府加大了綠地和溼地公園的建設,上海目前的綠化覆蓋率相比以前已提高了很多,而市民們也能很方便的和家人孩子一起來到家附近的公園散步遊玩。
這次我們會走的遠一點,來到上海南面的奉賢區,看看這裡的一座五星級公園。雖然它離市區很遠,也沒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但它卻深受奉賢居民喜愛。同時公園內還有著「南塘第一橋」的石拱橋,它就是上海奉賢的古華園。
奉賢古華園始建於1984年並於1986年建成,之所以叫古華園,是因為自唐代(公元751年)起在此建立了華亭縣,公園乃「古之華亭」之地,因此命名為「古華」。
公園佔地面積60餘畝,建成以來曾經歷多次改造與擴建。整個公園的綠地佔有量為63%,水面積為22%,樓閣庭院等建築佔地約5600平方米。園內種有各類樹木和植物,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公園東西兩邊各有一湖,其中東邊的湖可以供遊客划船遊玩。另外值得一看的景點還有「南塘第一橋」、遠古時期「矽化木」、「園中園」晚晴園、「三女崗」「三女祠」等。
古華園內有兩座名橋,一座是雙亭橋,它也叫做同心橋。這座橋看似很平常,但在明朝時可是一副熱鬧景象。據傳當時有一文一武兩官員,每次去看各自嶽父時都要從這裡經過。他們一個騎馬過橋,一個乘船從橋下渡河,他們每次出行都會大擺排場想要在氣勢上壓過對方。
武官拆了舊橋造了新橋來妨礙其行船,文官員又在橋上造了兩個亭子逼其下馬過橋。後來此事驚動了太師和皇上,兩位官員深感慚愧,此後便決定「同心和好」。
另一座橋為「南塘第一橋」,該橋建於公元1736年,其位於南橋塘蓮峰庵南側,處於南橋塘東頭,故名「南塘第一橋」。後來在1983年的時候,該橋遷建於奉賢南橋古華園內。
古華園中除了有水有橋之外還有不少庭院,位於西側湖中島上有一秋水園。其佔地約1300平方米,根據清代張姓兄弟在縣西莊行鎮已廢的秋水園仿建而來,其南側連接著南塘第一橋。園中主建築超然堂為三開間,佔地面積137平方米,為磚木結構。
庭院內建有水池和假山,還有一棵年逾百齡的石榴。在該湖的南部還有名為水秀、水暖、水綠的三個涼亭,並由平橋將其相連。由於這三座涼亭在湖水上成品字型排列,也稱為「品亭」。
和其他大多數公園一樣,目前古華園對公眾免費開放。雖然其離上海中心城區較遠,但它卻是奉賢南橋居民重要的休閒娛樂場所,而且在這公園裡還有很多故事等著你去細細品味。
在它的西面還有重新修復並開放的沈家花園,東面有上海之漁公園和上海奉賢博物館。南面則是上海著名的海灘,奉賢碧海金沙海灘。如果有興趣一家人去過個周末也是挺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