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
最原始也最具玩味的制竿材料,
因獨有的手感、工藝被不少釣友鍾愛。
很多釣友感慨日本和竿之精美時,
別忘了我們有自己的民族品牌——
天津馬國起製作的「中國人」系列竹竿!
釣道轉載海峽論壇wert的文章,
為您介紹馬國起先生的竹竿,
小編看了一眼圖片就渾身發抖!
【竹竿在京津地區的近代史】
竹竿在北方有悠久的歷史。
清朝中晚期,以天津北京為中心的地區,
出現了插接竹竿,多是達官貴族的玩物,
天津制竿的四大名家之一的張子安,
祖輩就是專門給宮廷做釣竿的。
到了國民黨統治時期,
天津有了科學的有組織的生產銷售體系,
文革前張子安、高志田、劉和順和單倫,
技藝精湛,各有所長,被認為是「四大名家」。
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
天津水系相當發達,
文革前天津釣魚人主要釣鯉魚、草魚和鯽魚,
那時候天津周圍還沒有汙染,
好多地方很多年都沒有人捕魚,
釣魚逐漸成了人們改善生活和休閒的方式。
釣魚的人多,做竹竿的人也多。
張子安技藝祖傳位於四大名家之首,
高志田帶藝投師到張子安門下,
劉和順則擅長「通纏」,單倫的大漆是絕技。
當時天津人釣魚以河溝池塘稻田為主,
野生魚的個體大,力量足,
竿子必須有腰力,頭不能太沉,控魚要好。
解放初期張子安和高志田師徒二人,
專做適合垂釣這種對象魚的竹竿,
多為9尺至12尺竹製,三節或者四節套裝,
以頭不沉,腰不軟著稱,非常考驗竿子材質。
後來高志田先生學藝完畢,
在天津河東唐口地區建立了自己的作坊,
造訪索杆者不計其數。
每日天未亮,高先生便已起身烤制竹竿,
至日頭西落方能稍事休息。
到晚上吃過飯還要點燈幹其他活,
即使這樣由於工藝複雜成品期長,
所作竹竿也是供不應求。
我爺爺馬筱麟和高志田先生是好友,
父親很小就輟學和高志田先生學徒了,
開始的時候給師傅打下手,
給師傅遞竹子,找淘汰的竹子自己練,
比師傅起得早比師傅睡的晚,
和師傅南下福建廣東,
對竹子生長環境和年齡纖維把握深得真傳,
六年時間隨師傅學會每個環節的精妙之處,
高先生的魚竿當時有多火?
曾被天津最大商場勸業場漁具部指定專銷,
更曾專為賀龍元帥定做魚竿。
在國力逐漸恢復的那個年代,
竹竿匠人們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
好景不長,文化大革命與上山下鄉來了,
高先生帶著全家到了鄉下討生活,
我父親在家天天被動員,
想盡一切辦法最後還真沒走,
但也沒有工作,只好在家閒著。
閒著不是辦法,父親開始釣魚賣魚為生。
文革時期釣魚賣魚不是光明正大的事情,
我父親那時候做了長尺的多節短竿,
便於隱藏攜帶,能適應不同的垂釣環境,
幾年的時間靠釣魚偷著賣生活。
因為生活壓力,父親無法放棄釣竿製作,
這項手藝就這樣幸運的保存了下來。
【竹竿製作過程極繁瑣】
竹竿製作看似簡單,其實很繁瑣,
每個細節都需要作者的經驗與耐心。
首先原材料採集非常困難。
山高路遠,竹林密集,人鑽不進去,
只能邊找邊向竹林深處移動,
竹子多為不圓和不直,和大多人想的不同,
每天能採到十幾根標準竹材就算萬幸。
其次竹子乾燥有講究,低於零度會凍傷,
相對溼度不能小於30%,不能大於80%,
溼度小會太快開裂,溼度大沒法完成乾燥,
不能日曬,直曬1小時竹子就會炸裂,
不能雨淋,雨水大了竹子乾燥不能完成,
所以在北方要建立乾燥竹子的陰乾室。
再次竹子乾燥一年後選材,把合適強度的,
節能對上的(俗稱「對花」)配合在一起,
這個需要耐性,一天找不到幾支合適的配節。
第四配好調性後烤直處理,
竹子在人們眼中是渾圓筆直的,
其實沒有一根是筆直的,
需要製作者通過火慢慢調直,
烤的焦了,烤的欠火都是不行的,
所以烤好竹竿需要很多年的經驗,
烤壞其中一根就要重新配節,重新來過。
第五打通竹節內壁,內壁贅肉加重了重量,
要用特製鑽頭打通打薄,要求特別細緻,
稍微不慎,竹子爆裂,又要重新來過。
第六手工成捻蠶絲,蠶絲非常纖細,
需要很多股和捻才能成為製作插口的纖維,
每把竿子都要手工纏繞,力量始終一致,
過緊在製作插口的後期會導致插口的崩潰,
過松會導致插口整體折斷。
第七大漆髹塗,20天20次上漆把絲線蓋住。
第八配置握柄最關鍵,需要長時間的經驗,
配置重心設置,會給竿子畫龍點睛的效果。
最後是竿尖的製作,削制竿尖選用的竹材,
是竹林中密度最大、年齡7-8年的竹材,
一根碗口粗的竹子,只有根部向陽1/4可用。
竹子頑強生長,被萬裡選一的比例淘汰,
再加上製作者2-3年的製作周期,
一根竹釣竿到使用者手中已是整整10年了,
竹子和使用者都是幸運的。
【竹竿賞玩的是什麼?】
竹竿的魅力是它具有獨特的天然縱向纖維,
與碳素狀纖維截然不同,
能把釣線那端魚的掙扎完全傳遞給釣者,
竹纖維產生的獨特張力,
讓使用竹竿的釣魚人有清晰的搏魚感受,
這一點才是竹竿長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還有就是別具匠心的設計和精益求精的態度。
其實關於竹竿的製作遠不止這麼簡單,
小編一直認為製作竹竿的工匠都有一顆禪心,
否則無法完成如此工作。
【竿師為何要親自上山選竹】
竹子從被選中、到「對花」到成品,最少要2年,
這是心血的結晶,是藝術品了。
手工製作的天然竹釣竿,
垂釣中能體會竹纖維而帶來的心動,
平時把玩又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每支竹竿的完工都凝聚著制竿人的心血。
與其說是製作,不如說制竿人是虔誠的教徒,
非常細緻的完成每個細節,重複一生的信仰。
每年立冬以後即可採竹,
此時竹子已經進入了自然的休眠期,
製作魚竿的竹材基本屬於小範圍叢生,
採竹的時候要先開出條小窄路來,
人鑽到竹叢之中,慢慢半蹲移動。
看到外觀好的竹子,彎一下,
感覺竹齡,彈性,回復性都可以,
就使用園藝鏟挖出,用園藝剪切斷,
傳遞給身後的接應的人,傳出竹叢,
外邊守候的人把分枝剪斷。
一定不能用篾刀砍,朝天尖踩上後果嚴重。
一天下來真是找不到幾支好竹,
實際上在竹叢中尋找的是竹子中的個別分子,
因為竹子生長是有規律的,
而制竿所需恰恰與竹子的生長規律不相吻合。
所以說「千金易得、一竹難求」,
製作竹釣竿的竹子是不能通過竹商購買的。
通過購買的竹子只能加大製作的成本,
或者不能製作出好的竹竿。【完】
長按二維碼並識別關注丨釣道
點擊屏幕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