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智者大師故裡——略談監利天竺山北洲寺與兩聖僧

2020-12-11 佛教在線

南北朝隋代之際,監利縣出了一位傑出高僧,世稱之為「東方釋迦」,也是中國哲學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哲學家,他的名字叫智顗,被皇帝敕封為「智者大師」。

2018年早春的一天,風和日麗,大地一派生機。我應邀和監利縣逕行念佛團的幾位朋友一起,驅車尋訪智者大師故裡天竺山北洲寺。

天竺山北洲寺位於監利縣城西北三十公裡,即今周老嘴鎮所在地西約三公裡處,監利至武漢的國道就途經這裡。剛進周老嘴西郊,只見公路南則一片綠樹掩映,亭廊曲回,碑林磅礴,景觀宜人,這裡是湘鄂西革命烈士陵園,中共早期領導人柳直荀等湘鄂西烈士就埋葬在這裡。毛澤東主席悼念柳直荀的著名詩篇《答李淑一。蝶戀花》手跡,鎦金鑲嵌在碩大的浮雕屏上,莊嚴雋永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大革命時期,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就曾設立在周老嘴,如今這裡是全國重點革命遺址保護單位。不僅如此,周老嘴以及周老嘴附近的天竺山一帶,歷史上還曾先後是古華容縣、華容公國、成都郡(僑置)、豐都縣、玉沙縣、監利縣治所所在地,文化底蘊十分深厚。

烈士陵園西側,一條白色水泥道路穿過如畫似錦般的田園直達天竺山北洲寺。

一、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映入眼帘的天竺山,沒有奇巖怪壁,沒有古木參天,而是一個於一望無際水稻地裡隆起的土丘,唯有散落於土丘滿坡的秦磚漢瓦碎片在訴說著它的古老與滄桑。山上兩幢殿宇一棟寮房呈品字形掩映在綠化草本叢中;坐北朝南的中軸主殿以及東則輔殿都在規劃施工中。寺中住持法師年屆不惑,兼任監利佛教協會副會長,知識廣博,亦很健談。寺僧介紹說,他早年出家,遊方過粵、浙、湘、鄂等地,於2014 年巡遊天竺山北洲寺,因有感宿世因緣,便在這裡駐錫下來。他說:北洲寺始建於漢光武帝(25-57)時期,比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漢明帝永平七年(64)還早一二十年。南北朝時期的智者大師七歲時就是在這裡跟著母親拜佛、誦《普門品》的。

二、何為「天竺」?

「天竺」是古代對當今印度和巴基斯坦南亞國家的統稱。《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

天竺山北洲寺之「天竺」是否與歷史上西域佛教傳入監利有關呢?多方尋訪當地耆老都不得而知。不但北洲寺所在地名冠天竺山,而且天竺山所在地也叫天竺村,古今一如。這些都說明在這裡曾經一定發生過與西域文化相關的重大事件。

《監利地名志》編寫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新中國成立後,也是有史以來普查較為全面,收集較為詳盡的一部地名專著。關於天竺,上面有這樣的記載:

「天竺大隊:地處揭老公路東側。以境內古有天竺山而得名。華容城遺址位於天竺大隊三房臺(村)附近,方園約十餘平方公裡。城址西沿有兩大墓葬區,一西南向,一西北向,分別長?約百米,古磚碎瓦隱約可見,陶片刀幣亦時有發現。城西北向有一寬約50米的開闊地帶,傳系古時通往江陵(當時稱南郡)的車道。戰國末期白起陷郢,偏師即沿此道東下容城。城南偏僻小徑即著名的古華容道,曲折蜿蜒過毛市(自然鎮)涉沙湖南下曹橋(村),長約12公裡。三國時曹操赤壁敗績,曾抄此道狼狽北歸。

古天竺山(天竺山因何得名已難考信),即楚章華臺遺址。文人墨客多涉此地,並留下了不少著名詩篇漢時,章華臺已成廢墟(毀於何年已不可考),徵西將軍馬援曾在此廢墟上修『百(北)洲寺』。唐初,尉遲恭重又擴建,並請畫匠繪`章臺曉霽`綴以詩文掛於內壁。寺門大書對聯雲:

名著容城登八景 寺由漢室立千秋

可惜後來兵火疊徑,古寺終至傾圯,僅存古畫`章臺曉霽』。清時錄入《監利縣誌》,稱`容城八景』之一。」

此外,遍查《監利縣民間文化三大集成》,「天竺山」名字由來仍一無所獲。

三、《北洲寺碑記》

「功夫不負苦心人」。舊版清同治《監利縣誌》在監利縣僅藏有二套,一套藏縣檔案館,一套存縣史志辦公室,平時查閱不甚方便。好在2016年縣地方志辦公室重刊該志並贈予本人一部,悉心翻開舊志藝文篇,竟赫然發現一篇《北洲寺碑記》,有關天竺山北洲寺的來歷盡載其中,令人喜出望外。碑記中云:

「容城天竺山北洲寺,何昉乎?稽諸父老所傳聞,則自漢光武帝始也。漢遣馬援徵臨沅,曾駐節容城。班師凱旋,民老幼婦女不驚,市賈不變。邑之人思慕其功德不衰,相與立祠祀。歷代以來,廢而復興。邑人歲時展謁,必拜伏波將軍。亦可知將國兵而為人之司命者,不在彼而在此也。迨後西竺僧普慧杯渡江上,飛錫峰頭,爐無火而自焚,泉有寶而常聚,迄今鄉人猶嘖嘖以為美談。此天竺山北洲寺之所由名也。」撰述者張逢吉。

張氏何人?要識其文先識其人。經查科舉,張逢吉:監利縣人(所屬鄉鎮不詳),清康熙五年丙午(1666)舉人,淶水(屬今河北保定)知縣。

肇啟建寺時間漢光武帝年間與民間傳說相同。有所出入的是建寺由來,民間傳說是「馬援徵交趾(交趾,今越南河內)」率軍過雲夢,不期突遇大風浪,不能前行。於是,馬援在這裡拜祭神明,並許願若得風平浪靜,順利出徵,待得勝回朝,定來建祠答謝,永祀香火。果然風雨即停,馬援率部一舉平定了交趾郡二徵造反叛亂;回朝後奏準皇上,在這裡建祠祭祀。就是說北洲寺最早是由馬援所建。

而碑記所載,系馬援徵臨沅,曾駐部這裡,軍不擾民,秋毫無犯,邑人感德而立祠紀祀馬援,即寺由鄉人所建。茲看馬援徵臨沅的歷史記載:

《後漢書·馬援傳》:建武二十四年(48),湘西武陵五溪蠻(五溪是五條河的名字,都是沅江的支流)叛亂。武威將軍劉尚奉命徵討,全軍覆滅。接著,光武帝又派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等前去徵討,也都遭到失敗。「五溪蠻」成了光武帝乃至中原的心腹大患,這可如何是好?這時,六十二歲的馬援坐不住了,主動請纓。光武帝擔心他年邁,不許。馬援請求再三,並親自上馬表演了一番,以示英武不減當年。光武帝放了心,笑道:「矍鑠哉是翁也!」於是,命令馬援率軍士四萬人南徵五溪。

次年春天,馬援率軍到達臨鄉(今湖南桃源縣)。適逢蠻軍進攻臨鄉縣城,馬援指揮軍隊迎擊,蠻軍大敗,斬獲兩千餘人。後又與蠻軍於下雋(今湖南沅陵縣)、五溪、壺頭山(今湖南沅陵東)苦戰,

雙方對峙了幾個月之久,漢軍糧草消耗殆盡,主將馬援也終因年邁體弱,感染時疫病死在沙場上。而馬援「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的名言,流傳至今,激勵男兒勇於上戰場,不怕犧牲。

臨沅與監利濱江(長江)介湖(洞庭),尤其監邑南境「三江口「,是扼守洞庭咽喉軍事要地,三國吳魯肅就曾率水軍據守在這裡。依此可知,馬援徵臨沅,駐軍容城,鄉人感念其功德為其立祠記念,應當比較符合歷史真實,因此天竺山北洲寺的始建是鄉人所立,祠祀馬援。

但是,立祠紀祀馬援,當初就稱「北洲寺」嗎?古代祭祀場所都稱之為祠、廟;而「寺」是官署,是國家一級機構相關辦公場所。如「大理寺」,官署名。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獄案件審理。「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為大行令,武帝時又改名大鴻臚。鴻臚,本為大聲傳贊,引導儀節之意。大鴻臚主外賓之事。

東漢永平十年(67),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永平十一年(68),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裡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佛教寺院的一種泛稱。

因此,北洲寺的「寺」,作為祭祀馬援場所的名稱是不妥的,原因在於「寺」引伸用於佛教寺院,是馬援生後多年的事情,且「寺」僅限用於佛教場所。

那麼北洲寺最初何名?我們在《大清一統志》裡找到了答案。《大清一統志·巻二百六十九》載雲;「馬伏波祠:有三:一在江陵縣東草市,一在石首西南,一在監利縣北八十裡,祀漢馬援。」也許這三地都是馬援徵臨沅所駐軍過的地方,其德風所被,一同感戴。可以說天竺山北洲寺,古為古容城「馬伏波祠」(馬援徵交趾,敕封「伏波將軍」)。《隋書地理志·荊州》云:「大抵荊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蓋也為佐證。

四、天竺神僧杯渡禪師

《北洲寺碑記》載云:「迨後西竺僧普慧杯渡江上,飛錫峰頭,爐無火而自焚,泉有寶而常聚,迄今鄉人猶嘖嘖以為美談。此天竺山北洲寺之所由名也。」卻原來古容城「馬伏波祠」,迄此由於「西竺僧」杯渡禪師的住錫,則其地化名為「天竺山」,祠改名為「北洲寺」,一個神明祭祠場所變更為佛教伽藍,實現了它宗教意義上的融合與飛躍。

杯渡何許人也?

據《大藏經·梁高僧傳·卷十》記載:「杯渡禪師為南北朝劉宋時代來自天竺的佛教僧人,不修細行,神力卓越,世莫測其由來。」當初人不知他的姓名,但因他常以木杯放水中泛行渡海,故此稱其為「杯渡」。

據說杯渡是把佛教傳入地藏菩薩道場九華山的第一人。《乾志》四十二:「東晉隆安五年(401),佛教由天竺高僧杯渡禪師傳入九華山。」「九華化城寺,始於晉隆安之五年,初名九華。唐建中初,郡守張巖,表請敕賜今額,天竺杯渡禪師所築也。」

嗣後元嘉年間(424-453),杯度自稱:「貧道當向交廣之間不復來也」云云。當時的交廣地區相當於現在的廣東省、廣西省和越南北部。據《嘉慶新安縣誌》卷之十八勝跡略云:杯渡「憩邑屯門山,後人因名曰杯渡山。復駐錫於靈渡山,山有寺,亦名靈渡寺。」「新安縣」即今深圳市;「屯門山」即今香港青山。「杯渡仙蹤」曾列入新安八景之一。青山禪院位於香港屯門區西青山山腰,是香港三大古寺之一。原名杯渡寺,是香港的三大古寺之一,寺內的遺蹟有杯渡庵、杯渡禪像等,當年青山人文景觀如今仍為不少遊人所稱頌。

關於杯渡禪師的名字,傳無明載,但地方文獻有跡可循。《乾隆太平府志》卷十四《重建單傳閣記》有這樣記稱:「太平州隱靜寺實杯渡尊者道場,江左大迦藍(寺院)也。」《太平府志·古蹟·寺觀》載:「隱靜寺,在縣東南三十裡隱靜山,一名五峰寺。劉宋(420-479)杯渡禪師建,舊額『江東第二禪林』。宋大中祥符間(1008-1016),改普慧禪寺。」「明洪武初(1368年為洪武元年)改今名。」太平府治所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這就是說隱靜寺,初為五峰寺,杯渡禪師重建後更名「普慧寺」,明代改今名。杯渡禪師重建五峰寺後更名「普慧寺」,想必「普慧」關聯杯渡禪師,且後改今名「隱靜寺」亦指杯渡禪師棲隱地。如果這個設想成立,那麼此「普慧」與《北洲寺碑記》中的「普慧杯渡」相吻合,說明「普慧」是杯渡禪師的名字,「杯渡」是他的指代名稱。

同時,《北洲寺碑記》還記述了杯渡禪師運化神通的兩個重要情節:一是無火自然,井湧百寶,其寶井遺址猶存,為鄉人所傳誦。二是「飛錫峰頭」。據說杯渡禪師遊化四方,凡測度勝地的時候,常用「飛錫」神通,就是把袈裟包裹錫杖扔向空中,錫杖飛向之處便是遊化之勝地。可見昔日的杯渡「飛錫」,有如今日的電子雷達,賦人以千裡眼功能,探萬物於目前。杯渡禪師既然飛錫而來,天竺山北洲寺必是勝異之地。杯渡禪師如此神通廣大的西域神僧,是不會無緣無故地來住錫天竺山北洲寺的,一定是有大事因緣。什麼大事因緣?恐怕世人至今不明。據傳記云:杯渡禪師遊化南州(指楚以南之地),過一陳氏人家時,特地對陳家人作懸記,說他們是善門之家,祖上有德,日後會出有大福報的人,並在陳家門上寫了「福德門,靈人降」六個大字。南州:泛指南方地區。《楚辭·遠遊》:"嘉南州之炎德兮,麗桂樹之冬榮。" 姜亮夫 校注:"南州猶南土也,此當指楚以南之地言。"《晉書·羊祜傳》:"南州人徵市日,聞祜喪,莫不號慟。"是指羊祜官荊州剌史,荊州百姓在集市之日聞之羊祜的死訊,罷市痛哭,街巷悲聲相屬,連綿不斷。同是晉朝之時,杯渡遊化南州,當是遊化到荊州。

傳記中並無記述陳氏名誰,最終出了什麼樣的人。傳記之外的多年後,南州果然有人天景仰的高僧,人稱東方小釋迦,「八相成道」在陳氏人家降誕,法名智顗,俗名陳德安。

五、穎川世家,遷居容城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門人灌頂撰)載云:「大師諱智顗,字德安,俗姓陳氏,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也。高宗茂績,盛傳於譜史矣。暨晉世遷都,家隨南出,寓居江漢,因止荊州之華容縣。父起祖,學通經傳,談吐絕倫,而武策運籌偏多勇決。梁湘東王蕭繹之荊州,列為賓客,奉教入朝領軍。朱異見而嘆曰:『若非經國之才,孰為英王之所重乎?』孝元即位,拜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侯。」由此可知,智者大師俗姓陳,字德安,祖籍穎川今河南許昌人,晉代隨朝廷自洛陽遷都建康(今南京)而遷居荊州華容縣。古華容縣即今監利縣(今湖南之華容縣是隋開皇十八年(598)由安南縣改置),古華容縣治所在古容城即今周老嘴鎮天竺村。至智者大師出生時,陳氏人家已遷居這裡近200年。

智者大師祖上陳家為穎川貴族,為什麼沒有隨朝廷南遷當時京都建康(南京),以至智者大師父親陳起祖文才武略時為東湘王、荊州刺史蕭繹的重要智囊,並助蕭繹在荊州立帝,功封持節使、散騎常侍、益陽開國候,也沒有官居後梁之都荊州,而是僻居容城呢,其中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久遠的文化承續。

漢末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士族門閥制度最為鼎盛的時期。東漢末年以來,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對政治起著巨大的作用,士族名士成為士大夫的核心。潁川陳氏正是以漢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為當時的巨姓望族,世代傳襲,名重魏晉。漢末魏晉潁川陳氏家族成員陳寔、陳紀,陳群、陳泰、陳佐、陳坦、陳眕等十三人史實見載於《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及《世說新語》等書。潁川陳氏可謂為當時的一流高門。所以智者大師別傳中云:「高宗茂績,盛傳於譜史」。

晉永嘉五年(311),晉王朝內部剛剛平定「八王之亂」,外又遭北方割據勢力漢趙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又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旋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是為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後,晉朝統治集團南遷,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裝。衣冠南渡,指大批縉紳﹑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隨之南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南遷,據現代史學工作者統計,這次遷徒人口達90萬,佔全國總人口450萬的20%。南遷的中下層民眾,大多集中安置在江南、福建一帶,如福建新設晉安郡,即是晉人集中安置之所。而少部分士大夫上層階級,他們本身則因政治而遊走宦海、因經濟而求田問舍、因文化而縱意肆遊、因出身而免除稅役,既游離於集中安置政策之外,又不被居住地官吏所轄,被稱之為「遊宦」。智者大師祖上大概屬於此類,這是智者大師祖上遷居容城的原因之一。

此外,容城與穎川還有一個文化關連上的重要因素。何為容城?春秋戰國時期,許國(今河南許昌、晉時的穎川),遭到鄭國的侵略,請求楚國保護,得到了楚王的允許,後經過很多周折,終於在昔日楚國腹地今監利縣境內建立了容城國,成為楚王的附庸國。許國外稱許國,內稱容城國,是國中之國,所以稱之為容城。《春秋左傳》:成公十五年(-576)「許靈公畏逼於鄭,請遷於楚。」《春秋?定公四年(-506)》:「許遷於容城。」

楚國為什麼不直接吞併許國還允許許國在自己境內存在呢?「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其實,楚國有楚國的划算。楚國要掌控一個地近周天子所在地洛陽的流亡政權,以便日後以協助許國復國為藉口,揮師北上,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實現「問鼎中原」之夢。

許國僑置於容城這段斑瀾歷史曾彪炳於史冊,想必來自許國亦即穎川的智者大師的先祖們,對容城這個曾經的第二故國,是不同於旁人,至少在文化上會有某種莫名的親近感的。

容城即漢華容縣治所,由於容城境內有楚王行宮章華臺,遂取「華美容城」之義名「華容縣」。《水經注》:「臺在今華容城內。」《湖北省建制沿革》:「《清一統志》梁(555-587)廢華容入監利。」宋沈括《夢溪筆談》:「華容即今之監利,非嶽州之華容也,至今有章華故臺在縣郭中。」《湖北通志》:「周老嘴關西三裡為華容縣故城。」 潘桂明(蘇州大學哲學系教授、蘇州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智顗評傳》:「智顗,字德安,俗姓陳。陳氏祖籍潁川(今河南許昌)」。「永嘉南渡之際,為躲避北方戰亂,陳氏一家隨之南遷,寓居荊州華容(今湖北監利縣西北)。」以上一系列典籍文獻,與《天竺山北洲寺碑記》互鑑不悖,一致說明今監利縣天竺山北洲寺即智者大師故裡。

就在筆者撰寫本文的過程中,天竺山北洲寺住持登首法師又傳來消息、電子圖片,北洲寺又挖出新的石碑,碑雲北洲寺還曾名「容城北門古寺」。這一記載非常重要,它為北洲寺與華容縣容城確定了連為一體的方位座標,具有「活化石」價值與意義。

六、智者大師生平與行持

智者大師名智顗,字德安,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圓寂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7);世壽六十,僧臘四十。師俗姓陳,祖先原居今河南許昌;晉朝時,先人因避亂而遷居今湖北監利。父陳起祖,母徐氏,二人均虔信佛教。徐氏生大師前,曾夜夢五彩祥雲縈懷,又三夢口吞白鼠。師誕生之夜,室內竟然無燈自明、光照粲然,直到隔天早上。正當陳家為再度添丁、準備殺豬宰羊大事慶祝一番之際,意外發現火滅湯冷,始終無法生火燒開洗擒豬羊的用水。適巧,當時有兩位僧人扣門相告,對起祖公說:「善哉!善哉!府上二公子宿植德本,日後將出家為佛門龍象。」師自幼「臥便合掌,坐必面西」。稍長,大師一見佛像便虔誠禮拜,每逢僧人必恭敬以待。七歲時,大師喜往佛寺,得寺僧口授《普門品》;大師將經文讀過一遍即能背誦,誠宿慧之開顯也!

大師十五歲,正值梁朝頹敗之際,深切感受邦國不靖、家園離亂的痛苦,志求出世,遂於長沙佛像前發大願,「誓作沙門,荷負正法」,以續佛慧命為己任。十八歲時,師依止湘州(湖南、廣東與廣西交界處)果願寺法緒和尚出家,隨後師事慧曠律師,並詣大賢山(湖南衡陽南部)讀誦《法華經》、《無量義經》與《普賢觀經》,大師於二十天內,即窮盡此三部經的奧義秘旨。

陳文帝天嘉元年(560),大師二十三歲,至河南大蘇山親炙慧思禪師。師徒二人初會面時,思師即嘆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大師在慧思禪師的指點下修習「法華三昧」,經十四天的用功,當讀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大師寂然入定,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大師將定中所證之悟境向慧思報告。思即嘆:「非爾弗證,非吾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眾,尋汝之辯,不可窮矣!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爾後慧思每令大師代為宣講經論;大師「智方日月,辯類懸河。」慧思曾有如下之贊語:「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者也!」大師親教慧思七年後,奉慧思「傳燈化物,莫作最後斷種人」之嚴命,與「汝於陳國有緣,往必利益」之指示,偕法侶二十七人至金陵(南京)弘化,時年三十歲。

大師於金陵瓦官寺八載,宣講《大智度論》、《次第禪門》等經論。期間,僧俗二道求法於師者,不絕於途。大師善巧開示,鹹令彼等同餐法味、皆蒙法益。陳太建七年(575)秋,大師依先前夢兆逕往浙江天台山,時年三十八。大師初抵天台,即獲居山三十年之定光老禪師的全力護持。定光對大師說:「山下有皇太子基,可造寺院。」大師問道:「如今蓋草舍尚且困難,不知何時才能辦到?」定光答說:「今非其時,待三國(北周、北魏、南陳)統一後,自有貴人來造此寺。」定光更預言:「寺若成,國即清!」大師因此萌發建寺之願。

大師幽棲天台山前後十年,不但禪觀功夫更趨究竟,也在此自修自學階段,建立天台宗完備的理論體系,使天台宗成為佛教東來後,首先發展演變為最具中國本土佛學特色的宗派。大師依據經論以《法華經》為宗骨,以《大智度論》為指南,以《涅盤經》為扶疏,以《大品般若經》為觀法,並傳承北齊慧文禪師的「一心三觀」、南嶽慧思禪師的「法華三昧」,加上自己修學的體證,直承佛旨,建立「教觀並重」、思想體系博大精深的天台宗。「五時八教」、「五重玄義」、「一念三千」、「六即佛」等重要的佛教義理名相,皆出白天台宗。

陳少主至德三年(585),大師四十八歲,應陳少主七次遣使詔請,出天台山再度到金陵弘化。隋文帝開皇九年(589)隋滅陳,師率眾避難於廬山。次年,文帝派使者向師問候,並請大師與他「共振佛教,以化世人」。開皇十一年(591),大師五十四歲,復應晉王楊廣(即日後繼位的隋煬帝)禮請,到揚州為彼授菩薩戒。晉王對大師讚嘆說:「大師傳佛法燈,宜稱智者!」此後,人們便以「智者大師」尊稱之。不久,大師為報答師長恩,專程到南嶽衡山,為慧思禪師啟建法事功德。開皇十二年(592),師歸故裡荊州;為報答生地之恩,於荊州當陽縣玉泉山建寺,宏揚佛法。開皇十七年(597),大師示寂於天台山,遺書晉王楊廣曰:「山下一處非常之好,請敕建一伽藍,不見寺成,瞑目為恨!」楊廣不負大師命,於隋仁壽元年(601)完成該梵剎的興築(初名天台寺,後隋煬帝賜額為國清寺),遂成為天台宗祖庭。大師也因為對中國佛教所作的巨大貢獻,而被尊為「東土釋迦」。

結語:

淨土宗十三祖師印光大師說:智者大師乃「古佛應世」。既謂「古佛應世」,必有「一佛出世,千佛擁護」。

西域神僧杯渡禪師飛錫天竺山北洲寺,可以理解此舉全程是為了智者大師「古佛應世」而來,首先,為陳氏人家手書「福德門,靈人降」,懸記智者大師降誕陳氏人家。正如《高僧傳》卷第九、十〈神異〉云:杯渡「或顯現神奇,遙記方兆」。其次,融合儒釋二道,重建馬伏波祠為北洲寺,傳佛教入容城。正是因為有了北洲寺,才有智者大師「父陳起祖,母徐氏,二人均虔信佛教」。才有智者大師七歲時,得往佛寺,蒙寺僧口授《普門品》,讀過一遍即能背誦,開顯宿慧。再者《智者大師別傳》:「至年七歲,喜往伽藍。」伽藍即天竺梵語,音譯作"僧伽藍摩""僧伽藍"。原意是指僧眾共住的園林,即寺院。後引伸為伽藍土地的守護。《別傳》喜往伽藍,與《北洲寺碑記》所記該寺已由儒家神明祭祀場所改變為佛教伽藍的歷史相吻合。

總之,「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當年西域與東土人文信仰在這裡互鑑相融,中原文明與南蠻文明在這裡風雲際會,因緣和合,降誕了一位偉大高僧;一千五百年後的今天,時代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在這裡撫今追昔,發拙這一歷史文化,它將為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助力社會發展進步煥發出絢麗而燦爛的光輝。(文/任茂禮)

相關焦點

  • 尋訪智者大師故裡——略談監利天竺山北洲寺與兩聖僧
    我應邀和監利縣逕行念佛團的幾位朋友一起,驅車尋訪智者大師故裡天竺山北洲寺。天竺山北洲寺位於監利縣城西北三十公裡,即今周老嘴鎮所在地西約三公裡處,監利至武漢的國道就途經這裡。剛進周老嘴西郊,只見公路南則一片綠樹掩映,亭廊曲回,碑林磅礴,景觀宜人,這裡是湘鄂西革命烈士陵園,中共早期領導人柳直荀等湘鄂西烈士就埋葬在這裡。
  • 有容乃大——從智者大師故裡文化看湖北監利民風
    他就是南北朝時期出身在荊州華容即今湖北省監利縣的佛教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智者大師無礙辨才、圓融智慧裡,處處閃耀著故裡文化的光輝;同時也折射著絢麗的監利民風。「天竺山」位於今監利縣周老嘴鎮西郊,山上有千年古寺名天竺山北洲寺。「天竺」是古代對今印度、巴基斯坦、南亞等國的統稱,「天竺」是否與歷史上西域佛教傳入監利有關呢?不但北洲寺所在地名冠天竺山,而且天竺山所在地也叫天竺村,古今一如。這些都說明在這裡曾經一定發生過與西域文化相關的重大事件。
  • 智者大師:來自公安享譽世界的思想巨匠
    此人就是被 譽為「東方釋迦」的文化大師、思想大師、 哲學大師——智者大師智顗。,做好智者 大師這篇文章,打造一座弘 揚智者文化的淨土樂園,讓 智者大師魂歸故裡。」名人故裡,是非常寶貴的文化資源、不可多得的旅 遊財富,其中遺存的歷史故事,彰顯歷史發展,體現城市 文化積澱,反映城市的文化進程記錄,能夠給城市增添 文化景觀和歷史厚重感。
  • 監利出了個陳皇帝一一緬懷漢皇陳友諒
    在這浩瀚如海的素材中,我和謝金城先生日以繼夜,整理挖掘,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就寫出了數十萬字的陳友諒研究專著和考辯文章,尤其是《陳友諒故裡監利(玉沙)今古考辯》的論文,長達一萬一千多字,在《監利人》雜誌發表後,又被新華網、千龍網等數家網站轉載,反響強烈。
  • 尋訪國畫大師孫大石故裡,體驗河崖孫莊「文藝範兒」
    12月16日下午,聊城市首屆網絡文化節「新動能·新聊城」中央、省級網絡媒體行採風團走進這個「文藝範兒」十足的村落,尋訪這位國畫大師的往昔,實地了解孫莊村的文化民俗與發展變遷。孫大石幼年時期深受高唐另一位國畫大師李苦禪的影響,立志要成為一名畫家。14歲,孫大石去夏津縣拜師學藝,最初他在皮箱上畫裝飾畫,小小年紀便展露過人天分。在高唐縣,有很多關於孫大石的資料記載,其豐富的人生經歷讓人肅然起敬。
  • 尋訪國畫大師孫大石故裡 體驗河崖孫莊「文藝範兒」
    12月16日下午,聊城市首屆網絡文化節「新動能·新聊城」中央、省級網絡媒體行採風團走進這個「文藝範兒」十足的村落,尋訪這位國畫大師的往昔,實地了解孫莊村的文化民俗與發展變遷。  孫大石幼年時期深受高唐另一位國畫大師李苦禪的影響,立志要成為一名畫家。14歲,孫大石去夏津縣拜師學藝,最初他在皮箱上畫裝飾畫,小小年紀便展露過人天分。在高唐縣,有很多關於孫大石的資料記載,其豐富的人生經歷讓人肅然起敬。
  • 到「三天竺」尋訪「三生石」
    聽說「天竺三寺」的「三天竺」旁有塊「三生石」,我從「中天竺」下到「三天竺」時,便特意地先去尋找這塊有名的石頭。天竺路上的景色確實很美。一路上,寺院林立、山如畫屏,崖陡谷深,曲澗淙淙;山石晶瑩清潤,嵌空玲瓏,俊美無比;靈鷲、蓮花、月桂、稽留、中印、乳竇、白雲、天竺等諸峰延綿不絕,形似蛾黛;山嵐雲影或飄忽而過,或在山頂上徘徊逗留,實在有趣極了!只是,近四十度的高溫天氣,還是讓人汗流浹背,覺得透不過氣來。
  • 蜀人鍾子丨蜀遊錄·人物:椑木鎮失落—幽默大師劉師亮故裡尋訪記
    其故裡在今內江椑木鎮,為內江市繁庶大鎮,鎮名極有特色,據載由於明朝官員陳鶴鳴誤把「稗木鎮」寫成「椑木鎮」而得名。  從隆昌由老路折返內江,經過椑木,特下車尋訪,無所見,右下有石橋,河水流淌,因不知劉師亮故居原址何在,無從尋覓,只得在鎮上茫然行走片刻,再回到主幹道,坐上椑木到內江的公交班車返回市中區。
  • 在水之湄 | 尋訪元好問故裡
    尋訪元好問故裡文 | 在水之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首詩詞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了,這首詞的作者就是我們今天要尋訪的,金末元初著名的文壇奇才———元好問先生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人(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被過繼給叔父元格,七歲便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
  • 尋訪國畫大師孫大石故裡 體驗聊城河崖孫莊「文藝範兒」
    12月16日下午,聊城市首屆網絡文化節「新動能·新聊城」中央、省級網絡媒體行採風團走進這個「文藝範兒」十足的村落,尋訪這位國畫大師的往昔,實地了解孫莊村的文化民俗與發展變遷。孫大石幼年時期深受高唐另一位國畫大師李苦禪的影響,立志要成為一名畫家。14歲,孫大石去夏津縣拜師學藝,最初他在皮箱上畫裝飾畫,小小年紀便展露過人天分。在高唐縣,有很多關於孫大石的資料記載,其豐富的人生經歷讓人肅然起敬。
  • 來禪宗故裡——雲浮,尋訪六祖惠能的傳奇
    那麼,不妨就在這個時刻,去禪宗故裡——雲浮,來一次禪修旅行,尋訪六祖惠能的足跡,感受禪宗文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幾句耳熟能詳的偈語就出自六祖惠能六祖惠能大師在看到惠能寫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後,便認定惠能已得到佛教真諦,於是把達摩大師傳下的佛祖衣缽交予惠能。完成授業後,為避免其他弟子的迫害,惠能連夜晚趕回嶺南,後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 魏源故裡: 金潭魏氏文化尋訪錄(九)
    著有劇作集《雙薦賢》,詩詞、楹聯與詩論集《獨行吟》《詩詞吟論》,散文集《人生情韻》,地域文化專著《魏源故裡魏家塅風情錄》等著作公開出版。主要獲獎作品:《門衛》《當關》《雙薦賢》《搶木匠》《闖山門》《沐陽春天》《尹萬元發財》《苗寨行》《三過雪峰山》《夜郎巾幗》《題北京百亭魚樂園》。其業績收入《中國文藝界名人錄(1949——2009)》《中國作家詩人辭典》《中國楹聯家大辭典》等辭書。
  • 「九旬談妙」——智者大師是如何將一個字講了九十天的?
    相傳,天台宗三祖智者大師曾於瓦官寺開講《妙法蓮華經》,僅一個「妙」字,就講了整整九十天,世稱「九旬談妙」。那麼,智者大師是如何談妙,又如何談足九十天的呢?我撿到至一張圖,是智者大師宣講《妙法蓮華經玄義》的大致結構。
  • 問道丨深入中國最隱秘的地域,尋訪高人,與智者對話,問之於道
    帶領讀者深入中國最隱秘的地域,尋訪世外高人,與智者對話,問之於道,使人生而無惑。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領域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著有《尋訪終南隱士》一書,被翻譯成英文、波蘭版海外發行。目錄:尋訪終南隱士(續)/張劍峰終南隱士的草廬生活/周 語修性養命 運化宇宙智慧/孟至嶺為家庭的郵箱投遞幸福/星雲大師在紅塵中種千株蓮花/趙文竹大家都成佛/劉 永印光大師:淨土與蓮花/周
  • 遵式法師與下天竺法鏡寺
    潘國賢  東晉鹹和元年(326),印度僧人慧理到今杭州靈隱天竺地帶廣建寺院。據《天竺山志》載慧理曾建有五剎(一說十剎)。後這些佛寺大都廢圮,唯上天竺、中天竺和下天竺等寺,相傳尚存。慧理首建靈隱寺。東晉鹹和五年(330),創建下天竺翻經院(翻譯佛教經典場所)。慧理為此地開山祖師。
  • 佛教電影: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即智顗(538~597)為我國天台宗開宗祖師(一說三祖,即以慧文、慧思為初祖、二祖)。隋代荊州華容(湖南潛江西南)人,俗姓陳。
  • 來禪宗故裡——雲浮,尋訪六祖惠能的傳奇
    那麼,不妨就在這個時刻,去禪宗故裡——雲浮,來一次禪修旅行,尋訪六祖惠能的足跡,感受禪宗文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幾句耳熟能詳的偈語就出自六祖惠能六祖惠能大師在看到惠能寫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後,便認定惠能已得到佛教真諦,於是把達摩大師傳下的佛祖衣缽交予惠能。完成授業後,為避免其他弟子的迫害,惠能連夜晚趕回嶺南,後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 歡淘荊州:監利米糰子 品嘗自己親手做的美味
    視頻 國慶記者監利尋訪美味小吃  荊州新聞網消息:大家都知道監利是產糧大縣,這裡用糧食做出來的小吃也是非常美味的,有些一大家沒有聽過,也沒有吃過,比如米糰子,米巴子等等……經過多方打聽,我們聽說朱河鎮這裡有一家是非常好吃的,看看是不是這樣。  這才早上八點鐘呢!糰子就已經賣了一兩百個了,這生意,怎一個好字了得呀。
  • 天台智者大師紀念日 恭述大師生平
    天台智者大師像天台藏和大藏經中的天台宗著作目錄    法華三昧懺儀(chm版)     佛教在線消息 12月22日--24日(農曆11月22日--24日)為天台智者大師紀念日(因為智者大師是在定中往生的,關於智者大師的往生日期,有兩種記載,
  • 紀念天台智者大師
    契南嶽不傳旨  見靈山未散人追先賢之遺志  稟天台之教觀大覺慈尊,憐憫眾生,生死流轉,不堪其苦應緣入世,金口宣說,大小頓漸,般若妙法弟子集結,三藏經文,白馬馱經,流傳震旦然我眾生,縱聞佛法,不得其要,曲解其義南三北七,各執其理,世說紛紜,無有綱領智者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