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隋代之際,監利縣出了一位傑出高僧,世稱之為「東方釋迦」,也是中國哲學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哲學家,他的名字叫智顗,被皇帝敕封為「智者大師」。
2018年早春的一天,風和日麗,大地一派生機。我應邀和監利縣逕行念佛團的幾位朋友一起,驅車尋訪智者大師故裡天竺山北洲寺。
天竺山北洲寺位於監利縣城西北三十公裡,即今周老嘴鎮所在地西約三公裡處,監利至武漢的國道就途經這裡。剛進周老嘴西郊,只見公路南則一片綠樹掩映,亭廊曲回,碑林磅礴,景觀宜人,這裡是湘鄂西革命烈士陵園,中共早期領導人柳直荀等湘鄂西烈士就埋葬在這裡。毛澤東主席悼念柳直荀的著名詩篇《答李淑一。蝶戀花》手跡,鎦金鑲嵌在碩大的浮雕屏上,莊嚴雋永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大革命時期,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就曾設立在周老嘴,如今這裡是全國重點革命遺址保護單位。不僅如此,周老嘴以及周老嘴附近的天竺山一帶,歷史上還曾先後是古華容縣、華容公國、成都郡(僑置)、豐都縣、玉沙縣、監利縣治所所在地,文化底蘊十分深厚。
烈士陵園西側,一條白色水泥道路穿過如畫似錦般的田園直達天竺山北洲寺。
一、山不在高,有仙則靈
映入眼帘的天竺山,沒有奇巖怪壁,沒有古木參天,而是一個於一望無際水稻地裡隆起的土丘,唯有散落於土丘滿坡的秦磚漢瓦碎片在訴說著它的古老與滄桑。山上兩幢殿宇一棟寮房呈品字形掩映在綠化草本叢中;坐北朝南的中軸主殿以及東則輔殿都在規劃施工中。寺中住持法師年屆不惑,兼任監利佛教協會副會長,知識廣博,亦很健談。寺僧介紹說,他早年出家,遊方過粵、浙、湘、鄂等地,於2014 年巡遊天竺山北洲寺,因有感宿世因緣,便在這裡駐錫下來。他說:北洲寺始建於漢光武帝(25-57)時期,比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漢明帝永平七年(64)還早一二十年。南北朝時期的智者大師七歲時就是在這裡跟著母親拜佛、誦《普門品》的。
二、何為「天竺」?
「天竺」是古代對當今印度和巴基斯坦南亞國家的統稱。《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
天竺山北洲寺之「天竺」是否與歷史上西域佛教傳入監利有關呢?多方尋訪當地耆老都不得而知。不但北洲寺所在地名冠天竺山,而且天竺山所在地也叫天竺村,古今一如。這些都說明在這裡曾經一定發生過與西域文化相關的重大事件。
《監利地名志》編寫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新中國成立後,也是有史以來普查較為全面,收集較為詳盡的一部地名專著。關於天竺,上面有這樣的記載:
「天竺大隊:地處揭老公路東側。以境內古有天竺山而得名。華容城遺址位於天竺大隊三房臺(村)附近,方園約十餘平方公裡。城址西沿有兩大墓葬區,一西南向,一西北向,分別長?約百米,古磚碎瓦隱約可見,陶片刀幣亦時有發現。城西北向有一寬約50米的開闊地帶,傳系古時通往江陵(當時稱南郡)的車道。戰國末期白起陷郢,偏師即沿此道東下容城。城南偏僻小徑即著名的古華容道,曲折蜿蜒過毛市(自然鎮)涉沙湖南下曹橋(村),長約12公裡。三國時曹操赤壁敗績,曾抄此道狼狽北歸。
古天竺山(天竺山因何得名已難考信),即楚章華臺遺址。文人墨客多涉此地,並留下了不少著名詩篇漢時,章華臺已成廢墟(毀於何年已不可考),徵西將軍馬援曾在此廢墟上修『百(北)洲寺』。唐初,尉遲恭重又擴建,並請畫匠繪`章臺曉霽`綴以詩文掛於內壁。寺門大書對聯雲:
名著容城登八景 寺由漢室立千秋
可惜後來兵火疊徑,古寺終至傾圯,僅存古畫`章臺曉霽』。清時錄入《監利縣誌》,稱`容城八景』之一。」
此外,遍查《監利縣民間文化三大集成》,「天竺山」名字由來仍一無所獲。
三、《北洲寺碑記》
「功夫不負苦心人」。舊版清同治《監利縣誌》在監利縣僅藏有二套,一套藏縣檔案館,一套存縣史志辦公室,平時查閱不甚方便。好在2016年縣地方志辦公室重刊該志並贈予本人一部,悉心翻開舊志藝文篇,竟赫然發現一篇《北洲寺碑記》,有關天竺山北洲寺的來歷盡載其中,令人喜出望外。碑記中云:
「容城天竺山北洲寺,何昉乎?稽諸父老所傳聞,則自漢光武帝始也。漢遣馬援徵臨沅,曾駐節容城。班師凱旋,民老幼婦女不驚,市賈不變。邑之人思慕其功德不衰,相與立祠祀。歷代以來,廢而復興。邑人歲時展謁,必拜伏波將軍。亦可知將國兵而為人之司命者,不在彼而在此也。迨後西竺僧普慧杯渡江上,飛錫峰頭,爐無火而自焚,泉有寶而常聚,迄今鄉人猶嘖嘖以為美談。此天竺山北洲寺之所由名也。」撰述者張逢吉。
張氏何人?要識其文先識其人。經查科舉,張逢吉:監利縣人(所屬鄉鎮不詳),清康熙五年丙午(1666)舉人,淶水(屬今河北保定)知縣。
肇啟建寺時間漢光武帝年間與民間傳說相同。有所出入的是建寺由來,民間傳說是「馬援徵交趾(交趾,今越南河內)」率軍過雲夢,不期突遇大風浪,不能前行。於是,馬援在這裡拜祭神明,並許願若得風平浪靜,順利出徵,待得勝回朝,定來建祠答謝,永祀香火。果然風雨即停,馬援率部一舉平定了交趾郡二徵造反叛亂;回朝後奏準皇上,在這裡建祠祭祀。就是說北洲寺最早是由馬援所建。
而碑記所載,系馬援徵臨沅,曾駐部這裡,軍不擾民,秋毫無犯,邑人感德而立祠紀祀馬援,即寺由鄉人所建。茲看馬援徵臨沅的歷史記載:
《後漢書·馬援傳》:建武二十四年(48),湘西武陵五溪蠻(五溪是五條河的名字,都是沅江的支流)叛亂。武威將軍劉尚奉命徵討,全軍覆滅。接著,光武帝又派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等前去徵討,也都遭到失敗。「五溪蠻」成了光武帝乃至中原的心腹大患,這可如何是好?這時,六十二歲的馬援坐不住了,主動請纓。光武帝擔心他年邁,不許。馬援請求再三,並親自上馬表演了一番,以示英武不減當年。光武帝放了心,笑道:「矍鑠哉是翁也!」於是,命令馬援率軍士四萬人南徵五溪。
次年春天,馬援率軍到達臨鄉(今湖南桃源縣)。適逢蠻軍進攻臨鄉縣城,馬援指揮軍隊迎擊,蠻軍大敗,斬獲兩千餘人。後又與蠻軍於下雋(今湖南沅陵縣)、五溪、壺頭山(今湖南沅陵東)苦戰,
雙方對峙了幾個月之久,漢軍糧草消耗殆盡,主將馬援也終因年邁體弱,感染時疫病死在沙場上。而馬援「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的名言,流傳至今,激勵男兒勇於上戰場,不怕犧牲。
臨沅與監利濱江(長江)介湖(洞庭),尤其監邑南境「三江口「,是扼守洞庭咽喉軍事要地,三國吳魯肅就曾率水軍據守在這裡。依此可知,馬援徵臨沅,駐軍容城,鄉人感念其功德為其立祠記念,應當比較符合歷史真實,因此天竺山北洲寺的始建是鄉人所立,祠祀馬援。
但是,立祠紀祀馬援,當初就稱「北洲寺」嗎?古代祭祀場所都稱之為祠、廟;而「寺」是官署,是國家一級機構相關辦公場所。如「大理寺」,官署名。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獄案件審理。「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為大行令,武帝時又改名大鴻臚。鴻臚,本為大聲傳贊,引導儀節之意。大鴻臚主外賓之事。
東漢永平十年(67),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永平十一年(68),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裡御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佛教寺院的一種泛稱。
因此,北洲寺的「寺」,作為祭祀馬援場所的名稱是不妥的,原因在於「寺」引伸用於佛教寺院,是馬援生後多年的事情,且「寺」僅限用於佛教場所。
那麼北洲寺最初何名?我們在《大清一統志》裡找到了答案。《大清一統志·巻二百六十九》載雲;「馬伏波祠:有三:一在江陵縣東草市,一在石首西南,一在監利縣北八十裡,祀漢馬援。」也許這三地都是馬援徵臨沅所駐軍過的地方,其德風所被,一同感戴。可以說天竺山北洲寺,古為古容城「馬伏波祠」(馬援徵交趾,敕封「伏波將軍」)。《隋書地理志·荊州》云:「大抵荊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蓋也為佐證。
四、天竺神僧杯渡禪師
《北洲寺碑記》載云:「迨後西竺僧普慧杯渡江上,飛錫峰頭,爐無火而自焚,泉有寶而常聚,迄今鄉人猶嘖嘖以為美談。此天竺山北洲寺之所由名也。」卻原來古容城「馬伏波祠」,迄此由於「西竺僧」杯渡禪師的住錫,則其地化名為「天竺山」,祠改名為「北洲寺」,一個神明祭祠場所變更為佛教伽藍,實現了它宗教意義上的融合與飛躍。
杯渡何許人也?
據《大藏經·梁高僧傳·卷十》記載:「杯渡禪師為南北朝劉宋時代來自天竺的佛教僧人,不修細行,神力卓越,世莫測其由來。」當初人不知他的姓名,但因他常以木杯放水中泛行渡海,故此稱其為「杯渡」。
據說杯渡是把佛教傳入地藏菩薩道場九華山的第一人。《乾志》四十二:「東晉隆安五年(401),佛教由天竺高僧杯渡禪師傳入九華山。」「九華化城寺,始於晉隆安之五年,初名九華。唐建中初,郡守張巖,表請敕賜今額,天竺杯渡禪師所築也。」
嗣後元嘉年間(424-453),杯度自稱:「貧道當向交廣之間不復來也」云云。當時的交廣地區相當於現在的廣東省、廣西省和越南北部。據《嘉慶新安縣誌》卷之十八勝跡略云:杯渡「憩邑屯門山,後人因名曰杯渡山。復駐錫於靈渡山,山有寺,亦名靈渡寺。」「新安縣」即今深圳市;「屯門山」即今香港青山。「杯渡仙蹤」曾列入新安八景之一。青山禪院位於香港屯門區西青山山腰,是香港三大古寺之一。原名杯渡寺,是香港的三大古寺之一,寺內的遺蹟有杯渡庵、杯渡禪像等,當年青山人文景觀如今仍為不少遊人所稱頌。
關於杯渡禪師的名字,傳無明載,但地方文獻有跡可循。《乾隆太平府志》卷十四《重建單傳閣記》有這樣記稱:「太平州隱靜寺實杯渡尊者道場,江左大迦藍(寺院)也。」《太平府志·古蹟·寺觀》載:「隱靜寺,在縣東南三十裡隱靜山,一名五峰寺。劉宋(420-479)杯渡禪師建,舊額『江東第二禪林』。宋大中祥符間(1008-1016),改普慧禪寺。」「明洪武初(1368年為洪武元年)改今名。」太平府治所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這就是說隱靜寺,初為五峰寺,杯渡禪師重建後更名「普慧寺」,明代改今名。杯渡禪師重建五峰寺後更名「普慧寺」,想必「普慧」關聯杯渡禪師,且後改今名「隱靜寺」亦指杯渡禪師棲隱地。如果這個設想成立,那麼此「普慧」與《北洲寺碑記》中的「普慧杯渡」相吻合,說明「普慧」是杯渡禪師的名字,「杯渡」是他的指代名稱。
同時,《北洲寺碑記》還記述了杯渡禪師運化神通的兩個重要情節:一是無火自然,井湧百寶,其寶井遺址猶存,為鄉人所傳誦。二是「飛錫峰頭」。據說杯渡禪師遊化四方,凡測度勝地的時候,常用「飛錫」神通,就是把袈裟包裹錫杖扔向空中,錫杖飛向之處便是遊化之勝地。可見昔日的杯渡「飛錫」,有如今日的電子雷達,賦人以千裡眼功能,探萬物於目前。杯渡禪師既然飛錫而來,天竺山北洲寺必是勝異之地。杯渡禪師如此神通廣大的西域神僧,是不會無緣無故地來住錫天竺山北洲寺的,一定是有大事因緣。什麼大事因緣?恐怕世人至今不明。據傳記云:杯渡禪師遊化南州(指楚以南之地),過一陳氏人家時,特地對陳家人作懸記,說他們是善門之家,祖上有德,日後會出有大福報的人,並在陳家門上寫了「福德門,靈人降」六個大字。南州:泛指南方地區。《楚辭·遠遊》:"嘉南州之炎德兮,麗桂樹之冬榮。" 姜亮夫 校注:"南州猶南土也,此當指楚以南之地言。"《晉書·羊祜傳》:"南州人徵市日,聞祜喪,莫不號慟。"是指羊祜官荊州剌史,荊州百姓在集市之日聞之羊祜的死訊,罷市痛哭,街巷悲聲相屬,連綿不斷。同是晉朝之時,杯渡遊化南州,當是遊化到荊州。
傳記中並無記述陳氏名誰,最終出了什麼樣的人。傳記之外的多年後,南州果然有人天景仰的高僧,人稱東方小釋迦,「八相成道」在陳氏人家降誕,法名智顗,俗名陳德安。
五、穎川世家,遷居容城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門人灌頂撰)載云:「大師諱智顗,字德安,俗姓陳氏,潁川(今河南許昌)人也。高宗茂績,盛傳於譜史矣。暨晉世遷都,家隨南出,寓居江漢,因止荊州之華容縣。父起祖,學通經傳,談吐絕倫,而武策運籌偏多勇決。梁湘東王蕭繹之荊州,列為賓客,奉教入朝領軍。朱異見而嘆曰:『若非經國之才,孰為英王之所重乎?』孝元即位,拜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侯。」由此可知,智者大師俗姓陳,字德安,祖籍穎川今河南許昌人,晉代隨朝廷自洛陽遷都建康(今南京)而遷居荊州華容縣。古華容縣即今監利縣(今湖南之華容縣是隋開皇十八年(598)由安南縣改置),古華容縣治所在古容城即今周老嘴鎮天竺村。至智者大師出生時,陳氏人家已遷居這裡近200年。
智者大師祖上陳家為穎川貴族,為什麼沒有隨朝廷南遷當時京都建康(南京),以至智者大師父親陳起祖文才武略時為東湘王、荊州刺史蕭繹的重要智囊,並助蕭繹在荊州立帝,功封持節使、散騎常侍、益陽開國候,也沒有官居後梁之都荊州,而是僻居容城呢,其中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久遠的文化承續。
漢末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士族門閥制度最為鼎盛的時期。東漢末年以來,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對政治起著巨大的作用,士族名士成為士大夫的核心。潁川陳氏正是以漢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為當時的巨姓望族,世代傳襲,名重魏晉。漢末魏晉潁川陳氏家族成員陳寔、陳紀,陳群、陳泰、陳佐、陳坦、陳眕等十三人史實見載於《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及《世說新語》等書。潁川陳氏可謂為當時的一流高門。所以智者大師別傳中云:「高宗茂績,盛傳於譜史」。
晉永嘉五年(311),晉王朝內部剛剛平定「八王之亂」,外又遭北方割據勢力漢趙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殲滅十萬晉軍,又殺太尉王衍及諸王公。旋攻入京師洛陽,俘獲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是為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後,晉朝統治集團南遷,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裝。衣冠南渡,指大批縉紳﹑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隨之南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南遷,據現代史學工作者統計,這次遷徒人口達90萬,佔全國總人口450萬的20%。南遷的中下層民眾,大多集中安置在江南、福建一帶,如福建新設晉安郡,即是晉人集中安置之所。而少部分士大夫上層階級,他們本身則因政治而遊走宦海、因經濟而求田問舍、因文化而縱意肆遊、因出身而免除稅役,既游離於集中安置政策之外,又不被居住地官吏所轄,被稱之為「遊宦」。智者大師祖上大概屬於此類,這是智者大師祖上遷居容城的原因之一。
此外,容城與穎川還有一個文化關連上的重要因素。何為容城?春秋戰國時期,許國(今河南許昌、晉時的穎川),遭到鄭國的侵略,請求楚國保護,得到了楚王的允許,後經過很多周折,終於在昔日楚國腹地今監利縣境內建立了容城國,成為楚王的附庸國。許國外稱許國,內稱容城國,是國中之國,所以稱之為容城。《春秋左傳》:成公十五年(-576)「許靈公畏逼於鄭,請遷於楚。」《春秋?定公四年(-506)》:「許遷於容城。」
楚國為什麼不直接吞併許國還允許許國在自己境內存在呢?「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其實,楚國有楚國的划算。楚國要掌控一個地近周天子所在地洛陽的流亡政權,以便日後以協助許國復國為藉口,揮師北上,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實現「問鼎中原」之夢。
許國僑置於容城這段斑瀾歷史曾彪炳於史冊,想必來自許國亦即穎川的智者大師的先祖們,對容城這個曾經的第二故國,是不同於旁人,至少在文化上會有某種莫名的親近感的。
容城即漢華容縣治所,由於容城境內有楚王行宮章華臺,遂取「華美容城」之義名「華容縣」。《水經注》:「臺在今華容城內。」《湖北省建制沿革》:「《清一統志》梁(555-587)廢華容入監利。」宋沈括《夢溪筆談》:「華容即今之監利,非嶽州之華容也,至今有章華故臺在縣郭中。」《湖北通志》:「周老嘴關西三裡為華容縣故城。」 潘桂明(蘇州大學哲學系教授、蘇州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智顗評傳》:「智顗,字德安,俗姓陳。陳氏祖籍潁川(今河南許昌)」。「永嘉南渡之際,為躲避北方戰亂,陳氏一家隨之南遷,寓居荊州華容(今湖北監利縣西北)。」以上一系列典籍文獻,與《天竺山北洲寺碑記》互鑑不悖,一致說明今監利縣天竺山北洲寺即智者大師故裡。
就在筆者撰寫本文的過程中,天竺山北洲寺住持登首法師又傳來消息、電子圖片,北洲寺又挖出新的石碑,碑雲北洲寺還曾名「容城北門古寺」。這一記載非常重要,它為北洲寺與華容縣容城確定了連為一體的方位座標,具有「活化石」價值與意義。
六、智者大師生平與行持
智者大師名智顗,字德安,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圓寂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7);世壽六十,僧臘四十。師俗姓陳,祖先原居今河南許昌;晉朝時,先人因避亂而遷居今湖北監利。父陳起祖,母徐氏,二人均虔信佛教。徐氏生大師前,曾夜夢五彩祥雲縈懷,又三夢口吞白鼠。師誕生之夜,室內竟然無燈自明、光照粲然,直到隔天早上。正當陳家為再度添丁、準備殺豬宰羊大事慶祝一番之際,意外發現火滅湯冷,始終無法生火燒開洗擒豬羊的用水。適巧,當時有兩位僧人扣門相告,對起祖公說:「善哉!善哉!府上二公子宿植德本,日後將出家為佛門龍象。」師自幼「臥便合掌,坐必面西」。稍長,大師一見佛像便虔誠禮拜,每逢僧人必恭敬以待。七歲時,大師喜往佛寺,得寺僧口授《普門品》;大師將經文讀過一遍即能背誦,誠宿慧之開顯也!
大師十五歲,正值梁朝頹敗之際,深切感受邦國不靖、家園離亂的痛苦,志求出世,遂於長沙佛像前發大願,「誓作沙門,荷負正法」,以續佛慧命為己任。十八歲時,師依止湘州(湖南、廣東與廣西交界處)果願寺法緒和尚出家,隨後師事慧曠律師,並詣大賢山(湖南衡陽南部)讀誦《法華經》、《無量義經》與《普賢觀經》,大師於二十天內,即窮盡此三部經的奧義秘旨。
陳文帝天嘉元年(560),大師二十三歲,至河南大蘇山親炙慧思禪師。師徒二人初會面時,思師即嘆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大師在慧思禪師的指點下修習「法華三昧」,經十四天的用功,當讀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大師寂然入定,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大師將定中所證之悟境向慧思報告。思即嘆:「非爾弗證,非吾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眾,尋汝之辯,不可窮矣!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爾後慧思每令大師代為宣講經論;大師「智方日月,辯類懸河。」慧思曾有如下之贊語:「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者也!」大師親教慧思七年後,奉慧思「傳燈化物,莫作最後斷種人」之嚴命,與「汝於陳國有緣,往必利益」之指示,偕法侶二十七人至金陵(南京)弘化,時年三十歲。
大師於金陵瓦官寺八載,宣講《大智度論》、《次第禪門》等經論。期間,僧俗二道求法於師者,不絕於途。大師善巧開示,鹹令彼等同餐法味、皆蒙法益。陳太建七年(575)秋,大師依先前夢兆逕往浙江天台山,時年三十八。大師初抵天台,即獲居山三十年之定光老禪師的全力護持。定光對大師說:「山下有皇太子基,可造寺院。」大師問道:「如今蓋草舍尚且困難,不知何時才能辦到?」定光答說:「今非其時,待三國(北周、北魏、南陳)統一後,自有貴人來造此寺。」定光更預言:「寺若成,國即清!」大師因此萌發建寺之願。
大師幽棲天台山前後十年,不但禪觀功夫更趨究竟,也在此自修自學階段,建立天台宗完備的理論體系,使天台宗成為佛教東來後,首先發展演變為最具中國本土佛學特色的宗派。大師依據經論以《法華經》為宗骨,以《大智度論》為指南,以《涅盤經》為扶疏,以《大品般若經》為觀法,並傳承北齊慧文禪師的「一心三觀」、南嶽慧思禪師的「法華三昧」,加上自己修學的體證,直承佛旨,建立「教觀並重」、思想體系博大精深的天台宗。「五時八教」、「五重玄義」、「一念三千」、「六即佛」等重要的佛教義理名相,皆出白天台宗。
陳少主至德三年(585),大師四十八歲,應陳少主七次遣使詔請,出天台山再度到金陵弘化。隋文帝開皇九年(589)隋滅陳,師率眾避難於廬山。次年,文帝派使者向師問候,並請大師與他「共振佛教,以化世人」。開皇十一年(591),大師五十四歲,復應晉王楊廣(即日後繼位的隋煬帝)禮請,到揚州為彼授菩薩戒。晉王對大師讚嘆說:「大師傳佛法燈,宜稱智者!」此後,人們便以「智者大師」尊稱之。不久,大師為報答師長恩,專程到南嶽衡山,為慧思禪師啟建法事功德。開皇十二年(592),師歸故裡荊州;為報答生地之恩,於荊州當陽縣玉泉山建寺,宏揚佛法。開皇十七年(597),大師示寂於天台山,遺書晉王楊廣曰:「山下一處非常之好,請敕建一伽藍,不見寺成,瞑目為恨!」楊廣不負大師命,於隋仁壽元年(601)完成該梵剎的興築(初名天台寺,後隋煬帝賜額為國清寺),遂成為天台宗祖庭。大師也因為對中國佛教所作的巨大貢獻,而被尊為「東土釋迦」。
結語:
淨土宗十三祖師印光大師說:智者大師乃「古佛應世」。既謂「古佛應世」,必有「一佛出世,千佛擁護」。
西域神僧杯渡禪師飛錫天竺山北洲寺,可以理解此舉全程是為了智者大師「古佛應世」而來,首先,為陳氏人家手書「福德門,靈人降」,懸記智者大師降誕陳氏人家。正如《高僧傳》卷第九、十〈神異〉云:杯渡「或顯現神奇,遙記方兆」。其次,融合儒釋二道,重建馬伏波祠為北洲寺,傳佛教入容城。正是因為有了北洲寺,才有智者大師「父陳起祖,母徐氏,二人均虔信佛教」。才有智者大師七歲時,得往佛寺,蒙寺僧口授《普門品》,讀過一遍即能背誦,開顯宿慧。再者《智者大師別傳》:「至年七歲,喜往伽藍。」伽藍即天竺梵語,音譯作"僧伽藍摩""僧伽藍"。原意是指僧眾共住的園林,即寺院。後引伸為伽藍土地的守護。《別傳》喜往伽藍,與《北洲寺碑記》所記該寺已由儒家神明祭祀場所改變為佛教伽藍的歷史相吻合。
總之,「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當年西域與東土人文信仰在這裡互鑑相融,中原文明與南蠻文明在這裡風雲際會,因緣和合,降誕了一位偉大高僧;一千五百年後的今天,時代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在這裡撫今追昔,發拙這一歷史文化,它將為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助力社會發展進步煥發出絢麗而燦爛的光輝。(文/任茂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