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最後一天,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關於加快主城區南部區域建陶企業轉型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建議》),其主要內容就是,要用3年時間,通過搬遷入園、提升改造和關停淘汰等途徑,加快主城區南部區域130家建陶企業轉型升級,實現城市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
據淄川區楊寨工業園陶企透露,按照每家企業2條生產線來算,廠房、設備及其他資產總共要1億元左右,而其中再利用率不足10%。
留或生,搬則死
搬遷陶企90%資產將蒸發
目前搬遷企業名單還沒有具體落實,但很多企業已是風聲鶴唳。
據淄川楊寨一家陶企負責人張先生介紹,包括設備、建築以及隱性資產,廠值將近1億,如果搬遷的話基本都不能再利用,割成廢鐵最多收回10%。而且,土地是和村裡租的, 「合同是一籤就是30年,現在時間還不到一半,如果搬的話,原來的租金還不知道怎麼處理。」張先生說道。
「實在讓我搬,那我只能不幹了。」張先生對記者說道。張先生還說,當地另外一家具備影響力的企業得知通知搬遷的消息後,已經決定不再做陶瓷。
按照《意見》入園企業的標準,其中一條是投資強度不低於280萬/畝,生產規模不少於5條線(可分兩期建設),按照一條線70畝來算,全部算下來接近10億。政府對於搬遷企業的財政支持主要採取貸款貼息、以獎代補、政策性擔保等方式,在搬遷過程中實施技術改造,投資額1000萬元以上的技改項目,按照設備投資的6%給予補助。
淄博市政府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園區將以建好廠房租給企業方式運營,而不是簡單的賣地,而且他還認為5條線並不是嚴格標準,「現在實行寬體窯、雙層窯,產能不能再用地面面積來衡量。」
儘管如此,巨額「搬家費」仍是小企業無法承受之重。2015年1月1日,被貼上「史上最嚴」標籤的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實施,在過去一年中,陶企在環保設備投入巨大,「一個脫硫塔就要200多萬,搬遷的話就不可能再利用。」一家計劃在中鋁齊魯工業園(即「退城入園」園區)報名設廠的某陶瓷企業負責人吳先生說道。
「沒實力的企業可能面臨倒閉,搬遷相當於重建,1.5億廠值,搬遷的話最多剩下10%,只有球磨和壓機能繼續利用。」吳先生想了想又補充說,「不過統一制粉後,球磨機也用不上了。」
統一制粉、統一制氣
企業被扼住咽喉?
「統一制粉如果能解決兩個問題,成本低,好管理,企業何樂而不為?」吳先生說道。《意見》顯示,淄川區政府要就近布點1—2家制粉企業,以滿足園區集中供粉的需求。但事實是正是這一點讓陶企老闆們茫然。
「粉料是否符合設備,每個企業的內控、速度、標準都是不一樣的。」吳先生認為,統一制粉在生產管理上可能會增加難度,另一家企業負責人則直接說:「如果全部原料都一樣,陶企就相當於一個複印機印報紙。」
就地改造的一家陶瓷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先生對這種說法表示認同。「統一制粉關鍵看統一到什麼標準,目前企業都還不清楚是什麼情況,但是如果都統一了,那和水泥攪拌就沒什麼區別了。」李先生認為,在統一制粉上還存在另外一個難度,「涉及到整合原材料供應商的問題,供應商很隨意,提供定製服務難度較大,淄博市場不好做,他可以去臨沂。」
此外,企業的擔心不僅是原料工藝,還有受制於人,喪失自主權。
「如果原料受人管制,當然他說多少錢就是多少錢。除非統一制粉能保證穩定性,不會讓企業有『斷糧』可能,而且成本比企業自身制粉成本低,企業何樂而不為。」吳先生說道。
而對於統一制氣,陶企也存在顧慮,「比如現在有的廠已經放假了,有的廠還在生產,這時候統一制氣的高成本由誰來買單?」李先生說道。
對於以上問題,上述知情人士向記者給出了解釋。
統一制粉是兩個概念,一種是布點統一制粉企業;另外一種,是在礦山統一採集原料直接制粉,再運到園區。他介紹說:「嚴格來說是原料粉,現在每個企業自己加工粗原料,統一制粉是為避免各自加工造成的揚塵,進行統一管理。而且礦山級的標準制粉也不是拿過來就直接用,企業要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配比。」
而集中制氣該知情人認為是大趨勢,「每個廠都有煤氣發生爐存在安全隱患,而且企業用不了就排空,統一制氣就是要解決這兩個問題。」該人士說道。
洗牌加速,陣痛深遠
搬遷影響產區整體競爭力
「這一兩年對我來說只有八個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上述企業負責人張先生對記者說道,「如果搬遷,之前投入的環保設備全都不能用了,這僅是企業的損失,還有租地每年給村裡每畝地二十幾萬的青苗補貼費,工人問題……」
根據《陶城報》記者獲得的一份內部材料,淄川區雙楊片區建陶企業直接安排就業3.3萬人,加上配套的物流、餐飲、商貿等領域,相關從業人員超過6萬人,平均工資達到3500元以上。95家建陶企業佔用土地約8000畝,每畝土地租賃費平均約為4000元,每年建陶企業支付的土地租賃費約為3200萬元,平均每個被佔地群眾獲得的土地補償約為1600元,這已經成為當地居民的一項重要收入。
此外,搬遷、改造、關停必然給淄博建陶帶來陣痛,陶企老闆們擔憂會削弱淄博產區的整體競爭力。張先生在建陶行業浸潤多年,他分析說:「原本存在淄博的大量貼牌商可能就會另尋他處,比如說臨沂,價格低物流還方便,貼牌商一旦離開附近幾大集中展示中心可能成為空城,臨沂博覽城一下就火了。」
針對《意見》顯示入園企業標準,李先生推測淄博可能進入大產能時代,「淄博陶瓷生產線比較小,船小好掉頭,研發新品靈活,但入園企業至少5條線,搬遷的必然要比以前的產能大,不然根本沒必要搬」李先生說道,他接著又補充說「如果都成了大線,淄博就不適合貼牌商生存了。」
不過,上述內部人士透露說,「大線是不大可能了,我們已經得到了教訓。」
據了解,目前搬遷入園、提升改造和關停淘汰企業名單還沒有落實。屆時,不知會有什麼結果。
只是,淄博建陶企業的老闆們已是風聲鶴唳,去年臨沂環保風暴,企業退城入園,一批產能小、競爭力差的企業被洗牌出局。《意見》上說,淄川區政府要選址建設統一制粉、統一制氣企業,力爭2016年一季度開工建設。「越來越難了。」一位陶企老闆嘆息道。